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简析

2015-10-21 17:17周小明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

周小明

【摘要】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的问题,能有效防止内涝的海绵城市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简析了海绵城市建设顺应自然的本质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防止内涝;建设要点;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雨水的控制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基本理念。这种建设模式中,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但是,这样却很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大量雨水的排走,一般利用粗糙的管渠系统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就近集中排放。但是当遇到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雨水径流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被输送至管渠末端,会导致下游区域内涝风险加大。

导致内涝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排水设施的不健全、不完善。但是排水系统的建设理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实,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减少了发生内涝的风险。雨水多留少排,这恰是"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也就是说,"海绵城市"有望将原来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过吸收、存蓄、渗透等环节消化掉,成为破解"逢雨必涝"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的本质: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传统的市政建设中,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虽然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和作用愈来愈大,"反自然"的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起来,但是这些反自然的"人类文明"违背自然规律,或多或少将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反面意义。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建设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而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并使被破坏的生态逐渐恢复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则推行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的破坏效果;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是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在传统的市政建设中,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这种模式并没有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只是单纯地直接将雨水当做废物排放掉。这种传统的排水方式不仅在技术上难度很大,而且也忽视了对雨水的利用。而对于海绵城市,则是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大大减小了排放量。并且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很好地体现了雨水的利用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对城市开发前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使其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对于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做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新建或扩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如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水温来增加蓄水量并合理控制蒸发量,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调节作用。也可以改造城市的广场、道路等设施以保留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水"是关键词。包括城市自然水系、城市给水、排水、防洪排涝、再生水使用、地下水回灌。因此,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配置好空间资源,而城市规划具有空间资源配置、综合部署、总体布局的作用,要想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各层次的城乡规划中。在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生态布局。要强调生态优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规划目标,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容艳梅.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5,(1).

[2]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

[3]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1,(12).

[4]王文亮,李俊奇,等.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14, (24).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郑大新区荷园4号楼c单元 电话13223015367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