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五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2015-09-10 07:22毕晓莉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因数数学老师

毕晓莉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要以问题为引导呈现知识内容。当我们把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后,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获取知识和活动经验的效果,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只是知识接收器的传统模式。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如何通过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五问”入手。

一、课堂开始要“趣”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提问就至关重要。善于提问的老师高明处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问题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兴趣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比如在教学《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不直接引出课题,而是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教室门前的那棵大树,想知道它有多高,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爬到树梢上去测量;有的说可以将树连根拔起再测量;还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和树一样高的竹竿,再把竹竿的长度测量出来……教室里一下进入了讨论的热潮,这个时候我故作神秘地说:“我既不用把树砍断又不用那么长的竹竿,只需要一根木棍就可以办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住了,接下来再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二、知识铺垫要“巧”问

佩里在研究时发现:只有在自我成就感、求知欲形成之后,才能具有较高思维形式。提问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巧妙设问,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这时的提问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开其心”“达其意”的最佳效果。

在课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新知和旧知的联系,以及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教训,帮助学生为新知的获取搭建“脚手架”。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提问:2个人平均分4个饼这是学生已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4个人平均分2个呢?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问题,学生就会对此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进而认识和理解分数。

三、教学重点要“精”问

好的提问不在多而贵在精,一个好的问题,恰似湖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所以在教学知识重点之时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避免那些貌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则牵着学生走、陷学生于被动的“满堂问”,教师要紧扣教材学习目的和教材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设计的问题少而精。除了问题的设计要精心外,提问语言也应精确,问题的表述决不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失误或困扰。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讲“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自学以后说一说它们的关系。学生积极地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可以用字母表示r=d/2……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了肯定,接下来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学生一听不仅要有答案还要有验证答案的方法,所以立即开始动手操作。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达到了课标对该内容要理解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要求,而且教给了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难点要“导”问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在认真思考了以后就需要老师去启发他,但有些时候又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导问”引导学生,分解知识难度。

比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在出示了一组有变化规律的算式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算式中,你们能发现什么?第一个学生说: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依次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第二个学生补充: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第三个学生进一步讲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此处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并用语言准确归纳,所以老师进行了导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的倍数和积扩大的倍数是怎样的?生(齐答):相同。教师:那么这句话怎么表述更准确?学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相同的倍数。对于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要让学生准确的讲出来是很有难度的,但是通过我们通过“导问”的形式,降低问题难度,进而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效果。

五、知识疑点要“质”问

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质问,巧设对立面,从而活跃讨论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进一步弄清三角形的分类,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有的学生回答“不确定”,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这个时候老师将班上持不同答案的学生分成了“是、不是、不确定”三组,就这样学生之间因为答案不同形成了对立面,相互质疑,相互提问,在2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把标准答案找出来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答案的探索,更多的是学生在不断地思考、质疑、提问、再思考,而对一个问题不断思考和质疑这一优良品质远远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问题;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目的。

猜你喜欢
因数数学老师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