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

2015-08-15 00:51陆跃东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动脑课文教师

陆跃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预习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鞭策,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可以从“读、查、思、画、批、议”六方面入手。

一、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

查的过程,便是学生动手动脑理解的过程。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僻词。这时,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查找工具书,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比喻?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一些乐谱,形象感知,这样不仅理解了生词,也领悟了这样写的好处,为进一步学文打下基础。

三、思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起初,教师可提示学生思的方向。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示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不能用自己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还是在向读者揭示一种道理?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是预习中让学生获得对文章整体印象的最关键的一步。随预习的逐步深入,鼓励学生扩大思的范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敢于发表独到见解,使学生达到自主求知。

四、画

在前面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学生用横线画出“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如此便从整体上把握了北大荒秋天的美景。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五、批

预习时把自己读文过程中的见解、引发的联想或是疑问,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就像作文中老师的眉批。如《第一朵杏花》一文,学生读到“你知道杏花是那一天开放的吗”一句,批道:“为什么不关心杏花的美丽?”又读到“我是问第一朵是哪一天开放的”一句,批道:“多奇怪的老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读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六、议

议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是学生预习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阶段。学生经过初步学习,把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拿到小组上自由发言,与学生交流、研讨。通过争议弄清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更多地发现思想,发现规律,培养情感。比如在预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提问:“彭德怀和战士们都舍不得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经过争议,学生明白在长征途中,彭总爱骡子,但是更爱战士,当战士因饥饿而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他毅然决定杀坐骑以解燃眉之急,体现了彭总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学生自己想不出,便可以提交到小组上跟同学议一议,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实在理解不透的就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全体同学交流。我们大力倡导学生敢于向同学、老师乃至书本发起“挑战”。理越辩越明,当学生头脑中的一个个“?”拉成“!”时,我们才确信学生的预习到位了。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直接影响自主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重视预习,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自我读书能力。

猜你喜欢
动脑课文教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看谁填的快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背课文
圆我教师梦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