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2015-08-15 00:51杨清璇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交流教材孩子

杨清璇

学生不敢说、不想说、没话说,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为此,我们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孩子敢说;精心设计问题,紧扣教材,依据学生实际,让学生想说;注意学生知识积累,让学生有东西说。让孩子多说,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氛围营造,激励学生“说”

《新课标》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权威思想,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走近孩子,亲近孩子。课上,孩子参与交流,一视同仁,微笑着倾听完他们的发言,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课下,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中的一员,与他们聊天,融进孩子的心灵,亦师亦友。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为活跃课堂打下基础。

多用激励评价。有些孩子参与交流时,不着边际,神马都是浮云,偏离主题。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认真倾听孩子发言,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准确发现孩子出错的原因,多用激励评价,少用否定评价,尊重每个孩子的见解,并让其他孩子学会倾听和包容。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对话,让孩子感到老师不是在教他们,而是在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防止发言垄断。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交流时总是有几个勇于发言的、思维敏捷的、抢着发言的人。如果不注意交流调控,无形中就会造成发言垄断现象。长此下去,大多数孩子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我们要打破垄断,公平交流,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去,享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二、问题设计,刺激学生“说”

课堂问题的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最愿意思考,决定着学生是否想说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发展。

问题设计紧扣教材。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寻找问题设计的最佳突破口,这样,课堂交流,学生才有交流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如目标定位太高,只是单方面地考虑教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所能够达到的目标”。当现实与教师预设出现较大偏差时,教师教学态度就会有变化,恨铁不成钢的情形,让孩子望而生畏,孩子还怎敢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一扫而光了。

问题设计依据学生实际。问题设计既不能太窄太易,也不能太难。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上限,使孩子课堂交流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鼓励学困生发言,多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发言,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类同学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孩子发言的做法,使课堂成为孩子思维碰撞的舞台,心灵沟通的平台。

问题设计适宜口头表述。设计问题时,可把一些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性,以利于学生课堂交流。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经过孩子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回答出来,要学生踊跃发言显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同时,大胆探究、创新,合理重组教材,尽可能减少教材对孩子交流的不利影响。

三、知识积累,激发学生“说”

孩子没有丰富的积累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时课堂交流,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明明知道往哪儿回答,就不知道用什么语言用哪个词才能更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拿捏不准,索性也就不举手了。如果学生积累丰富,课堂交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谁不想一展自己的风采呢?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积累开始。引导学生多阅读,教师应有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的观点;督促学生勤摘抄,并能由浅而深,由杂而精,由个人摘录到集体交流,由纯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边、淡雅的图案,由簿记式到卡片式等等。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孩子课堂交流的自信心。

课前积累,让学生说有准备。培植孕育师生成长的基于预习状态下的以“自问自探”为主的成长课堂,课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等对课文内容有个提前认知,表面的东西基本已掌握,不管老师怎样变换形式问题设计都能反应更快有话可说。

总之,积极发言、参与交流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积极发言、参与交流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发言参与交流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的需要,不可等闲视之。

猜你喜欢
交流教材孩子
如此交流,太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