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件使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5-08-18 18:32陶俊
教育界·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问题

陶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因素逐渐传统的教学手段产生影响,粉笔与黑板的光环似乎正在消退,多媒体课件應运而生。两者相比,多媒体能够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强烈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问题

新课标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保证,教师是教学目标实施的组织者,只有二者的关系保持和谐,才能创建有效课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使用课件教学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教师的一些错误做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使用多媒体课件过程中的存在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的盲目使用淡化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上课制作的课件,要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应该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实施为重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制作的课件不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离不了粉笔、黑板,学生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教师身上,教师就是教学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因素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产生影响,粉笔与黑板的光环似乎正在消退,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两者相比,多媒体能够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强烈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合理使用音乐元素、动态图画,的确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但是,当课堂中的动态图画、色彩绚丽的文字不断出现在银屏中的时候,学生关注的重点可能发生了偏离。精美的感官因素让学生忽视了本应学习的知识重点,却将目光放在那些表象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语文课件中常常会忽视PPT的辅助教学功能,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念PPT上内容的现象,学生只有当听众的份,走马观花,应接不暇,根本就没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有些教师把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一环套一环,设计好一些问题,“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同时准备好标准答案,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使得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这种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教师的“机灌”中,学生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但学到了什么?显然是个大大的问号。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无论教师的课件做得无论多么绚丽,那只是一段风景,不会让学生流连忘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调到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二、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进入课堂,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一种改进,似乎带来了一缕春风,让课堂教学满面春光。但是在新课程多媒体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把展示PPT当成课堂的主角,陷入唯技术的误区。对于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来说,必须认清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应该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师生交流合作中落实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多媒体,忽视了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会杂乱无章,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必须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既要挖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深藏的潜力,又要清醒地看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盲目学习、不会学习到自主学习,让学生乐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式问题的设置,打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翅膀,引领其自主探究知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创造一个探究知识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从上课铃响第一分钟开始思维就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是引路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那种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依课件而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的一节课,学生缺少感知,缺少方向,没有明确的主题,结果天马行空,偏离文本的主旨。

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用新科技拓宽学生前进的道路,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刻不能改变。当一群游客来到一片异常美丽的景区,东逛西逛,如果没有一个向导,就会迷失方向。美的东西,我们不拒绝,但绝不意味着盲目接受。

三、在课件使用中教师盲从多媒体的视听效果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引领学生追寻探究知识,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片面追求新、奇、特,试图以绚丽的课件制作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作品《乡愁》时,首先给诗文配四幅画面(江中行船、千里家书、墓前悼念、弯弯海峡),同时配以凄惨伤感的乐曲,让学生去感受氛围、体会离愁别绪。之后,再带领学生去学习这首诗。课件处理时,展示大量的动画设计和背景设计,以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很忙,老师很高兴,但结果如何呢?这种过分追求多媒体效果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偏离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注重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而不是追求感官的刺激。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交流、感悟、想象,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那种用音频、视频代替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停滞不前。这些教师采用的现代电教手段,过分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简直是画蛇添足,舍本逐末,违背教育的初衷。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点来为教学服务,但不能将电教手段当成课堂的全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一些声、色、光、电等手段,可以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可以营造一定的感情氛围,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如果盲从,只能成为多媒体的奴隶,变成一位放映员。

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宗旨,不能脱离学生,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纯粹为展示电教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不可取。我们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必须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讲究课件质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生为本,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驾驭多媒体的风帆驶向知识的海洋。

猜你喜欢
多媒体初中语文问题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