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拓展的有效策略

2015-09-10 07:22章佩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

章佩华

[摘 要]语文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课堂拓展才能真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课堂拓展应立足文本,适度拓展;紧扣文本,有效拓展;挖掘文本,深度拓展。

[关键词]语文 课堂拓展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5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涉及的内容广,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科学等均有所涉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照本宣科,不注重知识的适度拓展,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敝帚自珍,闭门造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拓展才能真正有效呢?

一、立足文本,适度拓展

1.拓展需适度

课堂教学要立足文本。尤其是语文拓展性教学中,无论教师拓展的内容多么华丽精彩,如果与文本脱节,那么,这样的拓展不仅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内学习时间,而且对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的课堂拓展一定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度进行。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月球之谜》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月球之谜”指的是什么,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引入了大量的视频、画面以及与月球有关的知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教学中需要完成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得到落实。这样的课堂拓展,看似热闹纷呈,其实教学目标却难以真正达成。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文本的性质是一篇知识短文,学习这篇知识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遇到问题爱问为什么的思想意识并逐步养成探索科学奥秘的习惯。因此,对于这样的课文,课堂拓展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适度原则,只有拓展适度,才能为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进而促进语文课堂目标的尽快达成。

2.拓展需适时

由于课堂拓展大多是在课内知识与其他知识有着相关联系点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教师就要把握好拓展的时机。

如人教版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在教学时,学生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说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针对文本内容进行适时拓展,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世界各国发生的恐怖事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世界需要和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对当今世界需要和平稳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上的拓展一定要适时,不可提前和推后,只有把握好拓展时机,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紧扣文本,有效拓展

1.依据课标,扣本拓展

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纲,是课堂教学的尺,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因此,在语文课堂拓展中,教师要紧扣课标要求,立足文本,进行拓展、迁移、引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足于学生年龄与教材特点开展语文教学。

如人教版语文《顶碗少年》一课,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二是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教学理念,以杂技艺术为例子,让学生说说自己还了解哪些民间艺术或者民俗文化。这样的拓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举一反三,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2.围绕教学,内外兼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经写道:“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句话为课堂教学指定了明确的道路,那就是只有内外结合,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在课堂教学拓展时,教师应以教材为本,以内为主,以外养内,内外结合,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终点。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蝙蝠和雷达》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依据蝙蝠在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成功地解决了飞行员在夜间飞行的难题。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雷达的发明中了解蝙蝠与雷达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发明的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的目光仅仅关注在这一课的学习上,而应内外结合,通过适当拓展,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科技领域中。结合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时,笔者进行了拓展:“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你的发现,在科学发明上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把你的小发明与大家交流一下。”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文本,深度拓展

1.拓展需要串联

“串联”是物理学名词,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指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具有相关联系的知识点连起来,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拓展教学不能海阔天空,更不能舍近求远,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走向深处。

如人教版语文《开国大典》一课,课文主要介绍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激动的心情。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拓展:“你了解1949年以前我国人民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是谁带领我国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你了解毛主席吗?面对从此以后可以过上自己当家做主的日子,老百姓们高兴吗?”经过适当拓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学生很自然地对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及全国人民当时激动的心情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由此可见,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拓展时,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2.拓展需要深度

课堂拓展不仅需要注意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纵向延伸,以使学生的拓展走向深处。在一些公开课上,虽然有些教师也非常注重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但是,由于教师在指导学生拓展时,总是浅尝辄止,没有深究,导致课堂拓展呈现出低效,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

如人教版语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少年闰土的形象描写以及“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课文结尾处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给我送来一两根很好看的羽毛……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教学到此处时,许多学生会对闰土以后的生活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为了有效拓展文本,使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我”和闰土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故乡》一文。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效地促进了阅读教学向深处发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拓展的目标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因此,为了使拓展教学更有效,教师就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度拓展、适时拓展、内外兼修,并往深处拓展。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拓展中生成,在生成中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桂英.拓展有“度”,彰显课堂教学大智慧——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教学摭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

[3] 马科技.摭谈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4(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