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从预习开始

2015-09-10 07:22周建华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周建华

摘 要: 在江苏教育中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远不如语数外,不被学生重视,甚至将其归类为“副科”。因此,学生常常忽略历史课前预习环节,加上预习方法不得当,预习效果也没有保证,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不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预习历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有效教学 课前预习 方法

预习是指在教师授课前,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独立自主地完成对新课的初步理解,做好上新课准备的过程,它作为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量大、涵盖面广,对学生的辩证分析、分析类比、概括总结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往往抓不住重点,预习过程艰难耗时又无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在对待预习这件事上要么就无要求,要么就要求过死,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合理有效的预习评价机制,种种原因导致预习没有效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从而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排预习计划

预习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工作,合理的预习计划往往能事半功倍,帮助学生快速找准预习点,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预习计划中最关键的就是巧设预习作业,合理布置预习任务。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收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影视作品”的预习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有关知识,这就结合了学生爱上网的兴趣点,促进预习作业高效完成。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注意合理分层,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相同的预习任务,优等生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而基础差的学生完成起来却非常困难,长此以往,他们会产生对历史的厌倦情绪。

学生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预习计划。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当预习新的历史课文时,学生要注意课文开头引言、文献资料、材料图表及课后习题,将这些细节性的知识融入课文正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常历史课文预习的时间不要过长,而要合理规划好预习课文和写预习作业的时间。

二、实施“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1]。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把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默写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设计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对知识点的初步记忆。学生通读完全文后会发现教材叙述比较混乱,无重点可循,这时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学案上设计一个“预习要点”。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预习要点可概括为:(1)德国走向战争(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走向战争的原因)。(2)德国挑起战争(入侵波兰、占领北欧和西欧、空袭不列颠)。(3)德国扩大战争。(4)日本推高战争(偷袭珍珠港)。这些要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恰到好处地把零碎的课本内容概括成一个个整体。预习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的媒介,历史教师巧妙利用导学案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简化了学生的预习内容,提高了学生预习知识的效率。

三、开展合作预习

历史学科的合作预习是以导学案或者预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分组交互预习的过程;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预习任务,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预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传统的预习只注重学生的个体预习,将预习任务定位为个体对知识的领悟,进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合作预习分为学习小组内部交流预习和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两种形式。例如,在预习新课“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布置给学习小组一个预习任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要求学生拥有较扎实的历史基础、综合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预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历史的掌握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组长综合这些看法形成比较完善的答案,再拿到课堂上与别组代表进行交流。合作预习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为预习效率提供了保障。

四、及时监督评价

我们历史课的预习任务既然布置下去,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就要及时评价预习的成果,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检验学生预习成果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和学生疑问,在上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关于新课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说出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后,对预习效果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不仅给别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的预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当然,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成果检验面面俱到,相对简单一点的预习作业,如背诵、书写作业等,可以交给同桌互查或者班委检查,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级学风。

历史预习之所以不被重视,归根究底是因为预习不是学期总评的标准之一,我们知道光凭一张期末试卷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以将预习情况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当中,也为学生的历史成绩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参考。

五、结语

好的预习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预习工作做好了,整个历史课堂也会熠熠生辉。只要历史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良好的历史预习习惯就会慢慢养成,自学能力也会随之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3]。

参考文献:

[1]薛立权.初中历史“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5).

[2]孙怡红.新课改下历史课前预习之我见[J].青年文学家,2012(07).

[3]徐曰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预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