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探析

2015-09-10 07:22谭建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预设语文教学

谭建文

[摘   要]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重预设轻生成”“重生成轻预设”这两种误区,无论是哪一种误区都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将会出现更多不确定的生成因素,要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教师只有充分预设,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锤炼自己,机智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从容地面对生成。

[关键词] 预设;生成;语文教学

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让生成与预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预设与生成的内涵

1.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课前预设非常重要,教师的预设应当包括预设教材、预设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流程、预设“突发事件”、预设教学效果等。

2.生成

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得以实施的保障。生成,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做出的反应,是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生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于教学的影响往往也好坏参半。为了让预设顺利完成,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整个课堂能真正使学生获益,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调控能力,要凭借教育智慧巧妙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二、关于预设和生成的两种常见教学误区

1.重预设轻生成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课前备好课,在课堂中就会游刃有余,认为所有问题都在课前就已经设置好,学生的回答都要按教师的意愿回答,如果有学生的回答有所背离,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把方向引向自己所预定的地方。总之,不达预设决不罢休。就如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只用多媒体,不用黑板板书,所有的知识都用多媒体展示,哪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没有对上号,教师的鼠标就不敢往下一步点,就觉得没达到应有的目标。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语文《金色花》一文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问题:“听完课文后,你听到了课文中一个                              的妈妈和一个                              的孩子。”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慈爱善良、喜爱孩子的妈妈和一个活泼可爱、热爱母亲的孩子。学生们的答案很多,对于妈妈,他们说是慈祥的、温柔的、勤劳的、疼爱孩子的,可就是没说到善良。教师着急了,就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说到善良,因此耽误了比较多的时间,其实“善良”这个词学生没说到不要紧,可就是课件中早已预设,不提不行了。

2.重生成轻预设

当前,在教师队伍当中,“不要备课”的呼声很大,他们认为只要教师的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的能力强,备不备课都无所谓。教师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就是一堂热闹的课,也是一堂成功的课。然而这样重生成轻预设,就会导致教学失去章法,脱离教学计划,造成零乱不可控的局面。

三、预设下的多样生成应对

预设是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尤其是语文教学,既有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又有思想内涵的多样性,更有理解体会的开放性,要想高效有序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预设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预设一般来说就是指教师的备课环节,包括撰写教案、选择教法以及现在常见的制作教学课件等。当然,教学预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吃透,以及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相对而言,教学预设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教学生成尽管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但同时更多的是多变性与多样性。所以,在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同等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预设条件下对多样生成的巧妙应对。

1.文本理解的生成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众多文本有很多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它们都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定含义,这就需要学生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可有些时代背景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他们对这些文本主旨的理解就会有所偏差,教师硬要把这些观念塞给他们,学生就会产生异议,会议论纷纷,甚至会把好好的一个课堂开成一个辩论会,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巧妙应对文本理解的生成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笔者问:“文中的小兄弟在风筝被哥哥粗暴地毁坏的时候,他为什么呆呆地站在那儿?”问这个问题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小兄弟”是麻木不仁的,是不懂得反抗的,以此来让学生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当有学生这样答道时,笔者正要表扬,下面却有几位同学小声地说:“我觉得这个弟弟是懂事的,是体谅他哥哥的,他也知道他的哥哥是为自己好,所以他就不反抗。”笔者当时心里一惊,随即表扬那几位学生道:“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懂得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虽然别人对你不怎么样,真棒!”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个问题都是同一个答案,那是不可能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理解、想法,教师不应该遏制他们的想法,而应该充分挖掘他们想法中的亮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有时候,教师与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文本意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从彼此的理解中的到启发,丰富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需求的“生成”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鼓励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筛选出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读的重点。如果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教师要急学生所急,应学生所需,教学中做适时的调整。

3.教学流程的“生成”

一位教师一节课的教学就像一列火车,从早已铺设好的火车轨道上平衡前进,这个火车轨道就是早已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如遇到一些“节外生枝”,教师就应该引导“火车”驶向岔道口进行分流,改变线路,说不定会更快到达目的地。例如教学中常见的关于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引导学生将教学重点吃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攻坚。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来调整,先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更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突发事件”的“生成”

现如今,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个性鲜明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说出来,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师甚至与教材不是很和谐的“杂音”。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这些“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能引导的尽量引导,但也不能抓住不放,无原则地随意发挥,把一节课的内容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实在争执得太厉害,就要放到课外去讨论解决,免得耽误教学进度。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的时候,当教师问道:“你认为爸爸妈妈要女儿把羚羊木雕从万芳那里要回来这种做法对不对?”大部分同学都说不对,并且理由非常充分。但这时有位男同学就站起来说:“我认为爸爸妈妈这时候这样做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这个羚羊木雕实在太贵了。”虽然他这样说是与文章主旨相违背的,但教师应当做的是表扬他的思维敏捷和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意见。而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应该先把学生的思考引导回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对于文中万芳父母的行为是否合理这个问题的争论,则可以单独上一堂辩论课或者班会课,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实在要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这个问题,借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价值观的树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将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的生成因素,要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教师只有充分地预设,在教学实践中正确看待多样生成并巧妙应对,才能从容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预设语文教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