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5-08-21 01:34黄语素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大学生

[提 要]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环境关联性等原则,探索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方法体系、队伍体系和工作体系。

[关键词]系统科学;大学生;生态文明;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黄语素(1982—),女,文学硕士,江西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讲师。(江西南昌 33009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系统科学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MKS1336);2014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90后大学生党员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接受图式的视角”(JXGXDJKT.QN—2014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系统科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意义

所谓系统科学,即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根据整体、有序、反馈、动态、相关等原则思考和处理问题,其崛起是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科学跃进,它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生活方式,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积极意义,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更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定义、内涵的界定,目标、内容的研究等。从系统科学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

二、系统科学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笔者从系统科学视角出发,明确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探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问卷和访谈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环境关联性等原则,探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运用整体性原则,构建整体规划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依存于系统、要素和环境的有机联系中。为了提高整体效应,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四方面入手,构建整体规划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

1.提升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认知是人们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和现状的觉知、判断和经验,是决定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知识前提。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高校要长期坚持开展生态文明认知教育,既要使生态文明认知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又要根据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科学的安排。

2.端正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态度是人们对有关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的内在反应倾向以及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关生态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与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的动机。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端正的生态文明态度。

3.培养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情感是人们对环境满足人类需要、共存互动而相应产生的主观体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感和对绿色生机的亲和感等,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正式现实境况,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

4.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行为是人们经过对对象或目标的权衡和选择确定后,为达成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提升生态文明认知、端正生态文明态度、培养生态文明情感的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二)运用层次性原则,构建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体系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的层次性原则,在认识、改造、管理或设计一个事物系统时,要遵循其层次性。大学生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要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层次顺序,精心设计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展示、自我评价等逐层环节,构建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体系。

1.自我学习。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调查显示,77%的学生主动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本杂志报刊、学术讲座报告、课堂学习、与同学或老师交流等多种途径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可采用自学、座谈会、报告会等自我学习形式,对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及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等有积极作用。

2.自我实践。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自我实践的过程。调查显示,48%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来增强环保意识,36%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环保组织或实践活动(如拒绝使用白色垃圾)来增强环保意识,只有16%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或讲座、校园广播等其他方式来增强环保意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一定要求学生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养成生态生活方式,比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电、纸,文明用餐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碗筷,参加社区环保志愿服务、义务植树,制定合理消费计划等。

3.自我展示。自我展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助推器。调查显示,63%的学生愿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展示自己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学校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结合传统方式,可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展,把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实践成果、心得体会等予以展示,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

4.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检测仪。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评估体系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于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调整自己。

(三)运用环境关联原则,构建全员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队伍体系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的环境关联原则,任何系统都与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关系,环境分为系统内环境和系统外环境。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宏大的工程,抓好系统内和系统外两大环境,要构建一支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内外结合全员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队伍体系。

1.上下联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件大事落实落细落小。要制定教育方案,培训工作人员,建立领导责任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部门、单位业绩考核,努力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从学校到院(系)、班级,从校领导到党政干部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大学生党员等,层层有责,人人参与的上下联动机制。

2.相互配合。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充分发挥院(系)、班级主力军作用之外,还要各部门(单位)紧密结合本部门(单位)工作职责,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如各级党组织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党组织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务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团委在各级团学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宿管处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寝室文化、楼栋文化、生活园区文化活动中;餐饮中心开展光盘行动等引导学生文明用餐;图书馆编制生态文明教育参考书目;校报、广播电视台、网络新媒体和各部门(单位)的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为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氛围。

3.内外结合。在抓好校内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利用各种校外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邀请环保模范、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环保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建立家校手机交互信息平台、QQ群、微信群等,实现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育人的体系。

(四)运用动态性原则,构建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体系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的动态性原则,任何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总是与外界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构建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主体参与的方法体系、全员育人的队伍体系的同时,还要树立动态意识、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构建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体系。

1.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2.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新时代中国梦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的时代主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有机结合,有力促进大学生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水平,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生态生活方式。

3.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生态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已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文化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微文化生态。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时,科学把握当下微文化生态的特征,利用新媒体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形式,结合微文化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高奇.系统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4]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6]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7]刘妍君.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之实践途径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6).

[8]黄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