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研究

2015-09-07 08:04官馨馨陈晓倩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涯研究生职业

文/官馨馨 陈晓倩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寒流”现象越来越明显。而研究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就业期望高、个人趋利化明显等问题也是造成就业寒流的主要原因[1]。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职业能力发展匹配,是扭转研究生寒流局面的重要条件。目前浙江省内高校对本科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从入学起开展内容丰富的职业规划教育,而研究生就业工作普遍“提供信息为主,就业指导为辅”的指导模式,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省内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增强高校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度,为高校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扩充理论并提供依据。

二、研究理论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重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一般认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研究生根据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分析总结,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工作学习计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郑祥江[2]通过对北方10所高校的研究生调研分析基础上得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型由目标定位、适应能力、修正反馈、自我评价、目标内外动机、职业世界认知、人际交往七个因素构成。但研究生生涯规划意识觉醒,作为生涯规划的第一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应纳入生涯规划体系。参考钟谷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中对生涯规划划分,综合郑祥江的结论,本文假设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生涯觉知、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评估决策、自我提升、修正反馈六个维度,并从这6个维度对问卷进行设计。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浙江省4所高校的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与访问,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调查随机进行,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84%。本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信效度分析。经检验,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916,证明问卷信度较好。同时,本文的KMO系数为0.899,巴特利特检验数值为4411.945,显著水平为0.000,极其显著。以上指标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包含生涯觉知、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评估决策、自我提升、修正反馈6个因子。根据卡特尔的陡价检验原理,解释的变异量综合为60.591%,表明6个因子可代表此问卷的因素结构。6个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如下表,结果显示因子集中状况和之前假设基本一致。

图1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六因子结构

四、数据分析

1、总体现状分析

对浙江省378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结果如表所示。从表中看出,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好的认知,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对此有迫切的需求;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自我提升上面,能较好地执行。这跟省内高校较好地执行本科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在对研究生们调查是否接受生涯规划上面,将近55%的同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从侧面反映出本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上对学生们的影响较大。但在评价决策方面分值较低,说明研究生缺乏通过专业途径对抉择进行分析。而修正反馈层面的评分较高,说明我省的研究生研究生们在自我提升过程中,能够反复修正制定计划,进行实践尝试和具体行动。总体来说,浙江省内高校的研究生职业生涯水平较高,但仍有距离。

因素 生涯觉醒 自我探索 职业探索 评价决策 自我提升 修正反馈平均值M 3.634 3.477 3.187 2.911 3.14 3.241标准差SD 1.043 0.958 0.978 1.082 1.041 0.975

2、差异性分析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家庭和高校有着紧密关系。本文以性别、专业、婚恋状况作为个人特征变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所在地作为家庭特征变量,学生干部经历、兼职经历和接受生涯辅导经历作为学校特征变量这三个自变量通过T检验、一维方差F检验对不同背景变量下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差异性分析。

个人特征影响。从性别上来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别较为显著。在职业探索、评价决策和自我提升3个方面男性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从专业上看,两者差别不大。而对于婚恋状况,总体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已婚的研究生,其生涯规划水平在各个因子上明显优于未婚的研究生。而恋爱状态和单身状态的研究生差别不大。

家庭背景影响。从家庭所在地来看,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在职业探索、评估决策、自我提升3个因子上优于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差异性,尤其是父母是大专或本科的研究生,在生涯觉醒、职业探索、评估决策和修正反馈,各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其他。

学校教育背景影响。从结果来看,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兼职经历对职业生涯规划未产生影响,两者的差异性不大。但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自我提升上较优,而有过兼职经历的学生生涯觉醒上有较好的意识。而从是否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明显优于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和自我提升上有较大差异。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研究生来说存在必要性。

五、结论与建议

1、研究生应以市场为需求提高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包含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探索。从调研结果来看,浙江省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强。题项“我认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很有必要”,91.5%以上的研究生选择了符合情况。但从自我和职业世界探索来看,研究生倾向于运用经验来自我判断,缺乏专业工具的辅助。如题项“通过进行性格、职业能力方面的测试以了解自己”平均分只有2.94,题项“我知道当今用人部门急需哪些人才和专业”平均分只有2.78。说明绝大多数研究生职业视野较为封闭,未能从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因此研究生应从研究生入学时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职业的心理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避免单一性和盲目性。

2、高校应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全程式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平均分最低的两项包括“我经常向有关专家咨询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我打算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帮助自己”。说明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成效偏低。目前省内多数高校只在毕业前夕对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缺乏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化工程,需要从课堂教学、导师培养各个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培育。同时从研究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如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研究生分类辅导,将兴趣培养、生涯管理教育与性格相匹配,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教育。

3、企业应以人才选择出发点积极与高校合作探索。目前全日制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专业型研究生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在职业世界探索部分相对较缺。企业是研究生资源的输入端。若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在培养研究生同时与工作世界零距离接触,可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三赢的局面。

[1]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28-32.

[2]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研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51-56.

[3]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生涯研究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