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辽代建筑文化体系形成的历史脉络

2015-10-21 17:15孙文婧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8期
关键词:脉络

孙文婧

摘要:辽代和沈州安康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我们体会辽代及辽代沈州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共荣,和合并进”。这种精神,正是盛唐时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协力同心,分担共举”的文化精神在辽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实践性发展。“多元共荣,和合并进”这种文化精神,仍然是今天沈阳建筑文化精神的主体内涵。

关键词:建筑文化体系;形成;脉络

沈州的建筑行业技艺精到,所建精美的佛塔,至今有数座仍屹立在沈阳市内及沈阳市周边。位于今沈阳市塔湾街道的辽代无垢净光舍利佛塔,高30多米,形制规整,雕塑雍华,体现了当时沈州的经济实力和技艺水平。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作一首诗,诗题叫做“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这是对辽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及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状态的精妙表达,蕴含着辽代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沈州出现之前的地域文化形态

7000多年前,已会制造石器与陶器的新乐人,在浑河岸边今沈阳地域建造起母系氏族村落,半地穴式的房屋密集排布,并有集会、议事的大房子。于是,浑河流域有了人类活动的身影。

2300年前,燕国大将秦开率大军东进北拓,却东胡2000余里,修燕长城2000余里,使燕国的疆域拓展到蒙古高原东部和今东北地区南部。燕国在新拓展的地域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实行郡县制管理。辽东郡治在今辽阳市。为护卫辽东,在今沈阳市方成内建造了候城,派兵戍守。秦汉之际,辽东郡延续,候城一直担负着守卫辽东北疆的重任。候城的设立,使浑河中游从战国末期到晋朝末期的700年间出现了汉地的边塞军事文化。

东晋末年,候城毁于高句丽扩张的战火,从此荒芜了500年。

(二)沈州时期的辽代文化

公元921年(辽神册六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徙来渤海国降人和河北地域汉人,于汉候城旧址建州城,名沈州。辽代在中国北部发展的200多年间,使北中国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改变。辽代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 政治方面

“因俗而治,一国两制”。契丹建国伊始,即联合汉人共同筹划,并辖有大片汉人聚居地。具有卓越政治智慧的耶律阿保机,初始就确定了因俗而治的政治方略,即契丹部族和其它归附于辽国的各少数民族部族实行部族习俗管理,由朝廷北面官衙统管;而辽国所统辖的原汉族地区和在北方后开发的汉族聚居地区实行唐朝的三省六部州县制度,沿用唐律管理,由朝廷南面官衙统管。“因俗而治,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增进了辽国的基业稳定和文明发展。沈州建立后,浑河流域以及整个北中国地区陆续建起了全方位中原文化性质的城邑数十个。

契丹族的辽国,是将中原文化向北推广,使一直处于部落文明阶段的中国北方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上升到州县文明阶段。

2. 经济方面

“重工重商,农牧共举”。辽国非常重视冶铁业,所制镔铁马具享誉欧亚大陆,以至于广大东欧地区以镔铁指称中国(即契丹),至今俄语对中国的称呼仍为kutau(契丹,即镔铁);辽国与宋国在边界设立诸多榷场(即商贸集市),出售畜产品、粮食等换取宋国的丝绸、布匹、茶叶等生活用品,还航运至东南亚地区进行海上贸易;辽代土地广袤,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更新,囤粮丰厚,曾在宋国河南一带发生旱灾时,一次捐赠给宋国数万石粮食赈济灾民;辽国中后期,牧业更加兴盛,最多时马匹达1000万匹。

3. 文化方面

“尊孔办学,实行科举”。辽国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尊孔奉儒的文化建设方针,把儒家经典作为治国安邦的精神指导。为了使辽国的教育和人才选拔走上正轨,公元988年,辽圣宗下诏实行科举考试,选拔进士。此后,辽国的各州、县都设立了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汉地文化,大体上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有辽一代,共进行科举考试57次,选拔出进士2600多名。

4. 科技方面

“吸纳百家,勇于创造”。就目前出土的辽代铁质马鞍和马具配件来看,这些精致的铁质马鞍和马具配件,坚密强韧,历千年而不毁,足证其科技含量之高;辽代学习借鉴唐、宋的烧瓷工艺,烧造出风韵独具的辽瓷,在中华造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

5. 艺术方面

“取长助长、发扬特色”。辽代的绘画,其山水花鸟画的意境,明显地源于汉地,隽永而优雅;而绘画的骑射游猎题材,则是汉地画家所难以启及的。出土的大量辽代壁画中,有许多乐舞场面的绘画,画面中的乐器多数是汉族的,少数是契丹族特有的;画面中的舞姿,则是契丹族的为主。在艺术方面,辽国善于取内地之长,助契丹之长,因而使契丹艺术的表现力极为强劲,这在雕塑、绘画、舞蹈等出土物件中比比可见。

经过200余年的经略,辽国奠定了中华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蒙古高原以及新疆高原的主导地位,并为后世中国北方版图的确立打下了基础。从这个视角观照辽代文化,辽国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可谓功均天地。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論:

辽代是中华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北方文明朝代。辽代是将中国北方推进到世界文明先进行列的伟大时期。辽代的创建者契丹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血亲成员,是一个智慧、骁勇、思想开放、情致浪漫、善于学习和创新、勇于进取和开拓的伟大民族。辽代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文化。

辽代的政治制度及智慧、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产、教育发达程度及成果、艺术造诣水准及作品、科技产品档次及发明,都是在当时的世界上排在前列的。辽代通过中亚和西亚与欧洲的联系,使它的声名远播世界。

(三)辽代沈州的文化形态

沈州,就是在上述的历史情形中建立并发展的。

沈州下辖一州两县即乐郊、灵源两县和白岩州。乐郊县,旧址在今沈阳城东八家子村;灵源县,旧址在于洪区马三家子村古城址,后改称渔阳县;白岩州,旧址在辽阳灯塔县西大窑乡石城山上。

沈州的外围,东有集州(旧址位于今沈阳城东南陈相屯镇奉集堡村),南有广州(旧址位于今沈阳市铁西区高花堡乡高花堡村西),西有辽州(旧址在今新民市辽滨塔村),北有双州(旧址在今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石佛寺村七星山下)。沈州居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边的四州呈棋布拱卫状态。辽代对沈州军事、经济位置的重视,体现了契丹人的远见卓识。沈州后世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辽代之初就奠定了根基。

沈州东邻浑河,扼浑河南北航运之咽喉;西接辽河,据辽东燕赵之通道;向南是汉地的农耕文明,中原文化扑面而来;向北是契丹的游牧畋猎文明,部族风俗渐移渐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使沈州成为南北文化交融和发展的核心地区。

汉民中涉及法律的事情,州官、县官以唐律仲裁。城外农田里有农民和农业生产,远处的草原上有契丹牧民放牧着马牛羊。沈州造酒业和制陶业都很发达,政府按律课税,作坊欣欣向荣。

(四)沈阳文化与沈州文化的血脉渊源

可以说,今日的沈阳,是辽代沈州的文化种籽所生长出的历史结果;今日沈阳的风采,蕴含着辽代沈州的文化之魂。是辽代沈州为今日的沈阳确定了发展的基因;是辽代沈州为今日的沈阳奠定了文化格调。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辽代沈州神韵的沈阳,是丢失了原初文化的沈阳。

猜你喜欢
脉络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地理标志扶贫研究脉络可视化图谱及趋势分析
酿酒的娘
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涯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内在脉络与内容
“新文人画”背后的水墨变革
立足课题,把握脉络,找准教学切入点
走进去走出来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