主题·探索

2015-08-14 19:00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7期

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各种现象尚有许多人类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发挥联想和想象加以求证,这就是探索。本主题必须围绕“探索”来写,即便是叙述故事或引用神话传说,也一定要为“探索”服务。

例如,有人会说,月亮距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应该怎样去探索呢?又不能像宇航员那样踏上月球去实地考察。其实,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能发现即使无法踏上月球,也一样可以通过其他实用方便的方法对月球进行间接的探索,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月球的相关知识;向老师或有关专家请教有关月亮的现象,诸如月食的成因;到图书馆查阅必要的资料等等。

写作前拟定一个切合话题的独特新颖的题目至关重要,这样不仅有利于构思和行文,而且还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拟题要根据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有关知识或材料进行,既不能过大,过大则不容易驾驭,不易写深写透,也不能过小,过小又无法驾驭所写的内容。题目拟好后,我们可以从“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勇于探险,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着追求”这一角度进行立意,就能写出一篇较深刻的文章。至于确立什么样的文体,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可根据题目来进行。为了便于打开思路,可选择写记叙文或童话等。在记叙中,我们既可以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传说等,也可以叙述人类对宇宙或其他方面的探索。而童话更容易激发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容易引人入胜,生动感人。当然,联想和想象必须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所写的内容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体现,而不是凭空杜撰。

名家美文

地震前那奇特的闪光

苏晓禾

几个世纪以来,就陆续有目击者称,在地震前、地震发生时或者地震后数分钟之内看到令人费解的光现象,空中会闪现奇特的光。例如,1888年新西兰地震之后,就有许多报道称,天空出现了罕见的光芒,而且这奇异的光持续了几个小时。1930年日本地震的时候也有地震光出现,地点就在震中上方70英里处。迄今为止,出现地震光有数十次。但事实上,这些光的“品质”却相差很大:有的是白色耀斑,有的是浮动的球状体,还有彩虹般的像极光一样漂亮的光。而且,这些光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只持续几秒,但有的能在天空中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报告都被忽视了,甚至人们认为地震光是不存在的现象。但到了1965年,日本长野县地震时,一系列有关地震光的照片出炉后,大家不得不承认地震光是真实存在的。1976年在中国河北省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也曾有巨量的地震光出现。现在,人们利用视频工具捕获了越来越多的地震光。就在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之前半个小时也有人看到了地震光。

但对于科学家,他们接受了地震光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他们面临着新的问题:该如何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有人说,在地震时,含石英成分的岩石的运动可能会产生能发出闪光的压电场;也有人说,构造应力能让岩石暂时传送电磁能量,使大气上方的电离层中电磁能量变化而放电。但无论是哪种假设,都很难验证其真伪,因为地震发生的条件很难在实验室里复制。

最近,一组科学家研究出了新的成果,他们另辟蹊径找出了答案。他们收集了发生在过去一千六百年中65场的地震数据来寻找地震光的共同点,有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发现,大约有95%的地震活动都发生在两个或者更多板块之间的边界上,还有5%发生在一个板块的裂谷地带上;而85%以上的地震光现象都出现在裂谷地带地震时,还有15%的地震光出现在大陆板块的潜没运动——一个板块冲到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俯冲运动——引发的地震中。

地震光其实很少在地震后出现,更多是在地震前或者地震时出现。这些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在地震爆发前,地底积聚着巨大的能量,岩石承受着很高的压力。在某些类型的岩石里,深层岩石所承受的压力可以电离氧分子,然后,氧离子会通过岩石夹缝溜出地面。这些漏出的高密度带电离子在上升过程中会使周围一些空气发生电离,导致形成带电的会发光的气体,即等离子体——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地震光了。因为在地震发生之前,构造力会不断积累一段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就会持续有光出现。

这个模拟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地震光会在地震前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出现。因此,地震光并不是超自然的现象,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一种标志。如果某一天你在天空中看到了这种光,而你住的地方又恰巧属于地震多发地段,那么,很可能很快这里就会发生地震。因此,如果这个模拟的解释是正确的话,地震光就是我们预测地震的工具。

向龙卷风要电力

吕治平

美国是自然灾害相对比较少的国家,但有一种灾害在那里经常出现,那就是龙卷风。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而产生的,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涡旋。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大,所过之处,常会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甚至把人吸走。

在龙卷风中,有一种相对比较温和的种类,叫“尘卷”。尘卷一般在晴朗的日子即可产生:当地面被太阳烤得炙热之后,接近地面的空气被加热上升,而几米高处的较冷空气下沉,于是形成小范围的对流。对流产生小股的龙卷风,即“尘卷”。

对于大范围肆虐的龙卷风,人们至今还无法驯服。但对于相对温和的尘卷,最近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却想到了利用的办法——用来发电。

他们设计了一个风力涡轮发电机,地面的热气流通过固定的叶片被引导进涡轮,推动涡轮旋转,涡轮在转动的同时,一边把动力转化成电,一边把热气流往上空排,周围的热气流则继续涌进涡轮,持续推动涡轮。

这种龙卷风发电站的安装和管理成本都要比通常的风力发电站低,因为风力涡轮为了获得高空的风力,需要建高塔,而龙卷风发电站利用的则是紧贴地面的空气对流,不需要建高塔。而且因为地面温度一天之内变化较缓慢,龙卷风发电站的电力输出也就比较稳定,即使日落之后数小时还可以运转,而在这个时候,正是用电高峰期。

科学家测试了一个涡轮直径1米的小型龙卷风发电站,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输出功率可达几瓦。增大涡轮直径,输出功率急剧增加。比如,涡轮直径为10米的时候,输出功率可达50千瓦。如果把这样一个个龙卷风发电站铺在地面上,每占地面积1平方千米,总的输出功率可达16兆瓦。考虑到风力发电站每占地面积1平方千米,总输出功率只有3-6兆瓦,这个成绩已相当不错。

科学家还估计,用龙卷风发电,成本要比风力发电低20%,比太阳能发电低65%。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引起美国能源部的兴趣。

学生例文

日食

苏州立达学校初三 周可沫

指导教师 张广斌

7月下旬的苏州天气一直阴晴不定,这让一直期待着观看日食的人们万分忐忑,那时我正在上海参加夏令营。22日清晨,全宿舍的同学起了个大早,胡乱地洗漱过后,冲出宿舍,抬头看天,心中一惊。

灰色天幕上层云累积,厚重的云朵中没有一丝光亮,我们十分不甘心地回到宿舍。大约8点多,楼外突然有人大喊,太阳出来了。女生尖细的嗓音调动了每个人的神经,整幢楼都骚动起来,一阵手忙脚乱,许多人趿着拖鞋蓬头垢面地跑了出来,一时间大门口人声鼎沸。我站在人群里,看着天上被云雾遮遮掩掩的太阳,心中焦虑不已。我们一行人一边等待,一边胡乱地在校园里逛着,抻着脖子望着天,许多来来往往的学生都保持着这个滑稽的姿势,路边还有人打了盆掺了墨的水,准备观测。8点50分,太阳又钻进了棉被般的厚云朵中,好像是在赖床,有些人开始失望地叹气。

9点5分时天色突然有些诡异,云开始变得灰暗,太阳放出了异常耀眼的光芒,令人无法直视。人们停下了脚步,戴上了防护镜,期待着。天色开始显得青灰,好像渗了水的墙面一般,扰人的云朵还在飘动,又一朵遮住了太阳。人群骚动起来,大家议论纷纷,等到云朵飘离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太阳已缺了一个口子,又有浮云掠过,太阳时隐时现,本来饱满的圆盘正在一点点缓慢地凹陷。天狗在天幕上尽情地享受这百年盛宴,它咬得极小心,似乎一边咬一边还在欣赏;它咬得极缓慢,仿佛还需要仔细品尝。太阳一点点地被瓜分,犹如一轮新月悬挂在空中。有人开始惊叹出声,这只属于月亮的美丽,如今太阳却将它演绎得更加完美雄壮。天色更浓,阳光已变得刺眼起来,倏地旋起一阵怪风,手臂皮肤一阵紧缩,鸡皮疙瘩都冒了出来。太阳忽闪忽闪的,光线捉摸不定,夜色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天幕很快就被染成了青黛色,接着仿佛有人在空中拉下了幕布,太阳突然消失殆尽,天空一片漆黑,日食出现了,太阳不见了!冷风灌到衣领口,我冷得抱紧了手臂,抬腕看表,确认了一下时间——9点46分。四周一片漆黑,令人难以置信!奇异感退去后,恐惧感突然袭来,迅速将我淹没,人群中没有了喧闹,大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寒冷,甚至绝望。人类的光芒之源、世界的主宰,离我们而去之后竟是这样令人不安与恐惧。大家不再说话,一起抬头将视线投向天幕,深浓的夜色中无任何点缀,一望无际的青黛色浑厚深邃。人们屏气凝神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终于,一轮金色圆弧一跃而出,集天地光华于一身,世间万物都因之黯然失色,人群刹那间沸腾了!欢呼、尖叫、掌声不绝于耳,许多人激动地抱住身旁的同伴,表达那难以言说的巨大壹,晚。看到了!真的看到了!饱满的圆弧像天使头顶上的光环大放异彩,随后太阳迅速地完整出现,天空亮起来了。有人在喊:天亮了!我看到前方有个女生双手合十,虔诚地闭上了眼睛,似乎在感谢天神浩荡的恩慈与福祉。

只有见证了太阳被一点点吞噬,看到黑暗将我们包围,感受到那种沉重而令人窒息的感觉,才会真正明白自然的慷慨与伟大。那种颠倒日月,扭转乾坤的巨大力量不是我们渺小的人类所能抗衡的。自然已给予我们太多,光、热、水、风……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心怀感念。它们不是我们理所当然拥有的,更不是能为我们予取予求的,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必须怀有的,便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选自《作文通讯》初中版2010年第3期)

孟帅的养兔场

河南新蔡县龙口镇崇德中学七年级 张一天

指导教师 孟新丽

孟帅是我的表哥,我舅舅的儿子,北京奥运会那年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出去打工受挫后,回来就在舅舅的反对下办了个兔子养殖场。

与一般的养兔场不同,孟帅的养兔场在野外,依傍小河。怎么描述呢?我画一张示意图吧。

自家的田地,加上天然的小河、河滩,孟帅又给河滩加上围栏,在自己家的田地和河滩上种上生长能力强、小兔爱吃的各种杂草。在地头盖上几间兔棚和自己居住的简易小屋,就构成了整个野外养兔场。

养兔场建好后,孟帅买了十多对小兔子,又购买了一些有关兔子养殖的书籍和视频光盘。村里的人都带着怀疑的目光,一大块地不种庄稼种杂草,真是败家子,别说大学,高中都考不上,还想养兔子……孟帅很沉默,求学的不顺利、打工的挫折已让他很坚强。不到一年,兔子的数量已是最初的十几倍、二十倍。孟帅除了专心给兔子种草、配饲料、防治疾病外,还抽出时间到附近集镇上的各饭店推销……夕阳下是孟帅疲惫而坚毅的背影。

两年过去了,兔子的数量已是最初的上百倍,河埂上、田地里,到处是白色的、黑色的、灰色的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在绿草掩映下,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养兔场不仅规模变大了,影响也越来越大,附近集镇的、县城的饭店以及慕名而来的远方的客户都来预订兔子,一时间供不应求。人们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怀疑变成了如今的赞许。

在这提倡绿色饮食、注重健康的时代里,孟帅的养兔场走向了成功。但面对成功,孟帅没有骄傲,没有满足,他准备把自家承包地两边的其他村民的土地也承包下来,把养兔场做得更大……他在设想,再过两年,让全村的人都来养兔子,自己再办个兔肉加工厂,兔子皮毛加工厂,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孟帅哥,愿你成为中国养殖业的马云。

(选自《作文通讯》初中版2010年第9期)

微观世界中的大世界

甘肃玉门油田外国语实验学校八年级 钟远飞

大千世界,壮丽之景比比皆是。山河湖海、风雨雷电皆可入景,更不用说那皓月当空、旭日东升之景皆是大美了。而对我来说,雄浑壮丽之景自有其打动人心之处,但我却独喜爱那隐于大壮美之景色下的、极易被人忽略的微小景色。

我喜爱摄影。摄影有微距一说,指在极近的距离下拍摄细小的景物。出于我对微小景物的喜爱,我对微距拍摄情有独钟。正所谓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我相信,那些小小的美景也能够反映出大自然的魅力。

我曾在群山之中拍摄过一涓细流。这涓细流润湿了它身下的山石,从山石间淙淙而过。我仔细地欣赏着它,它太细了,以至于我的一根手指就能够使它断流。也许明天、后天或大后天,它就会在阳光的暴晒下灰飞烟灭。这时,一缕阳光从它身上拂过,透明的细流竟变成了金黄色的丝带!我举起相机,对准它,按下了快门。照片中的细流赫然成为一串金黄色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宛若一条晶莹的珍珠项链。我笑了,原来涓涓细流也可以如此美丽!

我曾在一朵红花上拍摄过一只蜜蜂。那是一只普通的、胖乎乎的蜜蜂,安详地趴在花儿上吸吮着花蜜,浑身上下沾满了金灿灿的花粉,我举起相机,对准它,按下了快门。在我按下快门的瞬间,它抖了抖翅膀,飞向了蓝天,数不清的花粉从它身上抖落,洋洋洒洒如同下了一场花粉雨。于是,这幅画面定格在我的相机中。我笑了,原来飞舞的蜜蜂也可以如此美丽!

我曾在夕阳的余晖中拍摄过一株狗尾巴草。这株狗尾巴草身上数不清的细毛正懒洋洋地在微风中飘动。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给它轻轻地穿上了红衣裳。它身上的每一根细毛都荡漾着幸福的红色。我举起相机,对准它,按下了快门。夕阳正好停驻在它的右后方,在夕阳的映衬下,这株小小的狗尾巴草有了一种迷幻的美丽。我笑了,原来不起眼的狗尾巴草也会有这样的美丽瞬间!

我曾在荷花池中拍摄过一滴露珠。当我发现它时,它正惬意地躺在荷叶上,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我不由得感到好笑,它不知道太阳会让它很快地挥发吗?我居高临下,给它拍了好几张照片,但觉得都不满意。我索性趴在地上,平视着它,我惊呆了,颤抖地举起相机,慢慢地对准它,深深地按下了快门。照片上的露珠竟倒映出了满池的红艳和清香!我开心地笑了。原来平凡的露珠也可以如此不凡、如此美丽!

由此,我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美丽。

它们的美丽不但是自身的美丽,更是大自然的美丽。

它们的生命是脆弱的,这也令它的美丽变成了易碎的水晶。

但,易碎的水晶,不但有着自身的美丽,更能倒映出万物的美丽。从微观世界的花草身上,我看到了整个自然的雄奇和瑰丽。

微观世界中的大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选自《作文通讯》初中版2012年第1期)

我谈家乡话

江苏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世纪风文学社 孙秀秀

指导教师 赵桂珠

我的家乡高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讲江淮方言,其方言独特、风趣,下面我来简单介绍几个词语。

如果某人做事很认真,通常被说成做事“板扎”,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字典、辞书中,有“板实”“板正”等词,未见“板扎”,而江淮一带方言中“板扎”一词却经常用到。它是指一个人生活、做事有条理、实在。“板扎”还可以用“ABB”式、“AABB”式重叠,即“板扎扎”“板板扎扎”。重叠以后更增加了“板扎”的分量以及喜爱的感情色彩。

与“板扎”同义的还有“一当”,这也是江淮一带的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一当”如果拆开来讲:一,全、都;当,合适、适宜。“一当”是指一个人生活有条理、有规律、有良好的习惯,从不乱来;还可以说成“一一当当”“一而当之”等。

如果看到“脆”这个字,大部分人肯定不认得,它读chi,但是如果提到“脆鱼”这两个字,江淮人肯定就都明白了,“脆鱼”也就是将鱼剖肚去肠。很久以前可以将杀人、杀鸡、宰羊、杀猪、宰牛都叫作“脆”,如果现在引用,那就被认为是大笑话了,在今天,“脆”的对象仅限于鱼。

在江淮方言中有一句话叫“溜溜胡子溜溜转”,这句话是在形象地描述一个人在吹嘘自己或在行使着某种骗术,他说得天花乱坠,胡子不停地转动,也想支配别人跟着不停地转动。这种人通常见利而舍义,为了利,他们行骗的过程常常是:胡乱编造,拿东说西,糊弄欺骗。当你意识到一个人像是个“溜溜转”的人,应该同他保持距离,以免被他欺骗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江淮方言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这类词语。比如,“老距(ju)”是形容能手、有高超技艺的人;“夯(hang)”形容言语举止无度、傻里傻气、粗鲁莽撞的人;“搭浆”意为做事不认真、马马虎虎;“嗯哪”一般用来答应、允许;“朐(hou)”表示过咸,还有“很”的意思,如果有人说“这菜朐咸朐咸的”,也就是很咸很成的意思。

江淮的方言说起来不仅乐趣很多,而且还有其历史文化含义。我们作为江淮人不仅要会说,还要多去了解其中的含义。愿家乡话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风采!

(选自《作文通讯》初中版2012年第2期)

片段一

在森林为期数月的冬季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山雀们往往会形成几只到几十只的集体。通过观察和调查一些饲料点以及山雀集体中的成员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性格谨慎的山雀倾向于和自己性格相投的山雀形成集体,同样,那些性格活泼的山雀也更容易与相同性格的山雀结成集体。有趣的是,性格谨慎的山雀们形成的集体几乎都是小集体,成员数少于十只;但那些性格活泼的山雀们形成的却都是大集体,少则十几只,多达几十只。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人员解释,拥有谨慎性格的鸟儿,它们飞行的频率少,且飞行的动作较慢,表明它们的冒险精神不够,所以这种鸟获取食物的信息自然很少。但具有活泼性格的鸟儿就不同了,它们的飞行活动频繁、速度快,显示出它们更愿意冒险,因而得到食物的机会相应就会更多。

如此说来,活泼的乌儿愿意跟其他活泼的乌儿在一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为何那些谨慎的乌儿不愿意加入它们呢?目前,研究人员也还不明白,不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弄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有一点肯定可以,鸟儿像人类一样,也是以群分的!

——岑逸《鸟儿也喜欢扎堆》

片段二

在大自然中,我们欣悦“春江潮水连海平”,我们欣悦“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欣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探索那神秘莫测的古墓,探索那举世闻名的古建筑,更探索那原野风貌的原始森林。探索南极,探索北极,探索珠穆朗玛峰……人类都取得了伟大的创举,喜欢探索的人在那儿立下了丰功伟绩。

了无情趣的人不会去探索,他们太过肤浅;性情浮躁的人不会去探险,他们太过暴躁;狂妄自大的人不会去探险,他们太过骄傲。但牛顿、伽利略、阎若璩,他们爱探索,他们勇于探索,他们不抛弃探索。牛顿小时候探索风车的原理,伽利略探索自由落体,阎若璩探索经籍诠释的真与伪……

探索,是世界进步的根基:探索,是了解知识的手段:探索,是超越的动力。

——佚名《探索的力量》

片段三

“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同学们送来了深情寄语。主讲人王亚平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外的太空中展示了大约40分钟的质量测重、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这些生动有趣、简洁清晰的演示,加之思维缜密、语言流畅的简短解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液体张力等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全国8万多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了太空授课。航天员与地面学生的互动,更使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得到了激发,而这些恰恰是科学探索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比如孩子们问“老师”王亚平:“如果看到外星人,能拍张照片给我吗?”“能看见变形金刚吗?”“流泪的话,眼泪是往下流还是往上飙?”“如果吃东西,我觉得食物不可能一直往下走,会从嘴里或者从鼻子里喷出来吗?”“智能电子设备在太空上还能用不?”……这些彰显着童真童趣的问话无不浸润着孩子们心灵深处那颗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的种子!

拥有科学兴趣的孩子才能拥有科学的未来。从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而言,“太空神奇一课”是一个美妙而神奇的起点。此次太空授课的成功不仅孕育着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而且对学生更是一场别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乔瑞民《科学梦张力无限》

素材一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须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再不来慕课,您就OUT了!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有一种观点认为,慕课的飞速发展或会让传统大学消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大学一定会存在下去,但慕课对教师、对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大学的围墙必将在某种程度上消失。然而,利用零散的时间上慕课已经成为新的时尚。

慕课在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课程多为5分钟到十几分钟的微课程,除了讲授环节,还设置了习题、线上讨论、考试等互动服务环节,具有课程短小、免费、公开、随时学习等特点。慕课一推出,便迅速席卷全球,中国也不例外。自2013年5月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大学陆续加盟Edx和Coursera,推出多门面向全球的课程。同年10月,清华大学推出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未来几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慕课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聆听名校名师的讲授,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交流,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公平的一个优良途径。

重学习、轻证书:重实物、轻形式:读书时间灵活,但质量极高。这是很多人总结的慕课学习心得。

素材二

2014年4月,央视励志综艺节目《出彩中国人》总决赛落幕。经过激烈角逐,民乐歌手冯满天成为首季节目的“出彩之星”。在节目中,评委除了被他特别的演奏方式吸引,更被他30年来执着寻找的“非琴不是筝”的中阮古音而打动。

1987年,冯满天开始探索民族音乐,他希望做些带有中国韵味的摇滚乐。但是,“那时候就是谁弹得像外国人,谁弹得洋,谁才能出来,谁才能得到好处,得到大家的称赞。”每当冯满天准备唱歌的时候,如果旁边来了几个外国乐队,他就胆怯地连琴盒都不敢打开。因为他知道,吉他是外国人的,中国人应该去寻找承载民族精神的乐器。“当我看不到方向时,我就开始往回走,从祖先那里获得精华,获得力量。”

自此,冯满天便一头扎进阮的世界,寻找古阮真正的音色,他也因此有了“阮痴”的名号。为研制这种中国古代乐器,他花了17年时间。冯满天说,让中阮时尚起来,流行起来,是他毕生的追求。

不仅评委李连杰为冯满天坚守30年不忘梦想的历程洒下热泪,媒体与观众也非常敬重这位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民乐演奏家。有网友认为,冯满天夺冠,证明人们被他的执着感染,接受他所传递的那份民族音乐的魅力。

素材三

一口气读完手中的书,不由得心潮澎湃:了不起,了不起!

波兰女孩多明尼卡·芭兰,一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由伊斯坦布尔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越天山、黄土高原和沙漠直到北京,再经深圳、香港转往台湾。有几个人敢这样做?她能在夜幕中一个人骑车进入沙漠,到达阳关:她能忍饥挨饿爬上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她能忍着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寻找到天山尽头的小教堂去住宿……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它带有探索的意味。那么,是什么使她决心这样做并能坚持下来?

我想是因为多明尼卡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更有一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同时,沉重的负担、枯燥的学习也束缚了学生们渴望自由和创新的思想。试想,如果哈佛也因其是名校而对学生施以重压,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哈佛还是哈佛吗?如果多明尼卡也因为进了哈佛而对压力与竞争产生恐惧,不去勇敢地探索创新,她又怎能拥有这般人生?许多东西不是学校的课本里能学到的,必须亲自尝试后方能知晓。

读了《我独自走过中国》,感动之余,我静静深思,我想,对每一个人来说,一样的青春会有不一样的内涵,也会有不同的人生历程。但不管怎样,唯有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写作训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雅士描绘吟咏明月,赋予月以纷繁深刻的意蕴,月亮也因之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嫦娥奔月等古老的神话传说如今已演变为成功登月的科学奇迹,而且成为人们寄托更新梦想的神奇之地。月球上无穷无尽的奥秘,也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起我们探索月球的欲望。请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你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以此呼唤同龄人的想象力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请以“探索”为主题或以“我的__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