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照亮人生

2015-10-15 13:15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精华名著大师

刘++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也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性手段。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是让个体从庸常琐碎的人生中突围,获得存在感与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故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意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不知推荐学生阅读什么,以及如何推荐的问题。

从时代出发读经典

阅读经典并非易事,今天的读者,无法完全融人历史的境遇来理解经典,且绕不开前人的语言、生活习性和思维方式。这导致经典和我们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断裂。故我们只有从时代出发,在经典和中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经典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中学生贴近经典,学思并进。

朱自清先生在1931年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也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因此,朱先生编著了《经典常谈》一书,不同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的时代新说,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在“你认为高中生读哪些著作是有意义的”一项中,920-/0的学生填了《唐诗宋词》《史记》《论语》《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等中外经典著作。不难发现,这些经典作品符合当代高中生的心理阅读需求。

经典自身不会主动去迎合、适应社会。而当今各路名家、媒体中的各类文化节目等,在时代的更迭中重新诠释、解读、定义这类作品,才赋予了它们更深的文化内涵、更新的时代精神,才让我们源源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让经典更为广泛地走进当代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之中。

可以肯定,读经典与高考并不矛盾。五六分钟,三四十字,一首名诗,一段警句,宿舍里,操场上,作为“正课”之外的补充,都会带给中学生无穷的乐趣。当解题思路陷入僵局时,演算得不到答案时,吟上一句古诗名句,说不定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从兴趣出发读大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阅读而言,一个人一旦对某位作者、某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求知、去探索。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只有踏上正确的阅读道路,才会找到阅读的快感。事实上,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阅读大师,不失为中学生阅读的捷径。

何为大师?其一,有广博的学问;其二,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有许多创新;其三,道德高尚,行为世范;其四,经受了时间的检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传记,从中更能体悟到大师的情感、人格、灵魂,从而净化自己。这是一种无形之用,也是会潜移默化地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的东西。

先前的问卷调查还显示,在“你喜欢的大师”一项中,填写较多的有曹雪芹、鲁迅、霍金等。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他们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衰落;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他们懂得了对民族的责任,知识分子的良知;从霍金的《时间简史》中,他们懂得了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有些人认为,大师的经历大多富有传奇色彩,中学生只能望其项背,敬而远之。其实不然,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曾经哭诉,自己因学习压力大而无法承受。一番开导后,老师向他推荐了《巨人的心灵磨难》这本书。读后,他感受到了大师们高贵的灵魂——贝多芬向苦难挑战,米开朗基罗为艺术献身,司汤达用双眼寻找光明……如何走出心灵的磨难——这正是他的兴趣点。在阅读中,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毅力。阅读大师,让他多了一份靠近太阳的勇气。

从教材出发读精华

读名著,第一遍应该是粗读,第二遍是细读,第三遍是精读。只有这样才能领略经典名著的精华。的确,经典名著是有灵魂的,只有真正用心去读,才能感知名著之精华。但是社会日新月异,海量的信息多得让我们难以接受,高中生又面对升学的压力,很难有大块时间去潜心地一遍遍研读。

还好,中学生课本中已经选人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以高一为例,《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祝福》出自鲁迅先生的文集《彷徨》……可现实情况是:我们一边痛惜中学生无暇读名著,一边又忽视了这些经过众多专家千锤百炼才人选语文课本的名篇。

应该说,立足教材读名篇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中学生汲取名著精华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名篇时,一定要赋予其现代生活气息,注意强化相关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从经典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最终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心胸修养、知识层次都得以提高,从而提升其整体文化素养。

以轻松的心态读多样

作为个体的活着的人,可以体味多样的经历,而人生在世的时间与阅历非常有限,特别是中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读所谓“闲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阅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可阅读的最终目的是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升华人格,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纯净心灵。因此,中学生只有以轻松的心态,和风细雨般地阅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严格地说,中学生依然处于人生的起跑阶段,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怎样的人生规划都依然无法确定。只有通过轻松的、多样化的阅读,才能为他们的人生开启一扇窗。所以要读经典、读大师,也要读多样。那么,教师就要于“润物细无声”之中,为他们营造轻松的阅渎氛围,而这种氛同,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内心的轻松愉悦,要将阅读变成“喜爱”,而不是强制。

我们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可能激发灵光的那束很小,却很可能照亮他们一生的火苗。从这个角度来说,整齐划一、一股脑地将上百部著作推荐上来让其阅读,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做法。10年前推荐学生阅读的篇目,不可能完全搬到今天,因为那样的“推荐”是很不负责任的。但由此又产生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不知该推荐学生读什么。当然,也许真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阅读视野原本就很有限。自己不读,又如何推荐学生读呢?

有时真的不妨看一看现在的高中生在渎什么,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在哪里。他们或许会告诉你: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离别之情》值得一看;美国罗博·瑞金的《艾米丽·古怪小姐》读起来不错;擦亮眼睛寻到的(他们会特意强调)已成书出版的朱德庸漫画《绝对小孩》系列,其实看看也无妨;《全球通史》《孤独六讲》,一个是史学界的巅峰之作,一个却能告诉你“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多么美好的享受,听完会让你感动,我们能说这些书目没在自己的推荐范围之内,对它们的的阅读就没有意义吗?有些时候,只是我们想当然地以“推荐”的方式,禁锢了学生原本浓厚而强烈的阅读愿望罢了。

猜你喜欢
精华名著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