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莘县丧葬音乐的传承初探

2015-10-21 18:19张慧莹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莘县灵柩死者

张慧莹

【摘要】丧葬音乐主要采用了鼓吹、百戏、梨园、杂剧等音乐表现形式,当事人通过这些音乐形式,表达悲伤、哀怨、激奋等情绪。丧俗音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传递信息、强化气氛、稳定规范、调节生活、传承教化、情感寄托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背后则隐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丧葬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38-01

莘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2009年列为山东省省管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塑编之城、中国蔬菜第一县。莘县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市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104万人口。

通过对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建国前,聊城丧葬礼仪极其繁琐铺张,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其丧葬仪式可以分为小殓、大殓(成服)、吊孝、出殡和埋葬五大步骤。

一、小殓

停灵亦称守灵,又称“小殓”。小殓,是丧葬仪式活动的开端。停灵期间,要到土地、庙祭奠。侍候丧局者托供晶于前,孝子提汤罐其后(多为米汤或面条汤),家眷相随至土地庙哭奠。传说死者鬼魂在去见阎王之前,先被土地爷在土地庙羁押3天。故死者亲人为其鬼魂“送汤”,连送3次。“攉汤”完毕之后,接着是送“盘缠”。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二天晚上,也有在当天晚上的,地点在村庄的十字路口。送盘缠时,除烧纸钱,还要带些花生、红枣和其他食物等一同烧掉,并特地扎一纸轿和纸人烧掉,意为亡者坐轿上西天。全家人都跪在纸轿和纸人前,一直等到全部烧掉后才节哀返回。

二、大殓(成服)

人殓亦称“大殓”。大殓(成服),日期一般在死者过世当天或者第二、第三天不等,大部分地区都是在第三天入棺、成服“成服”即为子女穿戴孝衣帽,或称“戴孝”,也有部分地区在四日成服,山东棺木取材以松柏或桐木为佳。在“大殓”仪式中,在葬服和棺木上不惜花费重金,并以此来显示家庭的贫富,划分身份地位, ,在“三日成服”之时使用了“鼓吹”,并接受吊祭,吊客来到之后,都要击鼓为节。葬礼的“大殓”仪式,不仅充分地表现出了“孝”字为先的民族认同,更反映了当时通过“衣衾”及“棺椁”这些外在表现,来划分人们身份高低贵贱的社会价值观。

三、吊孝

吊孝,即吊唁,是死者亲友对死者表示悼念的形式。吊孝前要向死者的亲友发出通知,谓之“报丧”,有些地区在“报丧”之后会有一个类似于“治丧委员会”的组织,这个组织由死者本家族的长者出面,邀请村里德高望重并且有治丧经验的老人前来主持,其职责就是处理丧葬仪式中的各种事宜,即“治丧”。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在院内搭灵棚,用以摆放祭品、挂哀帐等,吊孝的仪式在灵棚内举行,吊者头扎白布在唱名声中向前献哀帐、摆供品、上香、奠酒、磕头,尔后俯身痛哭,陪灵人要陪同磕头痛哭,由乐队奏哀乐。

吊孝既为人们所重视的一项礼仪,就需要有音乐登场,来烘托气氛,传达情感,招揽民众,这也是人们思维和行为惯性使然。他们伴奏的乐器有唢呐、钹、木鱼、锣、小鼓、碰钟、芦笙等等,还有很多地方用笛子、大鼓等等,甚至还有用箫、埙之类乐器的。

四、出殡

从大殓到出殡,子女要日夜守在灵旁,出殡一般在午饭后,将棺材抬到大门外或街头已备好的架子上。孝子跪在棺前痛哭。先行起柩礼,然后起灵(将灵柩抬起)此时,孝子将已备好的瓦盆举过头顶摔碎,俗称“摔老盆子”。鼓乐唢呐吹奏,笙管铙钹齐鸣。当灵柩抬至村中街上时,还要停棺设供品香火于灵柩前大奠,亲故知己至棺前,一步三叩首,三步九磕头,行三拜九叩之礼,向死者至哀。奠后,在哭声和哀乐声中缓缓行进。灵柩出村,远亲则各自回家,近亲一直送到墓地。整个丧葬活动的每场仪式中都有音乐相伴,人们赋予了音乐种种神奇的功能,来帮助自己安慰亡灵、娱乐大众、礼敬神灵,所以在这项仪式中对音乐的使用便愈演愈烈,不仅仅有“鼓乐”相伴,甚至“演剧以招众”,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把丧家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埋葬

埋葬,即死者下葬,也是清代山東丧葬礼俗活动的最后一大步骤。临葬时使用鼓吹,也有在墓前“设梨园”、“陈百戏”者。

“歌、舞、乐”一体的表现形式,从古到今都是民间仪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着表达事主内心情感和烘托仪式气氛的作用。而且在民俗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多为“鼓乐”或“鼓吹”,而“鼓”在古代就被作为巫师通神的巫术工具来使用,所以仪式中所用的音乐也具备了“通神”的功能丧葬礼俗中由“鼓吹”到“演剧”这种有关音乐形式使用的演变,则是人们心理变化的结果,由于人们的好胜与攀比,简单的吹吹打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虚荣心,而丧葬礼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演因素,人们所行的这些仪式都是做给“神灵”“魂魄”和亲族乡里看的,所以“演剧”这种来源于对生活模仿的表演形式,便自然而然的被人们用于表达孝敬之意、传递丧葬信息、增强仪式气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2]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

猜你喜欢
莘县灵柩死者
感雾(外两首)
ORGANIZED GIVING
高质量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
1957—2013年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线索
走近“死者之脸”
全球最致命火灾令巴西悲伤
自杀还是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