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要让阅读教学焕发生命的熠彩

2015-08-15 00:51胡晶晶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阿炳笔者文本

胡晶晶

德国现代主义诗人荷尔德林曾如此呼唤:“人,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诗意的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美好的生存。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焕发生命的熠彩。必须让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

一、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内涵

语文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具体个人”,着力让阅读教学成为激发儿童心灵潜能和生命情感的创造性学习。要培植儿童的生命感,即通过文本解读,形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引领儿童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

1.阅读教学以生命发展为目的。阅读教学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中观照另一个心灵的平等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儿童与文本、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之间超越“我与他”,而是一种平等的“我与你”关系。阅读教学中,各主体的视域扩大了,精神被拓宽了,你成就了新的我,我成就了新的你。各主体通过言语对话,参与到文本的诵读、解读中来,参与到情感的累积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来,各主体共同发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底蕴,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

2.阅读教学以人性关怀为取向。生命关怀的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儿童人生的有意义的重要组成,阅读教学与儿童的思想、情感、精神与心灵是不可分离的,阅读教学除了应该关注儿童的语言水平、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之外,最根本的取向应该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丰盈。人性关怀应该而且必须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取向。概言之,阅读教学应该成为一种“人学”!

二、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关怀与发展策略

笔者在实践中经常反躬自问:我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文本解读了吗?孩子们的情思被拨动了吗?孩子们对文本感悟体验了吗?孩子们发现并创造了吗?如此发问,将有助于语文教学在生命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坚实。

1.审美:唤醒儿童的身体知觉。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着意唤醒儿童的身体知觉,让儿童的多种感官协同学习。常常借助音乐与美术作品以及角色扮演,让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悟文本、体验文本。例如,教学《三亚落日》时,笔者用轻音乐“春野”相配,学习《荷花》,笔者用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与之相配,营造恬淡悠远的氛围;学习《理想的风筝》,笔者用《克罗地亚狂想曲》作片头,教学伊始,课堂即充溢着昂扬的生命旋律;教学《卢沟桥烽火》,适时播放《精忠报国》,激活儿童的愤怒情绪,让儿童恨不能横刀立马。如此,唤醒儿童的身体知觉,激发儿童内在的生命律动。

2.探究:激活儿童的文本感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究者、发现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儿童感受文本的真谛,探寻文本的精神。例如,教学《二泉映月》,笔者让儿童探究《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首先,笔者让儿童诵读文本,让儿童了解阿炳身世通过让儿童倾听《二泉映月》中那深沉的叹忧伤的哭泣、悲愤的倾诉,体验倔强的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进而让孩子们探究:“阿炳为什么哭泣?阿炳在叹息什么?阿炳在对谁倾诉?阿炳呐喊些什么?”由此,让儿童感悟阿炳酷爱音乐、酷爱生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文本的探究让儿童的文本解读获得了积极的体验、丰富的情感和创造的乐趣。

3.比较:让儿童在鉴别中对话。比较中往往蕴涵着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让儿童依据学习目标,对教材文本的呈现方式进行改造或重组,让儿童比较、思考、发现,让儿童的文本解读更富有灵性,更具有深度。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笔者让孩子们将文本中的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解读。通过比赛诵读、想象画面、录像展示、由衷赞叹等方式方法极力渲染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一睹风采的强烈愿望。紧随其后,让儿童读大瀑布今日的境况,自由读、指名读,数遍之后,大瀑布今昔对比的巨大落差给孩子们的认识与情感上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忍不住质疑,忍不住呼吁,许多感触由衷而发,这就是比较的力量。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性与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儿童的生命生长,生命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充满生命熠彩的语文教育是师生主体间对语文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吟颂、体验、感悟和理解。洋溢着生命熠彩的语文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纯正理想、真实品性、旷达气质和具有发展性、审美性的主体性人格。

猜你喜欢
阿炳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张帮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张帮主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