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形象塑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2015-08-21 01:38吴冬艳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高校

[提 要]面对激烈的就业和职场竞争,形象魅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敲门砖”。“知易行难”是《职业形象塑造》这类课程的显著特征。文章结合高校《职业形象塑造》课程实际教学特点,对如何进行大学生“职业形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提出了构建《职业形象塑造》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高校;职业形象塑造;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吴冬艳(1984—),女,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江西九江 332005)

一、《职业形象塑造》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必修课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象我们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每个人穿什么、怎么走都有规矩”。职场中,个人形象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往往也代表着身后的团队和公司形象,一个人的形象、举止和着装往往就是能否得到别人青睐的第一步。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就业和职场竞争,形象魅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形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完成从“学生气”到“职场化”的过渡,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形象塑造》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

《职业形象塑造》是一门以“知识应用”为最终目的,并且与职业需求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它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更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的知识运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操作,并通过职场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和体验,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以学生理解运用为中心、以实训实践为重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让学生“学有所用”,是培养学生应用掌握《职业形象塑造》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构建《职业形象塑造》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形象塑造》的课程特点,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接近职场的实训机会,以下特别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训、校企互动、考评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思路:

1.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导向,突出强化技能实践训练

课堂教学中,要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训室或形体室,模拟职业情景与场景,通过“讲授—示范—训练—指导—评价”环环紧扣、逐步深入的教学体系,构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的运用“示范训练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实训模拟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体会和实际操作技能。

(1)示范训练法:教师先对知识及技能要点进行讲述并举例示范,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在讲授如何使用色布找到适合自己的服饰色彩时,教师可先对色彩知识进行讲解,然后举例点评实例的服饰色彩是否合理,并现场示范色布使用,之后安排学生练习使用色布找到适合自己或同学的色彩,最后老师和学生互动点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氛围,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和训练,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2)情景模拟法:把现实职场中的情境微缩到模拟课堂。即:由老师设置现实中的某一个具体职场情景,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例如:在“职业仪态礼仪”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个“酒店总经理助理招聘面试”的情景模拟实训。由学生分别饰演人力资源专员、总经理、求职者等角色,将站姿、坐姿等仪态训练以及仪表礼仪、接访礼仪等课堂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演练,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使学生在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形下亲身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得到理论的升华和职业形象礼仪规范的提高。

(3)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例如:在讲授服饰礼仪时,教师首先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你到某公司应聘销售经理这一职位,将如何着装?任务二:公司举行一个商务酒会,时间是晚上19:00-21:00点。请问女士该如何穿戴入场?男士应如何穿戴入场?学生通过看书学习,讨论交流,完成设计任务,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说明,教师进行评估、讲解、总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点拨,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以做定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探求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

2.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学习平台

在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职业形象塑造》课程教学实践的极好延伸。例如:可以通过组建“校园礼仪队”,举办学校“形象礼仪风采”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在校园开展形象礼仪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将课程知识和所学技能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

3.通过校企互动,提供“实践性教学”的实践锻炼平台

学习《职业形象塑造》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将所学能够应用到实际职场中,因此教学就必须密切联系真实职场,而“校企合作”正是建立起学校与职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职业形象塑造》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实训平台。

(1)通过“职场客座教师”,言传身教真实的职场

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企业经理人,担任课程的兼职客座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的部分实践教学;或邀请企业高管以专题报告或讲座的方式,讲解真实职场中的形象礼仪要求和真实案例。通过真正的职业人,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形象塑造,进而充分落实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通过企业实践,强化学生课堂所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充分创造学生校外实训机会和锻炼平台,让学生亲身接触、体验、实践真实的职业形象礼仪运用。例如,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职业形象要求高、礼仪运用广泛的企业或活动中观摩学习,如星级酒店、房地产企业,大型庆典活动等。并积极协调相关实训机会,让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到企业大型活动的实际工作中,如对领导、嘉宾、媒体、客户等的接待工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职业形象的理论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规范学生的职业形象与礼仪。

(3)加强教师的职业性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校企互动”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可有计划的安排课程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或积极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职工形象塑造类培训、参与大型活动的礼仪任务的机会等,让教师也能密切接触课程的实战情景和技能运用,进而提高教师“实践性教学”实战经验。

(4)校企联合教学,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升级强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互动长效机制。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动进行人才定向培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教学实施、学生实训及实习指导、人才选拔等培养全过程。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业直接就业,企业学生相互熟悉,直接顶岗,减少了企业二次培训。

“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有效的锻炼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了就业平台,同时也为学校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4.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建立以“知识运用”为主的考评体系

考试考核是检验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为鼓励学生对课程实践运用能力的主动性,必须改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的考核方式。应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通过学习过程考核、综合应用能力考核、课外实践考核等内容,建立起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训练综合技能的完善考评体系。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形象塑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乃至现实职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职业形象和礼仪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职场需求、提高课程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牟红,林洁.《职业形象塑造》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商,2013,(20).

[2]姜梅,周宇.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3).

[3]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4]刘宝昌.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J].商情,2009,(20).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实践性教学高校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反思
试析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性教学提升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