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指南》的契合性解读

2015-09-10 07:22金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指南

金薇

[摘   要]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贯穿并渗透于音乐艺术教育全过程的审美体验,是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核心目标,它与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备受推崇、颇具影响力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本质内涵深度契合。借鉴并运用奥尔夫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幼儿音乐教学,对于引导幼儿感受体验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学习与发展;审美体验

一、彰显魅力:萌发幼儿的审美体验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音乐的魅力常常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走路时忽然听见了轻快的音乐声,自己的步履也随之变得矫健起来;当围着圆圈集体跳舞时,会因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合拍一致,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欢乐。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1]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提倡从幼儿时期音乐教育,就应呵护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激情、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鼓励孩子通过与众不同的探索活动思考问题,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创造条件和机会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肢体动作,还原儿童最真挚、最原本的性情,让儿童通过动作、节奏、朗诵、舞蹈、奏乐、即兴游戏等大量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愉悦去感受并体验音乐,开发音乐潜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促使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见,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是对以往语言的渲染、按谱识音、反复教唱、跟随模仿等枯燥单调模式的摒弃,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到有趣和快乐,达到愿学、想学、爱学、会学的效果,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提升活力: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原本的音乐不仅包括音乐,它还是肢体、舞蹈、表情、语言、伴奏等的结合体。“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音乐都是未成年人为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唱歌和跳舞只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取幼儿熟知的点鼓、手鼓、木琴,甚至桌子凳子等器具,以及有利于儿童自然、畅快表达的生活素材,促使幼儿进行音乐性的动脑、动口、动手、动脚,辅之以拍手、呼唤人名、模仿各种声音等即兴创作的肢体运动,让幼儿沉浸在欢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全身心地去感受和表现音乐,没有环境的依赖约束,只有天真无邪的情感宣泄,天性释放,没有课堂的枯燥沉闷,只有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是奥尔夫音乐的活力体现。

三、发展创造力:开发幼儿的探索潜能

“探索、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即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表现形式,是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孩子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开发创造性学习的潜力。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才是目的。每个幼儿都拥有音乐的潜力,没有学不会和学不好音乐的学生。只有通过回归音乐的本源,让幼儿通过亲身动手实践和体验,不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发展其音乐创造力。他不用固定的答案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经常让幼儿根据图片充分想象,大胆探奇,即兴创编节奏,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表现出来,通过音乐、语言、游戏、绘画、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动作和情感的整体发展。提升幼儿所学音乐与非音乐的相关知识,对于调动幼儿大脑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感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正如《指南》所说:“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训练幼儿调动大脑的快速反应,将发散性思维能力向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向转变,在完成对动作的掌握、节奏的控制以及音乐熟悉的过程中,不仅开发幼儿的音乐创造力,也为幼儿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节奏快速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提升“三力”的有效尝试

结合我国幼教实际,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落实《指南》提出的幼儿音乐艺术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教师以语言培养儿童的节奏感。语言的不同音调及节奏,使它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节奏训练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每次课前引导跟幼儿问好、吃饭、起床等活动中,加入拍手或其他肢体动作进行练习,促进幼儿对节奏加深印象。每个人都在积极地想该怎么说,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创新。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蕴含着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力的体现、注意力的集中,以及音律节奏的变化。

2.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

教师以游戏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游戏比模仿和观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赋予成语、谚语、格言以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感,运用“节奏述说”“节奏律动”等即兴游戏的形式。借助幼儿的翻绳游戏进行“秋叶飘飘”的情景表演,利用串珠的各种颜色启发幼儿根据串珠的不同颜色做不同的动作等。教师可要求幼儿每当听到长音时就找别人握手,长音一停赶紧松开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再握住另外一个人的手。有的孩子长音一响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时,灵机一动就用小手紧紧地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一消失再松开手。只见大家随着快速变化的音乐,一会儿松开手,一会儿又像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另一个孩子的手。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是激发幼儿探索和创造欲望的最佳环境。

3.启发幼儿思维

以即兴活动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奥尔夫充分运用被冠以“人体乐器”的身体各部位,使之发出声音参与演奏。教师可借助故事、玩具、器物,促使幼儿对眼前景物、声音、有所感触后发生兴致而创作或者表演,在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并从同伴身上互相分享探索结果。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启发幼儿“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等。设计的问题允许有最优答案,但尽量不要有唯一答案,允许得到多种解决方法。正如《指南》所要求的:“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4.以肢体为乐器训练幼儿音乐节奏

教师以肢体为乐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如展示各种节奏图谱,请幼儿选择自己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来拍手、跺脚、搓手掌、捻手指或将桌面、椅子、玩具等作为打击乐器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音乐所包含的抒情优美、活泼快乐、激昂澎湃等不同情感。不少幼儿能根据一段音乐创编出多种动作,敲击出各种节奏和花样,为自己设计一套最符合乐曲情绪、形象的舞蹈动作,有时还会穿插一些小情节增加妙趣。每一种不同的音乐情绪都会激发幼儿不同的灵感,以此培养幼儿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体现了奥尔夫“培养社会的人”“具有创造力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这与《指南》强调“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等要求具有共性和完全契合。

另外,教师在借鉴过程中应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结合中国幼儿的实际情况,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掌握个体差异,要围绕儿童生活取材,从幼儿不同特点和需要出发,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展现音乐教学的自然活力;教师应遵循探索—模仿—即兴—创作—表现的学习过程,适时了解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因势利导,随着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训练目标;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充分挖掘幼儿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眼神、表情、动作传导对音乐的理解,并利用言行、歌声、舞姿对幼儿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版,2013.

责任编辑 吴晶晶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指南
指南数读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