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2015-09-17 11:32李峰秦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古迹文言文传统

李峰 秦莹

中学传统文化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了解决当今中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积累“高耗低效”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必须对课文中内涵的文化精神内容散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归纳梳理,让其条理化、系统化,让其便于储存记忆,便于提取应用,长此以往,积淀为一种文化素养底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积累与语文学习双丰收。

几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发觉大多教师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三中心模式,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生接受;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以诵记为中心,强调内容记忆。改变这种传统的串讲模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评点课、研讨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所跨年代久远文体也纷繁多杂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也不同。如果千篇一律,久之,学生便会腻味厌倦,觉得学文言文枯燥无味而放弃学习。我们只有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之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文化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初中传统文化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教研教改课题。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上至专家学者下到一线的教师,有反对串讲法的,有主张诵读法的……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因文设教才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也应秉承现代文教学的“教无定式,教有定法”。

初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文化的积累,还要重视文化古迹的考察。文化古迹是指含有一定文化历史意义古代的遗址。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多,文化古迹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它往往又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以一个无声的教育者的形象对人们起着作用。因此,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而应把它延伸到社会,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从一处处文化古迹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文化与民俗的有机结合。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节俗、节日中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及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最好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学生如同水与鱼、树根与枝叶的关系,如果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如同鱼儿没有水的濡润,枝叶没有树根的扶持。无水之鱼如何得以活下去,更别说遨游江河湖海了,而无根之树如何得以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产生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学生自我情志调适能力低下,生活弄不好,不尊重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导致学生思想无根,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

面对现在义务教育段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学校必须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功能,采取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参观文化古迹、重视传统节目等有效措施,提高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古迹文言文传统
文言文阅读专练
古迹遗址探险手册
京都古迹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少年力斗传统
中国主要的历史名迹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
数位拍台湾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