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中谈高中历史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2015-09-10 07:22李芳芳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差异问题

李芳芳

摘 要: 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高中历史教师抱怨学生知识薄弱,能力欠缺,而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感觉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等,是什么原因让双方都这么苦恼呢?文章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谈高中历史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 初高中历史教学 差异 问题 原因

随着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越来越凸显。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高中历史教师抱怨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严重不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根本不具备……与此同时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感觉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教材上的理论性语言晦涩难懂,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历史学习太困难,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特别是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更加觉得文综试卷中最难拿高分的就是历史。为什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这种“苦恼”呢?这种“苦恼”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一、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中找原因

首先,从课程性质看,初中历史虽然是必修课,但是由于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历史教材相对浅显简单,比较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是一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其次,从课程基本理念看,初中的历史课程要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高中的历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还要求教师教学体现出多样性特点,要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体现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更高要求。

第三,从课程目标的设置看,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故事性。高中历史教材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阅读和处理历史信息、口头或书面表达历史问题、历史想象和知识迁移等能力。而高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初步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初中,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与态度,高中不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还特别强调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加强历史意识的培养。

第四,从课程内容的设置看,初中历史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规律,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而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对高中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而专题则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最后,从教学建议的层面看,初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强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强调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高中则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评价。在探究学习方面,初中主要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高中除了要求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还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及人文素养。

二、从初、高中历史课程地位的差异中找原因

在本地区的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试,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被严重忽视的。因此,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和学校在时间、精力和重视度上都明显轻视,大家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侧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历史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历史情感的熏陶等现象,而学生更是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和能力欠缺,尤其是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提高。

三、从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及学习方式的差异中找原因

初中生总体年龄处于12岁至15岁左右,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阶段,喜欢故事性强的感官性知识,对于有理性思维的问题兴趣不高,这属于典型的经验型思维特点,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高中生的总体年龄处于16岁至18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应该具备理论性思维特点。他们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有研究表明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

从以上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较低,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就会比较强,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习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临时抱佛脚”复习应考策略,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仍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课上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忙于埋头做笔记,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结果学得很辛苦,效果却很差。

四、从初、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上找原因

由于受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思维特点等方面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初中阶段,很多学校是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课时的,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有限的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就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给学生划教材、背教材,考前实施题海战术的情况。现在的高中教学,受到新课改的积极影响,许多知识的教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很高。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初、高中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凸显出来的新问题是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提前做好初、高中衔接的有效准备是每位高中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差异问题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