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

2015-09-10 07:22曾万泉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人物形象

曾万泉

摘 要: 波斯史诗《列王记》讲述了罗斯坦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对波斯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中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与波斯传统英雄人物罗斯坦、索拉博有明显互文关系。小说通过爸爸、哈桑和阿米尔身上具有及缺失的英雄特征,重现并改写了《列王记》中的波斯英雄人物,在文化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波斯英雄人物 人物形象

一、《列王记》与波斯英雄人物

《列王记》(?譒āhnāmeh,又译为《王书》或《沙纳玛》)是波斯民族英雄史诗,对波斯地区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斯地区11~13世纪的诗歌作品几乎都以其为范本或题材。在西方学术界,其作者菲尔多西(Abu’l-Qasem Ferdowsi)“被公认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五大诗人之一”[1]。

《列王记》主要讲述了波斯国王及保卫和服侍他们的英雄们,其“真正英雄人物就是来自锡斯坦的鲁斯塔姆” [2](又译罗斯坦),该部史诗以罗斯坦的去世结尾。《列王记》流传较广的一章是《罗斯坦与索拉博》,描述了两位典型的波斯英雄——罗斯坦和索拉博(Sohrab)父子的故事。英勇无畏的战士罗斯坦在战斗中建立了自己的威名。一天,跟着自己的坐骑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受到当地国王的盛情款待,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罗斯坦找到了自己的坐骑后离开了这个王国,并向所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婚事。九个月后妻子生下了索拉博,但后索拉博也成了像父亲一样勇猛的战士。而命运弄人,罗斯坦最终在战斗中给了自己的强敌索拉博致命一击,在索拉博临终前,才知道杀死的是自己从未谋面的儿子。“罗斯坦强忍悲恸,听着他儿子的临终遗言:若汝果为吾父,血刃亲子,名节有亏矣。此乃汝之专横所致也。汝持先母信物,吾报汝以爱,呼汝之名,然汝心难回,吾徒费唇舌,此刻命赴黄泉……”[3] (P29)

罗斯坦这一形象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波斯英雄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诚和勇敢,这一品质是其生命的灵魂。Arley Loewen(2001)认为,波斯英雄应同时具有好名声、公众声望、永恒的声誉及鉴别邪恶的能力;同时是战场上勇往直前的勇士,具有卓越的才能、强烈的使命感及诚实可靠的品质。波斯英雄往往通过残酷的战斗、盛大的宴会及勇敢的狩猎展示自己的男性形象。他们胸怀宽广、疾恶如仇、忠诚敬业、慷慨大方、英勇善战、诚实守信。这些英雄形象及品质随着《列王记》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深深烙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使“传统大伊朗社会对英勇的男性英雄总怀有深深的崇敬” [4] (P1)。

二、《列王记》与《追风筝的人》中的英雄人物

虽然《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英语小说,但其深深扎根于阿富汗文化,并深受其文化影响。《追风筝的人》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历程,贯穿了阿富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历史沧桑。《列王记》在小说不同阶段被反复提及,贯穿整部小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造型铺下了伏笔,并极大地影响了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小说一开始就提到《列王记》是哈桑最喜欢的书,他及“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罗斯坦和索拉博”;哈桑送给阿米尔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本硬皮带彩色插图的《列王记》。阿米尔第一次见到自己后来的妻子时,就把她看成了罗斯坦的妻子。“她站在我们后面,是个身材苗条的美人,天鹅绒般的黑发,手里拿着一个打开的保温杯和一个塑料杯。我眨眨眼,心跳加快。她的眉毛又黑又浓,中间连在一起,宛如飞翔的鸟儿张开的双翅,笔挺的鼻子很优雅,活像古代波斯公主——也许像拓敏妮,《沙纳玛》书中罗斯坦的妻子,索拉博的妈妈”[3] (P136)。无独有偶,哈桑也以索拉博为自己的儿子取名。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把索拉博从塔利班手里救了出来,给他讲了罗斯坦和索拉博的故事,并最终收养了他。这些情节为故事情节高潮的发展及小说中各种英雄人物形象及父子关系做好了文化上的铺垫。

小说中的爸爸在少年阿米尔的眼中是一个完美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爸爸拥有传统波斯英雄具有的品质。他有战士一样的强健体魄且强大的人格魅力,“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黑色的眼珠一瞪,会让魔鬼跪地求饶。爸爸身高近2米,每当他出席宴会,总是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3] (P12)。在苏军入侵前,爸爸是喀布尔有名的商人,慷慨大方、心地善良;他亲自设计图纸,出钱修了一座恤孤院,并借钱给有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爸爸的名声还是在“战斗”中建立起来的,传说“在俾路支吃手空拳和一只黑熊搏斗……凡涉及爸爸的故事,从来没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3] (P12)。年轻的时候曾赢得过喀布尔风筝比赛的冠军。同时,他疾恶如仇,有强烈的正义感。在带着阿米尔逃离阿富汗途中遇到苏军试图强奸一名同车妇女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与侵略者的邪恶进行抗争。然而,爸爸的英雄形象并不完美。同其他英雄一样,爸爸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不惜一切代价捍卫”[4] 。他向所有人隐瞒哈桑是自己私生子的事实,由此捍卫了自己的名声。同罗斯坦不同的是,爸爸是知道真相而刻意隐瞒。爸爸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3] (P218)因此,小说中爸爸的英雄形象是有缺失的,他为了名声和荣誉抛弃了诚实坦荡的品质,是一个有缺陷的波斯英雄。

小说中的哈桑在作者笔下有着罗斯坦一样的英雄气质。首先哈桑是一个战场上的勇士。每当邻居家孩子欺负阿米尔,“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3] (P23)。另外,哈桑的弹弓异常得准,面对阿塞夫等人的挑衅,哈桑拿起弹弓勇敢回击。哈桑身上继承了爸爸的英雄品质。同爸爸一样,哈桑也是风筝大赛的冠军,他似乎对风筝最终落到什么地方有天生的灵感。和传统英雄一样,哈桑同样不惜付出生命守卫自己的“国王”主人阿米尔/阿富汗语中国王的意思。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一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服侍阿米尔,准备早餐、做家务,没人陪阿米尔时做他的玩伴。小说的高潮则凸显了哈桑的牺牲。风筝大赛结束后,为保住阿米尔的胜利果实——最后一个掉下来的风筝,面对几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哈桑选择牺牲自己,坚决捍卫手里的风筝,最终被阿塞夫等人强奸。而后被阿米尔诬陷偷盗时,哈桑再次选择牺牲自己保全自己的“国王”。苏军入侵后,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守护阿米尔家房子的责任,并拒绝住进主屋,直至被塔利班杀害。

小说中哈桑为自己儿子取名索拉博。作者借此把《列王记》中著名的英雄父子复制到哈桑身上,成功地把阿富汗地区传统文化移植到小说中。然而,同传统波斯英雄相比,哈桑并不识字,身上缺少名声和威望,身上有一半的哈扎拉血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贵族血统。另外,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违心承认阿米尔栽赃,为自己留下了“不诚实”的污点。然而,他身上具有的那些英雄品质正是爸爸希望阿米尔同样拥有的。而阿米尔母亲祖上是皇亲贵族,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大学毕业。因此,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结合正好是一个完整的英雄罗斯坦。小说后半部的情节发展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同是一个当代罗斯坦之路。阿米尔最终选择了“再次成为好人”之路,拾起了哈桑身上的勇敢,深入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面对儿时的宿敌阿塞夫,救出了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赎。小说最后,阿米尔领养了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时完成了和哈桑的合并,最终形成了《列王记》中的罗斯坦-索拉博的英雄父子关系。

三、结语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影响,其小说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列王记》形成明显的互文关系,并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把《列王记》中的罗斯坦—索拉博英雄父子移植到人物关系中,为小说自我救赎的主题埋下英雄主义的文化根源。同时,小说对传统波斯英雄人物进行了改写,爸爸和哈桑并不完美,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而阿米尔通过自我救赎最终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之路”,成为了爸爸希望的“波斯英雄”。小说从文化上回归了相对完美的结局,对传播阿富汗及波斯文化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列王记》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 山东文学,2008(11).

[2]潘庆舫. 菲尔多西英雄史诗在东西方的巨大影响[J]. 国外文学,1991(4).

[3]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Arley Loewen. The Concept of Manliness in Persia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D].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1.

湖州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kx20067。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