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代刻书酬知音

2015-09-10 07:22周园
书屋 2015年1期
关键词:渔洋红桥诗作

周园

《渔洋山人感旧集》(又称《感旧集》)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编撰的一部诗集,但其生前一直未能刻印,直到他去世四十一年后,卢见曾在京师黄叔琳家见到这部诗集抄本,于乾隆十七年(1752)将其枣梨以行。按:黄叔琳(1672—1756),字昆圃,号研北。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以文学、政事受知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官编修、侍讲、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詹事、吏部侍郎。时被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为王士禛门下弟子,时人论赞:“前有新城,后有北平。”著述有《史通训故补注》、《文心雕龙辑注》、《砚北易抄》、《诗经统说》。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亮,晚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为清代重要作家,一生不仅写作了大量诗文,而且作为诗学家,撰写多部诗学理论著作,更以“神韵”为核心构建了系统的诗学理论。他编选、评论、刊刻了大量诗集,撰写序跋,对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继钱谦益之后清初康熙朝文坛盟主。王士禛于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康熙朝先后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

王士禛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诗作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兼擅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论诗创“神韵说”,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字少而富神韵之美,律体典雅精工,七绝独具一格,堪比王昌龄、杜牧而无逊色。著述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居易录》、《香祖笔记》等传世。

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二十四岁的王士禛游历济南,邀请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畔水面亭上,结秋柳诗社,赋《秋柳》四章,传诵四方,和者数百家。如第一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蚕尾续文集》卷二《菜根堂诗集秋柳诗序》记:“顺治丁酉秋,余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十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余怅然有感,赋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诗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甚众。于是《秋柳》诗为艺苑口实矣。”略带“故国之思”与“盛衰之感”的《柳诗》一出,驰誉大江南北,形成清初诗坛空前的大唱和,被文坛誉为“秋柳诗社”,驰名天下。士禛因此崭露头角,时誉所播,文名渐著,展现出坫坛领袖的气象。

扬州城外瘦西湖畔风景秀丽,湖上一座长约八米用花岗岩铺设的三孔石桥,桥两旁护栏以花岗岩条石垒架而成,这就是有着非凡文化底蕴的红桥。红桥原是建于明崇祯年间的一座木桥,朱栏数丈,曲槛雕楹,鳞次环绕,酒帘掩映,称为“红桥”,被推为扬州美景之最。

王士禛在扬州先后进行了三次修禊,大量文人墨客躬与其盛。首次红桥修禊于康熙元年(1662)六月十五日,王士禛邀请名流文士聚集于红桥,泛舟湖上,饮酒作诗,即席唱和,以“红桥怀古”为题,填词“浣溪沙”,后将各家词作选辑十阙,裒辑成《红桥唱和词》。王士禛赋《浣溪沙》三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满眼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荒草旧迷楼。

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和韵一首: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九清明日,王士禛再次与诸名士骈集于红桥。此次修禊唱和者众多,盛况空前。王士禛作为“首唱”,即席吟诵《冶春诗》(《冶春绝句》)二十四首,其中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宋元鼎在诗作中描绘出当时的盛况,诗云:

休从白傅歌杨柳,莫向刘郎演竹枝。

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

王士禛因此名声远播,为其奠定了诗坛盟主的地位。红桥也因此成为他向往和回忆之地,他曾在《红桥唱和集》作注时曰:“红桥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盛事,当使红桥與兰亭并传耳。”

王士禛组织的“红桥修禊”为明末清初遭受重创之后的江南诗坛和文人搭建了社交平台,文坛后辈将这些活动描述为江南文化的再生,文学理想的恢复。其后,孔尚任、卢见曾、曾燠等人组织的“红桥修禊”,风骚相接,延续王士禛的遗风流韵。王士禛雅负文誉,入祀扬州名宦,又入平山堂,与欧阳修、苏轼并祀,为世推重。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自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任四川洪雅知县、庐州知府、江宁知府。乾隆二年(1737),授两淮盐运使,驻扬州。乾隆十年(1745),授直隶永平知府,旋迁直隶长芦盐运使,乾隆十八年(1753)复任两淮盐运使长达十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卢氏告老还乡。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发,卢氏因收受盐商贿赂,被押解入狱受审。纪晓岚与卢见曾为挚友,将长女嫁与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情急之中,纪晓岚暗中将盐和茶叶放入信封,派人传送给卢见曾,暗喻查盐。卢氏见信即将财产转移,没想到惹恼了乾隆皇帝,因此受到了更加严厉的审讯和惩罚,卢见曾因年事已高,最终瘐死狱中。纪昀因漏言获谴,赴戍乌鲁木齐。

卢见曾一生重视教育,兴办书院,所到之处,以兴学造士为先,曾建洪雅之“建雅书院”、六安之“赓飏书院”、永平之“敬胜书院”、长芦之“问津书院”、扬州之“安定书院”等。卢氏为官颇有政绩,且雅好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卢见曾诗文颇富文采,有王士禛遗风,他景慕前贤,视王士禛为异代知音。在扬州期间,卢见曾广结文人,胜流翕集,觞咏风流,极一时之胜。他效仿王士禛、孔尚任,多次主持红桥修禊,郑板桥、金农、袁枚、罗聘等名士均参与其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三日,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倚虹园“红桥修禊”,作七律四首,如“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广为传唱,各地依韵啸咏相和者竟达七千余人,后编诗集达三百余卷,并绘《红桥览胜图》以纪其胜,红桥修禊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传诵不衰的盛事。

卢见曾钦慕前辈王士禛的文采风流,早年受益于王氏《渔洋山人感旧集》,沾其膏馥,兴致盎然。乾隆十七年(1752),《感旧集》卢氏雅雨堂刊本刊行于世,有裨于王士禛生平学行之考实。书前附有朱彝尊序、王士禛自序、卢见曾序及《感旧集》补传凡例,书后附张元撰刻《感旧集》后序。

《感旧集》为王士禛感时怀旧,辑故人之诗而成,实为其平生师友诗作之选集。该集缘起于康熙十二年(1673),王士禛在家乡为母亲服丧期间,受长兄王士禄病逝的触发,感念故友非死则病,触目伤怀,遂辑《感旧集》以示纪念。王士禛自序言:“因念二十年中,所得师友之益为多。日月既逝,人事屡迁,过此以往,未审视今日何如?而仆年事长大,蒲柳之质渐以向衰,岁月如斯,讵堪把玩。”由此触发曹丕《与吴质书》中“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的感喟,遂有编纂《感旧集》之想。初成于康熙十三年(1674)的《感旧集》,收诗五百余首,篇幅不大。朱彝尊序称:“新城王先生阮亭以诗名天下,久于学,无所不博,其交友较予尤广,感时怀旧,辑平生故人诗,存殁兼录凡五百余首,而以哲昆考功终焉。入是集者,山泽憔悴之士居多,故皆予旧识。”此后,王士禛不断递补,但迄未付梓,直至康熙五十年,王士禛去世前,《感旧集》仍在不断增补之中。卢见曾序谓:“乾隆丁巳罢官扬州,尝与马君秋玉(马曰琯)论及此事,自维谫陋不足扬扢风雅而顾瞻当代。迟之又久,以至于今则仍未有其人,予滋惧焉。辛未冬,以公役至京师,谒昆圃黄夫子,于家出所抄渔洋先生《感旧集》见示,拜受而卒读之。其搜剔也,广而不滥,其持择也,约而不遗。”卢见曾在补传凡例中言:“先生自序编纂是集在康熙甲寅年,是成书已久,特未尝版行于世,闻先生殁后,其甥益都赵缓菴执端,即其家遍索原本不得,得散稿一束,开有目录,抄存此本共为四大卷,卷百余页,考功(士禄)在第二卷末,与自序所云通为八卷,以考功终。”可见,此本与最初的八卷本不同,除卷数不同外,记载王世禄诗作的位置也有变化,必是作者进行了增补。卢见曾于乾隆年间在黄叔琳家中发现的是原稿的抄录本,已扩展为二千五百余首诗作。雅雨堂刻本十六卷,为卢见曾厘订,并将作者补遗之作进行调整,还邀请八十一岁高龄的淄川名儒张元共同为三百多位作家补做小传。仿金代诗人元好问编纂《中州集》“以诗存史”的前例,搜罗幽隐,知人论世。《中州集》体例为编排金代名家诗作,附列作者小传,传中附载作者小字或记录作者议论,既是一代诗歌总集,也是史料汇编。张元在后序称:“余闻渔洋先生有《感旧集》一书久矣……于是遍检渔洋诸书,其有未备则参之他家撰著,搜罗咨访,辑为小传。”同时记录下卢见曾为刊刻此书苦心孤诣、致力尤挚的情景:“发凡起例,增减审定,则公自总其成。时当盛暑,案牍委积应酬轇轕。公五官并用,犹且日不暇给,稍有间隙,即復披阅,膏以继晷,挥汗援毫,动过夜分,如是者两月有余,乃得就绪。公之勤于所事,虽其天性然哉,而于是书亦已究心不遗余力矣。”

《感旧集》收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诗人共三百三十三位,诗作二千五百七十二首,涵盖面广,代表性强,是王士禛秉持神韵理念而精心挑选,具有审美特色的经典诗歌选集。诗集的总体特色表现为“神韵”理念纵贯全书,彰显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而有尽而意无穷”;“兴会神到、清远兼之”的意境。正如卢氏所言“渣滓悉化,融炼一色”。卢见曾刻雅雨堂版《感旧集》在扬州印行不久,即遭朝廷禁毁。诗集收入卓有声望的遗民诗人,如顾炎武、邵潜、林古度、申涵光等,他们入选的诗篇不乏怀念旧朝之作,这是诗集遭禁毁的主要原因。诗集也收两朝为官之诗人,如对士禛有“代兴”之举的钱谦益诗作三十七首,曾授士禛诗法的吴伟业诗作四十三首。此外,还收宋琬、施闰章、叶方蔼、陈维崧、朱彝尊等人的诗作,对了解清初社会和诗坛极有价值。

《渔洋山人感旧集》一经行世即遭禁毁,世所罕觏,十分珍贵。除乾隆年间的雅雨堂刻本外,二十世纪初,曾由上海有正书局依据该本石印本出版,此版本现已不多见。2014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依照雅雨堂本影印出版,化身千百,献纳书林,宏裨学术,堪称赓续有功。

猜你喜欢
渔洋红桥诗作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扬州红桥盛名探析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感动!“中国儿子”吴红桥,为患癌叔叔打工还债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
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