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学讲挖井沙洲

周 楠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学讲模式”可以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动机,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通过“学进去”、“讲出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把握“学讲计划”的意义

学讲模式是对传统的灌输教学的扬弃,是对课堂模式的根本变革。然而,多数教师认为是新鲜玩意儿,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儿童,教都教不会,让他们自己学会,再讲出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也有教师说,谁课改,谁的学生得高分就不可思议,一个字不手把手教,笔顺就不对,字就不会写,一个问题不讲,学生就可能不会。其实,这些观念,说到底还是理念没改变,应试教育的包袱放不下。

传统的灌输课堂,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45分钟是知识的主战场、主阵地。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学讲计划”的课堂模式的变化,都凸显教学前移的特点,即注重预习环节的作用。通过预习,掌握即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就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对知识掌握清楚,并提出一些问题,学会质疑,课前或上课时和老师、学生交流,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质疑、析疑、互动、合作的大舞台,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乐学的平台。

二、实施“学讲计划”的策略

下面以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学讲计划,创建新课改形式下的翻转课堂模式。

1.预习是讲出来的前提。预习任务应注意基础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语系题目可以是:下面的词我能在课文中圈出来,并会读:挖井人、瑞金、沙洲坝、毛主席、领导、想念。自由读课文,试着上课时讲给同学们听。

这样的预习任务具体、明确,使孩子们知道该怎么做,让学生明确该学会什么,为上课“讲出来”打好了基础。

2.说讲是学讲的主渠道。课前经过预习,课之伊始,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说出自己预习所得,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么学会的。这个环节重在检查预习情况。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学生相互默写,相互提问,相互检查课文熟读情况等,也可以对在预习和交流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共同谈论,如果不能解决,集中起来,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解决。这样,学生“学进去”也“讲出来”。

这个过程,学生们都体验了“小老师”的身份,通过当“小老师”,互相检查、彼此监督,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课堂主人公意识。

当然,这个过程是自我展示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不妨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活动任务,让孩子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教师呈现要认识的词组,以“我会读”,让学生们自由争先恐后进行比赛性质的读,激发发言的积极性;展示一些“田字格”,“田字格”上方给出汉字,如“金”,以“我会写”诱导学生积极到黑板上或者自己的田字格本上规范、认真地写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以实现真正学会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竞争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3.引导探究可以促使师生互动。学讲计划,并非都是学生讲,教师的导学仍然不容忽视。如对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教师的导读,对引导孩子们阅读意义非凡。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促使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促其“讲出来”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引导孩子们看题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课前预习,谁挖的井?为什么要挖井?在哪儿挖的井?挖的井有什么作用等,让孩子们从开始阅读文章就知道怎么阅读,而形成技巧。

如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说一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通过讨论,答案也很明了:地点:瑞金城外的沙洲坝;时间: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这一段点明了人物(毛主席)、地点(沙洲坝)、时间(毛主席领导革命时)等,这样引导学生阅读文章,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的弊端。

接下来,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沙洲坝的情境,以及当地百姓到很远的地方挑水的画面,并且重点呈现挑的水污浊不堪,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沙洲坝严重缺水的问题,而解开在沙洲坝挖井的秘密。

然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说出:于是,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在村子里挖了一口井。在阅读了文章后,再以谁是挖井人?谁不忘毛主席?我们为什么不忘毛主席?等引导学生说出来所学会的内容。再以“我们时刻想念毛主席”为例,让孩子们说出以下几个句子。我们时刻________;________时刻________;小鸟十分想念_________;_________想念_________。

学讲计划下的课堂,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为目的,以讲出来为宗旨,把学讲计划贯彻到教学中,可以构建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学讲挖井沙洲
喝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无题(5)
心海浪花
打造精彩的语文“学讲”课堂
“学讲”教学方式下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现状及策略思考
中央红军留在沙洲村的“红军书”
海之歌
自私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