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2015-08-15 00:51栾丽华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长廊艺术性语文课堂

栾丽华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的提问,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知识与能力的启蒙阶段,只要对其加以点播,必然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需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入手,通过适当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做一些分析。

一、把握提问时机

只有对事情有疑问的时候,才会有思考,也只有在思考的情况下,才能有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必须把握一些提问时机,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学习《颐和园》的时候,就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后具体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提问。而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学生或许会问到,“颐和园到底是个怎样的公园呢?”就此,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全面阅读,并于阅读学习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需就学生的问题加以引导,根据文本作者描述长廊时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作者笔下的长廊有着什么特点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阅读,而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对问题加以总结:“作者不仅写了长廊内的美丽画卷,还对长廊外的花进行了描述,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先对长廊的景色进行总体描述,后依次对长廊内的美与长廊外的美进行描述的景物描写法。”当学生沉浸在长廊美景中的时候,教师又可抓住时机提出后续问题:“同长廊的美景相比较,你们的家乡又有着怎样的美景呢,有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一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也发散了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提问的层次性与艺术性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原则,逐步深化,满足小学生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提问不可忽左忽右,需要一定的层次性,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对于《珍珠鸟》,就可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珍珠吗?喜欢珍珠吗?那是否有人见过珍珠鸟的样子呢?它长什么样子的呢?是否文中作者描写的一样呢?为什么作者会说它‘淘气’又值得信赖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意思,进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师提问还要有艺术性。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教师提问就需从生活实际出发,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感,并对其加以引导,挖掘出现实生活中更具艺术感的东西,而艺术性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还必须新颖,对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

学习《静夜思》这首诗的时候,当问及诗的中心思想,若直接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吧?它好看吗?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月亮是最圆的呢?中秋节赏月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希望爸爸妈妈也在身边呢?倘若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再次看到圆月的时候,会不会想起他们吗?心里会难过吗?而今天我们所要想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情呢?”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有趣的想象中,发人深思。

三、注重提问方式的变化

可以说,提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有效的问题,应该是倾注了提问者的心血的,能够发人深思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注重提问的变化。

首先,化直为曲。所谓“直”,即直接发问,问题明确,易于回答,但过于呆板,缺少变化;而“曲”,即绕道迂回,侧面发问,饶有趣味。教学《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接问及“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然索然无味,若迂回提问:“诗人说小儿子是个‘无赖’,但为什么又能讨他喜欢呢?”不仅增加了思维含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其次,化顺为逆。所谓“顺”,即顺问,按照一般逻辑发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逆”,则逆问,从反面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草船借箭》,若顺问“从哪里可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新颖不足,若逆问“倘若借箭失败,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而现在借箭成功了,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在适当情况下,采取适当的办法提出具有一定层次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才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长廊艺术性语文课堂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