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公众关注的焦点应该在哪里

2015-09-10 07:22吴成军陈香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安全性

吴成军 陈香

摘 要 叙述了是否选择转基因食品是一个个人决策的问题,参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议是公民参与社会决策的重要表现;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议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首先需要公民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来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寻找科学事实和科学证据进行证明,用理性的分析和论证来替代盲目的争议。目前已有的事实和呈现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公民应该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转基因作物种植和监管的法制上来,共同推动转基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Q-49

转基因食品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自1994年美国第一例耐储存番茄被批准上市算起,也有20年的历史。尽管有专门的科学机构对拟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新媒体的发展与崛起,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成为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

1 质疑的主要焦点

目前,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两类:① 转基因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② 基因转移违背自然规律。持前者观点的人认为,食物中增加了外来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会侵入人的身体,甚至会导入人的细胞,插入人的基因,从而有可能使人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后者认为,人为进行基因转移违背天意和自然规律,自然界中是不存在基因转移的,纯自然的食品才是最好的、无害的。

2 讨论的前提

认为食品中存在人为转入的基因就会有害的观点,是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首先要理解两个前提条件① 转入的基因是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而且对于人体是无毒害的;② 要对基因的表达过程和产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就是对这些食品进行安全认证,即对它要进行生理生化分析,以确定其无害,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转基因食品批准上市的前提。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进行理性讨论。

① 人体每天所食用的食物中有各类粮食、蔬菜、肉类和水果,它们本身就是由一个一个细胞构成的,细胞里面有多种多样的基因,也就是说,人体每天要摄入很多基因。这些基因在胃肠中会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吸收进入人的血液,最后进入细胞中参与人体复杂的代谢活动。自从人类文明以来,这样的事实每天随时都在发生,从来没有人认为这些混杂在一起的外源基因是有害的,会整合到人体的基因之中。如今,人为地将一种无害的可以食用的基因转入作物中形成新的品种,并且证明这种基因和这种食品是无害的,那么,由这种转基因技术所生产的食品,其意义等同于人们进食多种食物,何况这种食品还得进行加工烹饪,改变其中的物质结构和性质。因此,从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看,转基因食品是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

② 自然界中本来就广泛存在着基因交流现象,这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几千年的农业育种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经过杂交、汰劣留良,已经改变了许多物种的基因。例如,异源六倍体小麦的基因就是来自三个不同的物种;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最初来源于野生稻与常规稻的杂交,常规稻的基因得到了改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让其表达出更优质、更丰富的营养物质,这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巨大进步,即人类进步过程中包含着对基因的利用和改进。再者,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中的农杆菌可以将自身质粒上的基因转到植物体内,可见转基因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现象。目前,转基因在抗虫、抗病毒、抗逆和改良作物的品种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制药工业中常常对细菌、酵母菌进行基因的改变。例如,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一系列的人类蛋白药物的生产都依赖于转基因技术,将正常基因借助灭活病毒导入基因异常的人体而进行的基因治疗也早已成功进行。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基因交流现象。

传统的、自然生产的食品就一定好吗?可以吃一吃野生的桃、梨和葡萄,尝一尝野生的小麦和水稻种子,也可以尝一尝传统的小粒玉米,你就会改变想法,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而且,人们不能忽视不见这样的基本事实:有机食品针对的是种植和管理条件,其作物的品种是经过人类选育过的,其基因组成也是基因交流的产物。

3 事实和真相

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例有多起。例如,2010年9月21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称,“山西、吉林等地因种植‘先玉335’玉米导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等异常现象”;2012年9月19日,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教授及其同事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报告了喂食转基因玉米NK603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短,且前者出现肿瘤的机率更高,等等。这些报道成为反对转基因人士的“有力武器”,也是普通公众怀疑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直接证据”。

事实上,它们是不真实的,更是不科学的。当这些没有经过证实的流言广泛传播时,需要用事实和真相来说明,更需要科学、理性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针对常常被引用的包括上面两个事例在内的共十个“转基因安全事例”逐一分析,找到这些事件的原始出处和权威机构的最终论断,指出这些“转基因安全事例”均缺乏科学的依据。

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并无一例被证实是真实有害的,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畜都是如此。因此,应当认为经过科学评估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英国环保人士马克·林纳斯曾坚决反对转基因技术,然而在学习了转基因相关知识后,改变了原有的态度,并于2013年1月3日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以前的错误言论和行为道歉,疾呼结束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论。

许多国际权威机构,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等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欧盟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在500多个研究组历经25年做了130多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本身并不比常规植物育种方法更危险。

4 发展转基因作物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我国为什么要研发转基因作物呢?看看下面的事实就能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从1995年开始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从1997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近几年来每年都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这些大豆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测算,需要4亿多亩的耕地,而我国没有这么多的后备耕地资源。为了缓解我国粮食需求增加和耕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大豆产业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原因,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从美国运来中国的大豆价格低廉,质量优,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从一个大豆原产国和出口国快速转变为如今80%的大豆都依赖进口的国家。可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我们不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让出这块大有可为的领域,我国的粮食安全最终可能会受制于人!

目前,我国共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证书,即1997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抗虫棉花安全证书,1999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安全证书,2006年发放的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2009年发放的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基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及其他原因,目前只有抗虫棉进行了大面积种植(吴孔明院士经过10年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大规模种植抗虫棉是安全的),抗病番木瓜在广东有少量种植,其余的均未生产。而为了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我国进口了大量的转基因作物用作食品加工原料,如大豆、玉米、油菜、甜菜等。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2014年2月1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我国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居全球第6位,位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之后,而在1997年我国位居全球第4位。

基于以上事实和理由,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作物(食品)不是应不应该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5 公民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食品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逐渐被公众认识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和争议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今天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政府的经费资助和大量的公共资源,因此,它理应受到舆论的监督和约束。再者,公民积极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是公民关注社会的一种积极现象,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值得鼓励和肯定。

但是,要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是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和评估,不是公众讨论所能最终解决的。目前公众提出的所有问题,科学家在一开始就都提出来了,因此,要信任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工作者,让他们有相对宽松的研究空间。因为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知识,有最真实可信的实验数据。如果我们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也没有关系,我国实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政策,即严格标明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成份和来源,公众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有人可能会担心,非转基因食品会被转基因食品完全取代,在市场上消失。实践表明,有些转基因作物品种在生产中有较大的优势,会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如转基因大豆;而有些转基因作物品种相对于常规育种的品种没有明显的优势,会逐步退出市场,如转基因甜椒和耐储存番茄。

需要指出的是,公众质疑转基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不了解,而大多数科学家忙于做研究,与公众交流的不够,政府相关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政策说明。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媒体,而媒体在发布相关报道时,如果未进行仔细核实、多方查证,只考虑吸引公众眼球,很可能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不安,也会增加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误解,从而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媒体应客观公正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家应承担起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政府应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信息发布和监测平台,而公众则应该保持理性科学的讨论态度。

同时,任何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风险,科学认识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20世纪30年代DDT被合成出来,10多年后作为一个杀虫剂产品推向市场,其发明者于1948年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到了50年代人们就发现它引发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对于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和已经推广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还应长期跟踪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该立即处理。另外,现实生活中,可能还存在未经安全评价和正式批准就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这都需要公众以及媒体积极地参与监督。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就技术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利用技术的目的是存在对错的,一种技术可能被用来造福社会,也可能被用来危害社会,就像核技术可以用来发展核能,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因此,正确利用转基因技术,推进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和监督,应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打消公众疑虑的重要途径。

6 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原因

做出正确的个人决策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会对个人生活做出决策,小到每天吃什么最健康,穿什么衣服最合体,大到工作变迁、结婚、买房等影响前途的重要事项。不仅如此,参与公共决策,为社区、工作集体和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这都是公民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少公民做出的是盲目的决策。例如,听说多吃食盐可以抗核辐射,就到处抢购食盐;听人说多喝绿豆汤可以治百病,就花高价抢购绿豆;听说生吃茄子可以除去人体肠胃中的油脂,尽管生茄子难以下咽,但还是照吃不误;听说PX项目危害人的健康,就盲目跟随别人抗议。盲目决策反应出行为的荒唐可笑,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他人的生活,严重得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都是缺乏科学素养的明显体现。

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获得的科学知识,解释相应的科学现象,并对科学的相关问题作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如果人们遵循这一条,用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然后针对呈现的各种不合常规的、不科学的所谓证据进行判断,寻找那些经过证实的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有了这样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就不会被各种言论所左右,不会被谣言所迷惑,更不会被所谓的“名嘴”所“引导”。例如,有些人担心食用转基因食品后,食品中的各种基因会进入人体,致使人患上癌症;还有些人担心害虫吃了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作物会死,人吃了也会有问题。其实,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进行一些基本的推理判断,就会对这些诸如此类的说法有个正确的判断。

因此,只有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生物科学素养,以科学的论据和理性的态度“武装”起来的公众讨论,才能够将科学的麦粒从糠壳中脱出。而公众的支持是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

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关于转基因的讲话作为结束语:“我强调两点: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参考文献:

[1] Seralini GE,Claira E,Mesnagea R,Gressa S,Defargea N,Malatestab M,Hennequinc D,Vendomoisa JS.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J].Food Chem Toxicol,2012,50 (11): 4 221-4 231.

[2] Francois H.Biotechnology.Bring bring more rigour to GM research[J].Nature,2012,491 (7424):327.

[3] Nicole W.A closer look at GE corn findings[J].Environ Health Persp,2012,120 (11): a421.

[4] 剖析国际十大“转基因安全事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0-12.

[5] 杨萍.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J].农业与技术,2005,25:149-151.

[6] Wu KM,Lu Y,Feng H,Jiang Y,Zhao J.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containing cotton[J]. Science,2008,321 (5896): 1676-1678. 文献标识码 E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安全性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