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析

2015-08-15 00:50杨铮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传统

杨铮铮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家,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他是中国历史上引人争议,评价褒贬悬殊,难以全面定论的特殊人物。然在持家教子方面却靡争议,矧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据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人丁兴旺,贤才辈出,迄今200 年间,培养出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诗人、军事学家等“匡世扶艰”、“经世致用”、“大本大源”之雄才240 余人。兹就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略陈窥管之见。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

曾国藩志存勤奋,而获得学问,因对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渊幽埠厚,造诣较深,而成理学鸿儒。若夫曾国藩之家庭教育思想,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矧咸悉载录于1000 多封家书、家训、日记之中,其内容丰富,涵盖广泛。验之载其实施家庭教育思想之原动力有下述三点。

(一)传统文化大师孔、孟、朱熹理学思想之熏陶

曾国藩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华传统文化之渲染,他志存高远,读书明理。抗志以希“文、周、孔、孟、朱、程、张、王等”古圣大儒之高学宏论;虚心而师“《周礼》、《史记》、《论语》、《文选》、《尔雅》等”先哲鸿师之精思极论,受益匪浅,对曾国藩传统文化思想软件之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讲究修养心怀,“民胞物与之量”,敢立“内圣外王”之志,超越自我,完美“经世致用”之学,励志家庭教育思想,以荫培具有传统价值观之“忠臣孝子”,使孔孟“仁、义、礼、智、信、忠、孝”斯传统文化思想之主线贯穿于家庭教育之终端,而“奉君事亲”。他给大儿曾泽纪之信中说“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1]148,并嘱咐“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2]259。曾国藩博学渊于其坚持不懈,若啖蔗饴之读书习惯,自幼立志学习阅读广泛,渔猎群书,遨游于书山文海之中,获取历代圣贤传统文化之精髓灵气汇集于他独立人格、品味之人文思想体系,融诸子百家之精要创曾国藩家庭文化教育之渊源。他殷切地教育子弟,严加克制,大气大体,胸容沧海,铸成世纪之才,奉献黎民。

(二)湖湘本土文化之影响

曾国藩家居湖南(湘乡),其地灵人杰,“湘省士风,云兴雷奋,咸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3]3。因其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形成了“人多纯朴,俗多慷慨,尚节而耻不义,好勇尚俭”,“尚气而贵信,喜直而恶欺,节俭而不奢,朴厚而不佻”,“俗愿朴而劲”等[3]35独具特色之湖湘文化哺育出了纯朴、务实、刚劲、彪悍、倔强、勇义之湖南人文风格并敢为人先之理念。曾国藩崇尚祖训,“懦弱无刚”为人之大耻和“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之倔强,务必有恒之想,认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唯“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2]48。他告诫弟子,做人要铁骨铮铮,傲气一身,“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2]1237,要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之韧性,遇到挫折要硬着头皮“竖起骨头竭力支撑”,“处之泰然,行若无事”之顶天立地之气魄与永不退缩之义勇豪气。曾国藩经历了数次官场逆流起伏,然曾氏家族依然生机勃勃,人丁兴旺,家庭宏达。矧从他家弟子并家庭成员身上都彰显着曾国藩顶天立地、豪气焕发的影子。

二 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身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熔传统儒家教育理念,湖南民风民情和乡土农民文化于一炉,践行家庭教育,以弘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其基本内容为如下五点。

(一)道德品质教育

曾国藩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对家道之起落兴衰,很有见地。他说“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2]4187。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孝友”、“耕读”纳入家庭道德教育之范畴,将子孝父慈,兄友弟恭,进入“齐家”之基本原则,曰“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2]1369。在给儿子曾纪鸿之信中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2]187。强调道德教育是家昌、国兴、民族强盛之本。

(二)名利思想教育

曾国藩以平实之理,教育弟子家庭成员,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无恚嗔之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求“成龙成凤”,“做官发财,早日成名”,第求“读书为做人”,“做人为读书”。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4]358。他教育弟子做正正道道,大本大源之贤才,不得垂涎三尺,企踵权豪,竞逐营势,惟名利是务的趋世之士。盖追逐名利,乃舍本饰未,华外悴内之举,“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故曾国藩一反古人,新辟家庭教育荫培“进德”、“修业”人才之新蹊径。

(三)勤劳俭朴教育

尝云“勤则兴,懒则衰,俭则美”。曾国藩恒以中华民族勤劳俭朴之传统美德作为家庭教育之主旋律,教育弟子家人,认为勤俭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之大事。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4]124、“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1]126“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劳二字自勉”[1]372“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5]7。从内容上看,曾国藩家之“勤”字,涵盖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狠抓落实,“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5]29。出门办事“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6]662,对“不好收拾洁净”的为官兄弟更是严厉严格,责其“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懒怠样子”[6]680。他教导子弟部下“俭则寡欲,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贪慕富贵,枉道遭祸;侈者居官必贪,居乡必盗;侈则子孙易长逸情之气,不思进取,不图自强”[5]435。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凡世家弟子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5]517。曾国藩尝谓:“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乃家庭兴旺鸿达之薮,美好幸福之源。他经常告诫家人子孙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子、收粪、除草是极好的事,切不可有损架子而不为。盖骄奢淫逸,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家庭衰矣!故曾国藩厉声疾呼,曰“诫”。

(四)恭敬谦谨教育

盖“满则损,谦受益”。谦谨是通往“圣贤豪杰”之薮的系带。曾国藩为官宰相,官位赫赫,其对下属弟子要求极严,家属常居乡间务农,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毋得显耀官家风味。他说“人若保持一段谦光,自可进境无穷”,曾写信告诫四弟,要力除傲气自满“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强调做人做学问要谦虚谨慎,骄傲使人封闭,其长进之路毁矣!他说“谦而慎,万善皆从此生矣”[5]518。“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7]。谓“千古之道自德之士,不外一个谦字”[8]567。谦乃立身之根,修业之本,经世致用之圭臬耳!

(五)能力培养教育

曾国藩遵循古时男子耕读二事;好织坊、酒食二事之传统习俗,纳入培养弟子实际能力之家庭教育范畴。男子读书明理耕种,成为德艺高尚之“贤子弟”,进可趋科场,做官干大事,退可勤奋耕读,自食其力,而立命安身;诸女子洗衣、煮饭、烧菜,勤于纺织,兼习诗文,让女儿、儿媳每年为他做鞋一双。曾国藩反对为后代筹集房产财物,他说“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8]381。决定“不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能自树子孙多读书,无骄矜习气”[8]1465。作为封建社会宏儒之曾国藩着力于子弟之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图虚名,唯求发展,从多渠道、各方位培养子弟之生存能力,实属明智之作,高超之举。

三 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当代价值意义

家庭教育对子弟一生之成长产生至大之影响。曾国藩之家庭教育思想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矧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其积极的意义和成功的经验,至今仍有其借鉴价值意义。

(一)孝悌仁爱,友好和睦

曾国藩弘扬孝悌仁爱之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之典范。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家庭中加强子弟成员进行孝悌仁爱教育,是一项亟待解决而且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盖今时之家庭胥重利益熏染,而轻道德思想教育。不孝、不悌、不仁、不爱者比比皆是,而不和不睦之家亦不可枚数。践行孝、悌、仁、爱教育,摒除矛质利害冲突,升华为家庭成员间之自觉行动。“入则孝”、“出则悌”、“人人友爱”、“个个和睦”,使整个社会充满着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老有养,老有所爱,老有所靠,远离冷落、孤单、无靠、无养、无孝致成空巢老人之厄运,使老辈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长辈父母首先担负起一任家教老师之责任,做出表率,规范好行为准则,尽到哺育、培养、教育、监护好子女晚辈之法律责任,仁爱子女,不冷落、虐待、遗弃亲生骨肉,倡导子女不远离父母,失教失养失监,沦为留守儿童,甚或动荡无定,流浪四方,露宿街头之流浪儿,让大家都献出一片仁爱,关注留守儿童,关注流浪儿童,使子弟、晚辈多得父爱母爱先辈双爱之一片爱心,愿子孙后代长大咸成为孝悌仁爱之天使,从而达父慈母爱子孝兄友弟恭,其乐盈盈的和睦美好家庭并仁爱孝悌、昌旺社会之殊功。

(二)谦虚谨慎,融洽相处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人不得彰显锋芒,高扬个性,目空一切,谦虚谨慎是情操品格高尚之传统美德。盖满则溢,装不进新的东西,虚则生明,保持谦虚谨慎和不骄不躁作风,则事业生辉,家庭宏达,百世荣昌,是者对现代家庭很有启迪。

(三)保持本色,勤俭节约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是古今贤辈名师推崇并率先垂范,人勤则健,家庭则兴。曾国藩律己甚严,他崇尚俭朴,居官数年,起居饮食,依旧“寒素家风”,虽高居宰相,权倾天下,“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始终厉行勤俭节约,保持“寒门农家素风”之中国社会勤俭持家之传统美德,以表率家人。盖勤俭是持家之宝,兴家之源,勤俭是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兴衰成败之大事。家门要兴旺,勤俭节约,保持“寒门农家”本色是关键。现代家庭应以是为鑑。

(四)明确学习目的

曾国藩强调教育弟子为“读书进德、明理的君子”。崇尚“进德”、“修业”,学做“圣贤”之达人。他说“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9]。盖德之不存,艺为何有!?故曾国藩崇尚德艺双馨,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德才兼备之合格人才。今时之家不然也,对中国传统优美经典文化内涵幽渊之《三字经》、《弟子规》等阳春白雪家教教材,竟无人问津,唱和者寡,攘弃传统文化“瑰宝”之采掘,将其打入冷宫;而对粗俗、轻浮、匪雅之书、碟、影视、网络等娱乐场所,则人流滚滚,粉丝抱团欢喜欲狂,高歌嚎叫,听然而笑。兹等家庭教育弊也久矣!其后患无穷,良深概叹!现代家庭应为弟子树立宏达之学习目标,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先学会做人,“进一分德,修一分业”。将精力智慧集中投入到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这个层面上来。

四 结论

曾国藩将孝悌仁爱、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读书明理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奉为家庭思想教育之圭臬,得以转换、升华、创新与发展,取得了积极之效果,实属难能可贵,尽管带有他某些阶级烙印,第其戒奢、骄、懒,守勤俭朴等等,迄今仍光芒闪闪。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扬其精华剔其糟粕,赋予新的内涵,重视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注重气节与操守,追求崇高的精神思想境界,增强道德教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筑建一条通往长远、深厚道德教育传统之新蹊径,以优化现代家庭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卓越之世纪人才作出新贡献。

[1]钟叔河.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M].太原: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杨昌济.杨昌济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曾国藩.曾国藩·笔记二十七则[M].长沙:岳麓书社,1995.

[5]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伊力.曾国藩智谋全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4:833.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M].长沙:岳麓书社,1994.

[9]黄西华.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519.

猜你喜欢
曾国藩家庭传统
跟曾国藩学修身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庭“煮”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恋练有词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