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启示

2015-09-10 07:22符茂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组织社会化管理高校

符茂

[摘   要]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锤炼专业技能、提高自主管理水平、熟悉社会环境的良好平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生组织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社团专业性不足,组织活动低质量化,存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等现象,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亟需革新。社会组织在管理运营上的一些理念,如自主性管理、专业化管理、发展类型多元化、立足组织自身获取资源等,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学生组织;社会化管理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硬道理,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在学生工作中引入新理念,创新管理形式,提升管理质量是当前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特色各异的学生社团,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多是1990年后出生,也就是所谓的“90后”。与前辈相比,90后好奇心更强,比较积极主动,不习惯陈规旧习的约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好,有较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90后学生耐受力较弱,抗压能力差,做事情的持续性不够,对于规则和纪律的遵守能力较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和掌上世界不能自拔,喜欢“宅”居,不习惯参与群体生活,对社交活动丧失兴趣。90后群体是新时代、新环境塑造的产物,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传统的做法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继续开展。

高校学生组织基本上都是由兴趣爱好存在共同点的学生组建的。在90后学生群体占主导的高校中,学生组织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学生组织类别多样,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团体的产生。除了传统的学生会、团委、体育、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外,很多“新新团体”涌现出来,像动漫社、驴行社等。这些社团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第二,学生组织的数量总体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日趋丰富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涌现出来。除了一些团委领导下的正式学生社团之外,还有许多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很多时候,这些社团就是一个个的小团体,颇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虽然没有合法的身份却也大量存在。第三,学生组织发展多元化。与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不同,新时期高校学生组织的组织方式、利益诉求、活动内容更为多样化。过去的学生组织以对学生进行管理为主,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学生组织除了体现学校的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自我需要的满足。第四,学生组织趋于自我管理。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体现出学校自上而下的控制,有较强的行政命令性,学生的自主性较弱;而目前许多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团体,从成立到运作更多体现出了自发自愿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的群体,异质性强,需求较为多元。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代表性的学生团体,在类别、数量、性质等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为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回应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管理工作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

近些年来,学生工作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总结起来,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这一点在各类学生组织中都有体现。在较传统和正式的学生社团里,受到既有制定规则的影响,组织成员往往只是按照习惯去运行组织,管理创新性不足。传统的做法在过去行得通,在当前的环境下却显得越来越无力,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中也面临这种问题,学生因为专业水平不够,难以组织与发展协会,缺乏清晰的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也没有好的组织体系,导致社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社团专业性不足,缺乏导师指导

组织的运行往往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引,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组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中,一方面教师人手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时间也并不充裕,使得教师难以给予学生社团持续的、高质量的指导。仅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去盲目实践,很难提升社团的活动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低质量化

由于学生组织缺乏专业性,发展目标不明确,加之社团的主要成员往往是低年级学生,使得社团很多活动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动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活动与社团性质相关性不强等方面。社团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许多学生在社团中得不到相应的锻炼,逐渐迷失对组织价值的追求,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社团瓦解。

(四)存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现象

许多学生社团并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对于它们而言会员会费是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也是十分有限的。有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只能临时选择地点开展活动。资金、场地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活动开展受到影响,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拨款或兴建场地来解决,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组织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三、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启示

高校学生组织从概念上来说属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指不同于政府机构与经济机构的“第三类”组织。从法人身份上来看,社会组织属于社团法人,成立时需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且多数社会组织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及其直接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在我国有三类主要的社会组织,分别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与基金会。此外,事业单位、民团群团等组织亦被认为属于社会组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没有登记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的社会组织。在高校,学生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自我管理组织,并没有政治性与经济性,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社会组织。正式的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各级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而学校团委则属于社会组织,所以这些正式的学生组织都属于社会组织。至于那些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则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上的社会组织。

这些年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宝贵经验。高校学生组织本身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其非政治性、非经济性以及自理自治的特点,使得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借鉴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显得顺理成章。在社会组织管理中,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可以供高校学生工作者借鉴。

(一)自主性管理

自主性是社会组织管理的根本,强调自主性就是强调组织成员的主体性以及组织运作的主力性。发展社会组织强调不受行政指令的过多干预。例如,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可以划为社会组织但实际上与政府部门无异,其决策要听从于相关的行政命令。近年来政府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一部分社会职能较强的机构完全脱离出政府,成为社会组织,目的就是发挥这些单位的主体性。只有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才能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真正发挥自己的职能。

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正式的组织往往由各级团委直接领导,很多时候其发展会受到团委工作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对于学生组织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独立自主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管理者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组织发展进行引导,而在具体的管理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少一些行政命令和例行公事,多一些职能引导和交流。

(二)专业化管理

任何组织都注重专业性。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社会组织在管理、项目运营、活动策划、营销等领域有很大的专业性需求。我国在计划时代形成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经济社会领域均由政府管理。经过经济改革,市场形成,经济领域相对自主了,而社会改革仍然在探索之中,管理模式还很不成熟,往往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高校学生组织中,专业性十分重要。专业性涉及很多方面,管理方面的专业性、技术领域的专业性都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学生组织在日常活动中应该将专业性摆在首位,什么样的组织就做什么样的事情。许多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活动很多,但是细细看下,大多是与组织核心职能无关的活动。这不仅浪费了社团成员的时间,也无助于社团的发展进步,甚至影响到社团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应着力引导学生社团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核心职能为中心,活动不能偏离组织的职能。

(三)发展类型多元化

社会组织的类型有很多,几乎在任何社会领域都有对应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如与政府联系紧密的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的研究机构、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公益领域的慈善会与基金会、服务经济活动的商行会、各种兴趣爱好组织等,还有服务于社会各界的、数量庞大的草根组织。随着社会多元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在类型上的增加正是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潮流。近年来,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逐步降低,注册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得以合法存在。

高校学生的需求也是非常多元的,尤其是90后学生群体,较以往的大学生更甚。许多前所未见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有些还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就已经在运行了。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认真调研,理清校园中存在的各类学生团体,只要符合标准都应及时予以认可并登记在册,当这些社团开展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以营造良好的学生组织发展环境;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协助成立新的学生社团。

(四)立足组织自身获取资源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别不同,其获得资金的方式也不同。一些专业性的组织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资金,如技术性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有些组织靠资助维持运作,如很多商会;有些靠募集资金,如基金会、慈善会;有些则靠申请项目资金,如部分社工组织;还有一些则是靠市场经营,如民办学校等。虽然社会组织基本上为非盈利性,但是这并不妨碍其通过合法的渠道吸纳资金以提供社会服务。

学生组织同样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性服务获取资源,这样不仅可以维持组织正常运转,锻炼组织成员,还可以证明其专业水准及存在的价值。如有些艺术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表演、主持等获取报酬,科研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科技服务获取报酬,有些社团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上的项目申报获取资助。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为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专业服务牵线搭桥。当然,学生组织不以赚钱为目的,进行社会服务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培养其专业能力,因此学生工作者应谨慎审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确保活动安全进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预备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实为锤炼专业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熟悉社会环境的良好平台。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亟需革新。社会组织在管理运营上的有益做法,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以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生组织,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蔡灿辉.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

[2]刘敏,杨越.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3]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4]姜练琳.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组织功能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2).

[5]杨飞群,林德交.浅议高校学生组织制度化管理与文化建设[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J].攀登,2009,28(1).

[7]李正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J].时事出版社,2008.

[9]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M].北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10]周进,王前哨.高校学生组织机制创新:建议学习型学生组织[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11]宿景祥.骷髅会精神:美国耶鲁大学精英学生组织揭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学生组织社会化管理高校
如何做好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组织中“家”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一校两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与学生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
上海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模式调研分析报告
技工院校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