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2015-08-18 17:06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7期
关键词:开发保护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商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及模式研究——清末长安“百忍堂”沈家商号经营资料的发掘及探索》(12JK0044);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4T06)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期刊检索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和国内最权威的数据库 在CNKI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中分别以“遗产旅游”和“商业文化遗产”为搜索关键字进行论文的检索工作。在认真研读了国内外相关科研论文的基础上,本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关于商业文化遗产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切入点。

关键词:商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的关注,围绕各类型的文化遗产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对于相关概念的解析和理论研究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学界和实践界带来不少困惑,同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事业造成制约和障碍。商业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类型,也日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有鉴于此,为了理论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有必要对于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个合理的梳理,找出理论的薄弱点,以期理论更好的总结实践和指导实践。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从字面意义的外延方面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如果从其内涵出发来研究文化遗产所包含的精神和实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其一,文化遗产是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别的总称,是人类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载体,以及某一人群在历史长河中沿袭下来的、能反映这个群体特殊生活方式的知识、实践等传统文化形式。其二,对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理解为我国法律中所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类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物,物质文化遗产从外延上讲应包括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表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主要包括古代墓葬、各类古代遗址、古建筑、古代石窟寺庙和石刻、各类壁画,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类遗迹等;第二类表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主要包括各历史时期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古代遗留的科学文献、绘画书法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三是指历史朝代定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其三类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所发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的。其概念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实践和表演、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学术界被定义为 “民族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

2.商业文化遗产概念

商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商业发展历史中形成遗留下来的对现代商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商业经营实践经验和思想,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来或还未被发掘出来的,属于商业经济范畴。商业文化遗产还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商业经营思想的文化思想、商业经营实践经验等。

二、国外研究状况

从国际方面的研究现状来看,20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研究团体在遗产旅游的研究方面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有鉴于此,从国际研究方面对20以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系统科学的整理和归类,对于把握国际研究团体对于遗产旅游的研究发展和研究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以“遗产旅游”为搜索关键字在目前世界公认最权威的期刊检索数据库ELSEVIER中进行检索,进而得到2000年1月日到2014年12月14年期间,国际学术团体对于的遗产旅游研究所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报告等总共有167篇。这167篇学术成果代表了国际研究的最高水平。有了更好的了解世界各國在遗产旅游方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作者将搜索到的167篇学术成果又以第一作者来源为检索主题对其进行统计。作者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目前关于遗产旅游的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排名梯次,分别为:第一个梯次是英国和美国的学术界,是遗产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其研究成果数量占到全世界研究成果总量的二分之一;第二个梯次是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和西班牙,其研究成果也非常显著;第三个梯次是法国、埃及、瑞士、土耳其、朝鲜、南非等国。

一个国家研究力量的强弱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和机理,则还需进行更长时期、更为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实力、文化教育科研的发达程度和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国家所拥有的遗产资源的数量和特点、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状况等。从我们统计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遗产旅游研究的研究水平高低与这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关联性不大。例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中国、德国、墨西哥等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遗产大国都未能被列入到第一研究梯队中。此外,一个国家遗产旅游研究水平的高低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关联性也不大。例如,属于第一研究梯队的英国和美国是发达的经济强国,然而第二研究梯队的中国、印度则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同样是发达国家的法国、瑞士等却被列入到第三研究梯队中。

阅读在ELSEVIER数据库中检索到的遗产旅游的这97篇文献,发现这些文献中期刊论文的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8个专题,而这8个专题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遗产旅游的研究发展现状。这8个研究专题分别是:遗产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遗产旅游资源、遗产旅游地、遗产旅游开发技术、遗产旅游管理、遗产旅游者、遗产旅游业、遗产旅游营销、遗产旅游教育等。

遗产旅游的研究书籍主要内容有:遗产旅游基本理论,比如世界遗产经济学、世界遗产政治学等、旅游与遗产的关系、文化遗产旅游、工业遗产旅游等。

对于商业文化遗产,通过检索发现国外学者少有这种提法,目前还没能检索到一篇文献系统的论述商业文化遗产旅游。

三、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研究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中。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全国各地各许多高校都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传播基地,这些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切入点都不尽相同。例如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等。除了高校的专设研究机构外,在互联网上还涌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等。总的来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己是近几年各个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类出版单位的出版热点和重点所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旅游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热潮。

在我国的学术界,最先将研究目光聚焦于遗留旅游的是王大悟先生。他于1999年7月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题为《巴拿马旅游业TCR行动计划述评—兼析生态旅游和遗产旅游概念的内涵》的学术论文,在论文中,王大悟先生首次提出遗产旅游的概念。他认为“遗产旅游涵盖人类有文明史以来的一切创造物,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和自然两方面的遗产资源,包含了生态旅游概念在内”(1999)。他的这篇论文中还提到“我国拥有许多珍贵的遗产,而这些遗产不只是简单的休闲度假产品,他大胆预言这些遗产是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并且它们将会成为未来旅游业的核心,同时也将成为体现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1999)。这篇论文的发表引发了国内许多学者对于遗产旅游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拉开了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序幕。

作者以“遗产旅游”为检索关键字在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网在CNKI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中用模糊查询的方式进行搜索,从而获取了从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文献总共是227篇。在这些检测结果中作者按发表年份进行了排序统计,发现这227篇文献中有三分之一是2007年以前发表的,2007年以后我国学者对于遗产旅游方面的逐渐升温。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于遗产旅游的研究处于快成长期。通过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遗产旅游的研究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遗产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文化保护的研究成果中,张建昌在《一种珍贵商业文化遗产的解读与应用构想》一文中提出,中国商用数码是明清时期商业上使用的记载帐务和表示价码的数字符号,是一种有着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珍贵商业文化遗产;并通过“百忍堂”及沈家材料中各种帐务和文书中商用数码应用的实证研究提出对现实应用构想。夏绘秦、宋银萍在《商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一文中着重对中国从明清到民国初期,商界使用“中国商用数码”进行记账和表示物价价码的书写规则,结合汉字排序方法和记时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传承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开发其在旅游、饭店、餐饮及相关服务业的利用价值,有力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刘志雄(2007)在《浅谈商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商业文化遗产的分布是城市规划与历史变迁的反映,中国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都有明确的商业街区而与居住区相对隔离,而到处开门脸的“全民皆商”现象是对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高度文明的城市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描述了中国各种商业建筑结构的特点,提出商业建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 制性与不可再生性 ,应坚持保护文物本体的原则 ,重视与珍惜、脚踏实地地予以抢救、保护。谷秋琳(2010)在《西安市“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一文中,以西安地区传统“老字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传统老字号及其商业区历史发展演变的调研和其衰落现状的分析,从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殊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西安城老字号保护与延续发展的新思路,主要包括结合“老字号”本身特定的建筑和空间环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注重对其商业文化的保护。回民街作为西安商业文化街区,对其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四、研究总结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到的这些文献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内容包含八个专题,它们分别是:遗产旅游基本理论研究、不同类型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开发研究、遗产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遗产旅游立法与管理研究、遗产旅游者研究、遗产旅游市场营销研究、遗产旅游技术、遗产旅游教育等。

从商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来看,至2010年12月,同样通过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国内目前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题录进行统计和研究分析,国内科研期刊直接以“商业文化遗产”为题名的学术论文总共有9篇,其中2006年1篇,2007年4篇,2008年4篇。其中两篇为报纸文章,剩下的5篇学术论文概括起来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商业文化,一个角度是商業文化的保护,另一个角度是商业文化的传承。总体上看,因内学术界对商业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从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研究商业文化遗产目前仍然处于学术上的盲区。

参考文献:

[1]Yaniv Poria, Richard Butler and David Airey .Clarify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28(4):1047-1049.

[2]Yaniv Poria, Richard Butler and David Airey .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 [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3,30(1):238-254.

[3]Brian Garrod and Alan Fyall. 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682-708.

[4]Brian Garrod and Alan Fyall. Heritage Tourism: A Question of Definition [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2001,28(4):1049-1052.

[5]刘恒武,袁颖.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2006.(5).

[6]徐篙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5-43.

[7]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40-143,2-15.

[8]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9-44.

[9]郑玉欲,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11]生态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6.

[12]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2.

[13]陈敏豪.人类生态学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6.

[14]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23.

作者简介:马震(1976.08- ),女,回族,河北保定人,博士,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工商管理流动站旅游专业博士后,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经济转型与发展经济学

猜你喜欢
开发保护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