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在硅胶假体隆鼻术中的应用

2015-09-26 03:09吴新民赵鹏张志磊郜泽誉牛丽珠
中国美容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隆鼻术受术者鼻尖

吴新民,孙 淼,赵鹏,张志磊,郜泽誉,朱 艳,牛丽珠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眼耳鼻美容·

三维CT在硅胶假体隆鼻术中的应用

吴新民1,孙淼2,赵鹏2,张志磊2,郜泽誉2,朱艳2,牛丽珠2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目的:分析对比CT三维重建技术与传统经验指导下硅胶隆鼻术前对术后效果的预判作用及相关性研究。方法:将60例行硅胶隆鼻术的汉族女性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人。A组受术者接受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B组受术者接受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于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两组的鼻面部相关测量指标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的个体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CT三维重建获取的隆鼻术预期鼻面部模拟参数与术后相应实际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通过经验获取的隆鼻术预期鼻面部模拟参数与术后相应实际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经验指导下的硅胶假体隆鼻术相比,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硅胶隆鼻术术后效果的预判作用更强,吻合度更高,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螺旋CT测量;三维重建;隆鼻术

随着国人生活文化水平和医疗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能及时治疗头面部和全身各部位的疾病,而且也开始提出矫正畸形和美容方面的要求[1],随着美容整形手术的日趋成熟,尤以鼻面部整形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求美者对鼻面部整形手术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手术的安全性上,对美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2],整形外科医师也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更吻合受术者美学要求的途径。为使整形美容手术不仅更安全而且更适应受术者的个性化需求[3],使术者更客观的掌握受术者头面部各组织器官的比例关系[4],使手术趋于完美,本研究通过将60例成年汉族女性首次接受单纯硅胶隆鼻的受术者随机分为A、B组,A组受术者接受运用面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B组受术者接受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通过观察、测量各相应主客观指标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今后更好的进行鼻部整形手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5]。

1 材料

1.1研究对象

所有资料均来自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在2012年2月-2014年5月期间门诊收治的60例要求行单纯硅胶隆鼻术的女性求美者,均为汉族,年龄23~48岁(平均34岁),均长期居住在本地区,无面部外伤及手术史,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性疾病,无手术禁忌证,无CT检查禁忌证,否认精神疾病。

1.2分组情况

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受术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从1~60号预编号,再从随机数字表中任一行一列连续选取60个两位数字并与预编号时间顺序对应编入,将受术者按照所选择的随机数字表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相同数字时,先出现的为小)。事先设定:序号1~30对应的受术者纳入A组,序号31~60对应的受术者纳入B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A组(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30人,占总数50%,平均年龄32周岁。

B组(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30人,占总数50%,平均年龄34岁。

1.3仪器、设备和材料

1.3.1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产16排螺旋CT(层厚1.25mm,螺距1.25mm)。

1.3.2摄影工具:日本产佳能(Canon)微型单镜头电子取景相机。

1.3.3测量工具:美国产世达工具(SATA)数显式游标卡尺。

1.3.4置入材料:“L”形硅胶鼻假体。

1.3.5测量指标:手术时间:自麻醉开始计时至术毕缝合完成时止;鼻尖角(Nasorostral angle,NRA):鼻背线与鼻小柱间夹角(正中矢状面上鼻根与鼻尖连线和上颌骨鼻嵴中点与鼻尖连线之间的夹角);鼻额角(Nasofrontal angle,NFA):鼻背与鼻根间斜面夹角(正中矢状面上鼻根与眉弓连线和鼻根与鼻尖连线形成的夹角);鼻根高(Nasion high,NH):正中矢状面上鼻根部最凹点与眶内缘间距,即水平图上双眼晶体在同一平面时眶内缘水平线与骨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鼻长(Nasal length,NL):鼻根点至鼻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表1 术前鼻根高与鼻长的测量数据(±s)

表1 术前鼻根高与鼻长的测量数据(±s)

组别例数鼻根高(mm)鼻长(mm)A组309.33±1.66839.83±1.008 B组309.27±1.68040.27±1.112

表2 术前鼻尖角与鼻额角的测量数据(±s)

表2 术前鼻尖角与鼻额角的测量数据(±s)

?

2 方法

2.1术前鼻部检查

对60例受术者的鼻面部进行视、触诊,检查有无皮肤破损及炎性改变,有无外鼻畸形,观察鼻小柱有无畸形,目测双侧鼻翼对称度,检查鼻前庭有无破损;触诊鼻部有无疼痛点及外鼻可动度;使用游标卡尺进行外鼻的物理测量,包括鼻根高、鼻长、鼻尖角、鼻额角(见表1、2);采集受术者正面位、正侧面位、法兰克福平面及鼻基底照片;以上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执行。

2.2头颅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将纳入A组的受术者进行头颅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选取眉弓上缘至上唇间区域,获得受术者鼻面部外形初步数据资料,将数据传输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行三维重建生成面部立体图像,将STL格式三角面片模型转化为三维网格曲面,以IGES格式存储;对A组全部研究对象扫描后,由同一名操作者将图像数据行三维重建,并在平面图和重建图上测量鼻的相关数据。获取受术者鼻面部基本数据。

2.3术前设计

由术者分别同60例受术者进行手术前沟通,主要目的是综合分析受术者术前预模拟的鼻面部术后参数。同A组受术者沟通明确受术者意愿,除了依据术者的经验,术前鼻部检查的实际情况外,还将头颅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鼻面部数据资料作为术者和受术者对手术预期效果沟通的重要参考依据;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后做出A组鼻面部术后相应模拟数据;术者同B组受术者术前沟通明确受术者意愿,主要依据术者的经验及术前鼻部检查的实际情况,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后作出B组鼻面部术后相应模拟数据;通过有效的术前沟通及综合分析,初步了解受术者的预期鼻部各相关数据(见表3)。

2.4手术方法

A组受术者按照术前沟通记录的鼻部模拟数据及三维重建的鼻部综合立体模型,标记出鼻背正中线、鼻根点;雕刻硅胶假体成“L”形;术区常规手术消毒、麻醉,左侧鼻前庭切口,于鼻翼大软骨穹窿部浅面向鼻根部剥离,剥离层次为骨膜下,剥离至术前标记的鼻根点为止,鼻背剥离宽度视硅胶假体而定;剥离满意后置入已雕刻好的鼻假体。B组受术者按照术前沟通记录的鼻部模拟数据及术者经验,标记出鼻背正中线、鼻根点;雕刻硅胶假体成“L”形;余手术操作步骤同A组。假体置入后受术者术中观察鼻部形态满意度,如不理想,即刻取出再根据受术者要求雕刻假体,直至受术者满意。两组的假体雕刻均采用改良硅胶雕刻法:把假体上端形状雕刻成中间凹两侧凸起的“V”形切迹,以达到与鼻背筋膜后间隙上界凸凹形状相适合,有助于防止植入假体晃动[6],同时采用百叶状切割机边缘毛刺状修剪法雕刻假体,使硅胶假体柔软剂表面粗糙化,防止发生假体移位[7]。术后定期随访鼻部无慢性感染、局部皮肤无红肿及假体歪斜、外露[8]。手术时间由同一名巡回护士记录,手术操作及术后复诊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表3 术前模拟的鼻尖角、鼻额角、鼻根高、鼻长的术后据数(±s)

表3 术前模拟的鼻尖角、鼻额角、鼻根高、鼻长的术后据数(±s)

组别例数(人)鼻尖角(°)鼻额角(°)鼻根高(mm)鼻长(mm)A组3079.10±3.209130.20±0.88713.70±0.87744.00±0.788 B组3082.73±1.660130.07±1.79914.93±0.78544.90±0.712

图1 A传统经验隆鼻术前正位图

1B传统经验隆鼻术后即刻

图1 C传统经验隆鼻术前右斜位

图1 D传统经验隆鼻术后右斜位

图2 ACT三维重建隆鼻术前正位

图2 BCT三维重建隆鼻术后即刻正位

图2 CCT三维重建隆鼻术前右侧位

图2 DCT三维重建隆鼻术后即刻右侧位

2.5术后数据收集整理

术后6个月采集受术者正面位、正侧面位、法兰克福平面及鼻基底照片;并使用游标卡尺记录鼻长、鼻根高;对60例受术者均进行头颅螺旋CT扫描,获取术后6个月鼻面部相应的指标参数(见表4);术后重建的图像可明显观察到假体与鼻骨的关系;以上工作均由术前同一名操作者完成。

2.6统计分析方法

将各项测量结果数量化建立数据库,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后相关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确立检验水准a=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A、B两组手术时间的比较

两组受术者手术用时数据进行分析:A组比B组手术时间缩短(21.167±1.133)min,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2 A组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月鼻部数据的比较

A组受术者术前模拟数据与术后6个月鼻部数据的比较:术后实际鼻尖角较术前模拟的鼻尖角增加(0.100±0.548)°,术后实际鼻额角较术前模拟的鼻额角增加(0.100±0.622)°,术后实际鼻根高较术前模拟的鼻根高增加(0.100±0.481)mm,术后实际鼻长较术前模拟的鼻长增加(0.067± 0.450)mm,以上四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3 B组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月鼻部数据的比较

B组受术者术前模拟数据与术后6个月鼻部数据的比较:术后实际鼻尖角较术前模拟的鼻尖角增加(1.433±1.942)°,术后实际鼻额角较术前模拟的鼻额角减小(0.833±2.183)°,术后实际鼻根高较术前模拟的鼻根高减小(1.067±1.893)mm,术后实际鼻长较术前模拟的鼻长减小(0.600±1.429)mm,以上四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5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s)

表5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s)

注:A组与B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82,P<0.05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A组3033.17±2.588 B组3054.33±5.641

表6 A组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月鼻部数据比较(±s)

表6 A组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月鼻部数据比较(±s)

注: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尖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05;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额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8,P>0.05;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根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0,P>0.05;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05

例数鼻尖角(°)鼻额角(°)鼻根高(mm)鼻长(mm)模拟数据3079.10±3.209130.20±0.88713.70±0.87744.00±0.788实际数据3079.20±3.263130.30±0.65113.80±0.71444.07±0.691

表7 B组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人月鼻部数据比较(±s)

表7 B组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人月鼻部数据比较(±s)

注: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尖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3,P<0.05;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额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91,P<0.05;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7,P<0.05;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的鼻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5

例数鼻尖角(°)鼻额角(°)鼻根高(mm)鼻长(mm)模拟数据3082.73±1.660130.07±1.79914.93±0.78544.90±0.712实际数据3084.17±2.052129.23±1.73613.87±1.79544.30±1.179

4 讨论

外鼻处于颜面最突出的部位,正面和侧面观都负有立体感,隆鼻术后出现细小的比例失调或外形不规整,受术者都会表现出强烈的修正愿望[9-10]。受术者鼻部低平主要表现在鼻背部、鼻根部,立体感较差[11]。隆鼻术前,术者均会与受术者进行有效的沟通[12],参照鼻面部美学标准及受术者的个人意愿,来制定手术方案及置入假体的雕刻方案,但是这种沟通方式仍然无法具体客观量化相应的术后模拟效果指标。这些主观性强又无法量化的原因导致受术者术后不满意的概率明显提高。笔者认为,如何将主客观指标因素结合临床基础进行量化,以提高隆鼻术临床可操作性及受术者满意度,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术前指导,可以更好的为术者及受术者对手术方案和术后效果的预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该法与经验指导下的隆鼻术相比,术前预期效果与术后实际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前者的差异性更小。东方人的鼻部美学标准从正侧面观观察,以额、鼻根、鼻背、鼻尖为连线的“S”形曲线来充分表现鼻的立体结构[13-15]。再从鼻尖角、鼻额角、鼻长等方面构造整体协调的外鼻。使用CT三维重建技术均可达到术前前瞻性分析适合受术者个性化特征的外鼻。此外,对于鼻假体的要求而言,在术前术者与受术者的语言沟通上,鼻假体对于受术者而言是抽象的认识,对于术者而言则是经验操作[16],缺乏客观的量化。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客观指导术者及受术者于术前对鼻假体的雕刻及植入后状态进行客观认识[17-19]。提高了受术者的术后满意度,减少术后纠纷。

5 结论

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与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前者术前预判作用更强,吻合度更高;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对于本临床研究,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在隆鼻术手术效果的预判断上优于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

[1]OliveiraST,BaumbergerC,ConstantinescuM,et al.3D Face Reconstruction from 2D Pictures:First Results of a Web-Based Computer Aided System for Aesthetic Procedures[J].Ann Biomed Engineer,2013,41(5):952-966.

[2]任晓萍.生物材料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临床适用性及安全性[J].医学信息,2014,27(5):252.

[3]候瑞,韦敏,袁捷,等.中国汉族青年女性鼻尖活动度的测量及临床意义[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4):208-209.

[4]孙兆霞,程辉,崔春红.正常青年女性面侧部软组织美学特征的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3):164-167.

[5]Markiewicz MR,Bell RB.Modem concepts in computer in computer-assisted cranium axillofacial reconstruction[J]. 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1,19:295-301.

[6]郭堃.硅胶置入隆鼻术及其并发症的护理防范措施以及效果评估[J].中国医疗美容,2014,(3):136-137

[7]王辉.隆鼻术中硅胶假体雕刻技巧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4(8):479

[8]王金明,刘育凤,黄金龙,等.一种“软化”隆鼻用硅胶假体的雕刻方法[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4):451-453.

[9]安阳,陈兵,柳大烈,等.宽鼻背缩窄截骨术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8):1054-1056.

[10]周黎安,王瑛,隋继强,等.不同材料隆鼻术后并发症的处理[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4):240-241.

[11]任姝君,杨连平,李彦生,等.外鼻体表面积测量方法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300-302.

[12]蔡知菊.整形美容护理中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23(4):133-134.

[13]Nakajima E,Maeda T,Yanagisawa M.The Japanese sense of beauty and facial proportions,the facial proportions II[J].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1985,88(6):523.

[14]马永娟.硅橡胶隆鼻术并发症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3):39.

[15]朱丽芳.心理干预在美容整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8):1577-1578.

[16]王略.固体硅胶隆鼻术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2):57.

[17]蒋承安,李青峰,刘凯.术前三维扫描及三维模拟在鼻整形术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9(4):204-207.

[18]Moscatiello F,Herrero Jover J,Conzález Ballester MA,et al. Preoperativedigitalthree-dimensionalplanningfor rhinoplasty[J].Aesthetic Plast Surg,2010,34:232-238.

[19]Markiewicz MR,Bell RB.Modern concepts in computerassisted craniomaxillofacial reconstruction[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1,19:295-301.

编辑/张惠娟

3-dimensional CT technique in augmentation rhinoplasty

WU Xin-min1,SUN Miao2,ZHAO Peng2,ZHANG Zhi-lei2,GAO Ze-yu2,ZHU Yan2,NIU Li-zhu2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2.Postgraduate College,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using 3-dimensional CT with traditional experience during pre-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in augmentation rhinoplasty.Methods 60 females of Han national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with 30 numbers in each group.We use 3-dimensional CT technology in Group A and traditional experiences in group B during the augmentation rhinoplasty.To compare and analyse the results of these two groups’indexs as well as the time of surgery in 6 months of postoperation and pre-operation.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dividual operating time in these two groups(P<0.05).Comparing the expected nasal facial simulation parameters in preoperative 3-dimensional CT with the actural surgery results for augmentation rhinoplasty,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in group A(P>0.05),with contrary in group B(P<0.05).Conclusion To compare with tradional experiences in augmentation rhinoplasty,3-dimensional CT becomes more predictable and can shorten the processure significantly. Key words:spiral CT measurement;3-dimensional CT;augmentation rhinoplasty

R622

A

1008-6455(2015)09-0016-05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院内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3】11号—(六)通信作者:孙淼,男,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83001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整形外科

2015-03-20

2015-05-08

猜你喜欢
隆鼻术受术者鼻尖
自体肋软骨雕刻“新月形”帽状移植物在鼻尖精细化的应用
鼻部整形护理的应用进展
静脉麻醉下无痛人流术受术者心理护理的效果
美容整形受术者心理护理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女性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自体耳软骨垫鼻尖辅助硅胶假体综合隆鼻临床效果研究
自体肋软骨复合体移植矫治医源性鼻中隔塌陷
鼻尖上的小花(外一章)
不同方式修复鼻尖和鼻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比较
鼻尖外观的整形修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