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建议

2015-09-10 07:22戴莉莉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祥林嫂习惯作文

戴莉莉

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经过几年的探讨,我就谈谈对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建议。

1.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么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首先要求教师保持开放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知识结构,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关于学生阅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功了吗?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3.培养学生的小习惯

3.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要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3.2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所处年龄段可塑性强,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养成习惯,学生就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3.3动手的习惯。即写的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4.加强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大多语文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5.课堂提问要注意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将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手。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文章都有一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地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浓厚,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得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明晰。

6.关于写作教学

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秀才在家做文章写不出,急得满头大汗。夫人看见了很奇怪,就问:“怎么写文章比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说:“女人生孩子是肚子里有货,可老爷现在肚子里没货。”可见,强迫式写作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猜你喜欢
祥林嫂习惯作文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