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探究

2015-09-10 07:22于惠珍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于惠珍

摘 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艺术的课程,在小学语文中,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文本,细读文本。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 教学路径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感悟,课前教师要潜心揣摩研读教材,细读文本,关注文本的焦点、重点、难点、美点、趣点、空白点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用尽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漂浮,刻意求深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一味地深入课文,带着学生“向上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痛苦的,学生不仅什么也没学到,而且学得很模糊。教学过于浮漂,刻意求深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下面这个教学片断是出自一次公开课中的《圆明园的毁灭》,在此,略作分析说明。

第三个教学环节:学习“毁灭”(第5自然段)

1.教师播放《圆明园的毁灭》的视频资料,通过上面的画面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满腔愤怒呢?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哪些句子突出表达了你的愤怒?

4.指名读。

第四个教学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直到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站立在空旷的田野上。它不会说话,却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屈辱的历史。

2.当你站在圆明园的面前,你最想说些什么?

3.有人曾经提议重建圆明园,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听完这次公开课后,教师们纷纷评课,在评课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提出了改进问题的方式。教师的设计目的是好的,却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握住文本,没有研读透课文就主观臆断地讲课。

改进策略: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反复研读文本: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烂熟于心。其次,选择《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细读,比如,2至4自然段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时候,在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读,接着让学生再细读第五自然段即毁灭部分,当学生把圆明园曾经辉煌的与今日被毁灭的惨状相对比,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旁征博引,盲目拓展

语文教学应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不善进行阅读指导、学生不会阅读文章早已成为语文教学之大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讲述各种话题,唯恐学生学不会,但是在实际课堂中,我们才发现教师讲解的这些问题和教学目标相差很大。教师的旁征博引,盲目拓展,是带着学生“向外走”的一种误区。接下来举个实例说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三:朗读课文,交流讨论。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部分理解?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即把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理解。

教学设计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么样?父亲的评价又是怎样的?“我”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出表现父母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和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母亲慈祥、和蔼、亲切的语气;父亲的话要读出严厉的语气,“我”的话内容活泼,读出平缓的语气。

看到这篇教学设计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接受能力真的有这么强吗?问题的延伸是不是太快了?学生的思路是不是能跟上?当学生分角色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概括内容,分层次。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读一遍课文之后是很难把文章的层次理清楚的。在教学设计四中,学生默读一遍课文就要回答五个问题,这有点盲目。

改进策略:小步轻迈,走进文本。在教学设计四中,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虽然设计了朗读指导环节,但是指导不够具体,怎样读出母亲慈祥、和蔼、亲切的语气,怎样读出父亲严厉的语气,这些都要再具体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相关段落和词句进行指导,比如,母亲慈祥、和蔼、亲切的语气要读得温柔舒缓,而读父亲严厉的语气要读得干脆、利落、刚劲。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研读文本,从小处入手,探究文本的奥秘之处。

三、支离破碎,肢解篇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但是方法却不系统,教学中依然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上课不知怎么上:教学技术研究的贫瘠;教学不知道教什么:教学内容研究的贫瘠;研究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方法的贫瘠。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把课文教得支离破碎,将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

比如,在教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导课的,以毛阿敏的歌曲《烛光里的母亲》进行导课,接着让几位学生讲了讲自己与母亲的事情。这堂课十几分钟就过去了,学生纷纷讨论。还有,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又用多媒体呈现了两个问题:

1.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当学生读完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接着用多媒体呈现诗的主要思想。之后,又呈现第二个问题:

2.课下搜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

面对这样的课堂实际,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在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让学生欣赏歌曲,还是让学生欣赏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教师不顾文本,把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

改进策略:教师要走“粗疏到细腻,向外到向内”的教学路径,备课时,自己先弄懂教材,找准切入点,从小处入手。带领学生在文本来回走上几个来回,这样学生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课程,在小学语文中,每篇课程都是需要语文老师精心解读的。语文老师需要仔细研读课本,进行教学讲解,注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将课本知识进行细化,并且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应该注意讲课过程中控制讲课态度和语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小平.人文素养读本[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