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015-09-10 07:22王言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

王言章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校搭建一个可靠的平台,利用不同地区多所学校的多种资源,拓展综合学习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学习活动的实施水平,这是一种新的综合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网络;校际协作;综合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131-02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概念,许多在以往由于时空阻隔而难以实现的事情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与帮助下都变得轻而易举,信息网络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多种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空间。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就是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校间搭建了一个可靠的平台,利用不同地区多所学校的多种资源,拓展了综合学习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学习活动的实施水平,是一种新的综合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同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并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并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综合性学习,是以学习者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活动,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下面笔者就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尝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强调:应该坚持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走进教学、走进学习,使其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人们审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再局限于其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也开始关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逐渐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可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授的大部分还是计算机等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信息的活用能力教育,而不仅仅是信息媒体操作的教育。因此,要想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真正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就要将信息技术同各学科内容进行交叉,在有效体现各学科特征这一点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达到培养信息活用能力的教育目的。

基于网络的校际间的协作学习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每次的主题活动。例如,在活动开展中,与我们学校开展协作的小学的学生到绿博园,我们小学的学生到潍河,纷纷进行拍照、采访、调查,再将自己在探索中获取的图片、文字制作成精美的文档,发布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并与对方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在这样的信息交流与交换中,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探究心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能充分而真实地感受各个地方的不同之处,了解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而这些交流,都要求学生在这之前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处理、表格图片插入等技术,必须进行上网浏览、查找,并搜集有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同时,为了能与别人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学生还必须掌握上传文件的方法,会使用网络交流工具等。所以,这样的过程自然就促进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使用和掌握。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说教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现代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索学习、交互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教师仅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因此,运用共用学习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发挥各实验校的资源优势,运用伙伴互助的形式形成主动、协作、多维互动的学习模式成为需要。同时,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对某些实际的复杂问题的解决,培养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技能技巧等。这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中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问题的设计应该是以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他们极感兴趣为宗旨。例如,我们在“家乡街道”这个活动的开展中,要求学生们走遍家乡的老街新路,采访老宅的居民,拍摄街道的风景,查询城市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变化,并在网上浏览协作学校的学生作品,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这样的学习可以彻底地实现伸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有利于建构学习共同体

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是指借助网络技术,在教师指导下,由多位学习者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在活动中,我们学校开展的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是常规意义上的协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在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又承担了组内任务的一部分,大家协作完成整体工作,形成了学校内部的“学习共同体”。而学校之间的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采用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设立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作品、交流学习、沟通信息的平台,形成异域的“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协作中共同发展。各校的学生通过平台进行作品发布、浏览、评议等活动,共享资源,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为共同体之间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例如,在“家乡环境的调查”的活动开展中,学生通过网上协作了解对方同学的家乡,并以此形成地域文化的概念,再共同讨论各自家乡存在的环境污染情况,这样的讨论无疑是网上协作才有的结果。另外,学生不断上传每次活动时查找的相关资料,而这些共享的资料则为之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不少方便,学生有什么样的疑问,都能通过网络及时得到解决。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以调查、试验、观察、体验、交流、协作等方式为主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全社会学习资源的共享。它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