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09-10 07:22徐俊武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实用型物联网校企合作

徐俊武

摘 要: 世界正处在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新的技术革命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因此,对物联网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显得重要和迫切,物联网专业方向各年级学生为主要受益者,可以使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见。因此,如何根据行业具体情况培养实用型物联网技术人才,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教研课题。

关键词: 物联网 实用型 校企合作

一、背景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针对美国的“智慧地球”提出发展自己的“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湖北省将物联网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和建设的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之一。

全国近年来对应用型、复合型的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而各普通高校物联网专业的高级人才对全国各地区区域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但如何把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方面产业计划要如何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得到的训练与企业实训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根据行业具体情况培养实用型物联网技术人才,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教研课题。

二、培养模式主要考虑的问题

1.物联网工程培养体系问题:分析本专业现状,围绕培养目标,联合行业企业,优化课程培养体系与人才培养计划。

2.如何进行物联网专业课程群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法,从而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精悍、实用性强”的原则。

3.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课堂教学与产业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质环境。

4.如何有效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制订一套合理的,胜任物联网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本研究将围绕物联网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建设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养体系。

1.制订物联网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特色课程体系,形成稳定成熟的、符合社会对物联网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根据学校具体办学条件及需求有的放矢地开设产业化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

2.将学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集结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利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探索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研究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及课程设计三部分的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积极性。

4.围绕现代产业建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物联网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内容,以创新实践项目实现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为核心,以项目实际开发为主线确定实验任务,重点涵盖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融合物联网感知层涉及的多种识别技术,注重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5.培养一大批具有本科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四、物联网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1.建立起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环节培养结合,让学生能从不同侧面切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实现一专多能,个性发展。

2.围绕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制订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条件建设方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校企、校校合作的机制,共同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平台;实施分层次、分模块的实践教学,以“企业+高校+项目”的教学方式实施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在工程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构建基于物联网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建立合理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及专业水平资格认证机制;探索及研究出更适用于产业人才培养的基于教师主体的校企合作方式。

五、物联网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以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人才培训为需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相互贯通。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从企业聘请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引入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课程,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形成具有物联网特色的课程建设方案,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求,融合无线通信、移动网络、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多门相关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优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重点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从实用人才培养方案及产业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使学生和教师同时都能适应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方法及内容上具有新颖性。

六、结语

形成具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全专业师生直接受益。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发展,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门类将不断出现。本研究所涉及跨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余相关专业的产业化人才培养中,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银丽丽.研究型大学人文学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04).

[2]唐于阳.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传统分析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3).

[3]赵晖.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6).

[4]朱开金,赵建义.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

[5]沈敏芳,郎杰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05).

[6]钟秉林,董奇,葛岳静,方瑾,何丽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7]罗志伟.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8]冯爱秋,杨鹏,肖章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

猜你喜欢
实用型物联网校企合作
转动式中频电磁脉处理焊接应力方法及实用型装置研究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
创新教育下高校大学生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