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城市文化建设之反思

2015-10-21 17:17王立新张彦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反思新形势

王立新 张彦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由增量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作为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新噱头,文化之于城市乃是灵魂,城市文化建设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新形势下城市文化建设反思将更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形势、城市文化、反思

今年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这预示着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正式进入了城市型社会。然而,作为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城市人口的暴涨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这种关联度不可分割的同时性活动慢慢受制于城市物质层面的建设,经济的强势以及对城市物质形象判断的失误所造成的离心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城市文化所能提供的凝聚力,面对城市疯狂发展的巨大挑战,恐怕这已经远远超过一个规划者的能力范围,城市特色的流失和形象的缺失的范围已经渗透到各种级别的城市,城市化的过程之快使得在城市建设中来不及对城市文化层面的思考,而使城市发展越趋表面化、功利化和应付性。同时,尽管城市规划工作确实是影响着城市文化,然而城市文化的建设却不能寄托城市规划,毕竟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因素并不是单靠城市规划建设就能解决的,甚至城市规划只是决定城市文化建设的很小的一个方面,没有政府推动的实施性,没有法律体系的保证性,即便是再成熟的城市文化建设规划也只是庸人自淫,到头来也是自己扇自己巴掌。一个有着长远眼光的政府是城市规划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推动力,反之,则相反。我们不可否认作为规划者的无奈,当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摆设时,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是创造一种文化:一种形式的,心知肚明的皇帝新装式的规划界文化,并在此文化环境下生产"城市文化建设"。

然而即便是这种境遇,作为一个规划者,也不得不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谈谈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所谓的"现代城市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东西,就像先哲们对于哲学的"无用之用"之论,文化本身很难说出有用还是无用,只有在对人产生影响是才显示出文化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规划时是否考虑到这种规划的有用性可能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否则也就谈不上什么"规划"。人们总是对自己怀有一种美好的希望,而对于放眼未来,寻找机遇的规划者来说,就是在对这种美好希望进行布景,而究竟这种布景是来自领导的意念还是大众的要求可能才是可能衡量一个城市规划方向性是否正确的根本所在,而这也绝不同于毕加索的上层艺术和卓别林的大众文化的区别。中国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通过文化之绳穿连起来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作为直观的物质形象建设却往往被冠以文化之大名,不论是形状怪异的现代建筑,还是模仿精致的仿古建筑,都是在文化革新的大旗下大张旗鼓,如果作为一个布景者的任务就是不论正确与否都要使其合理化,恐怕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同时这种情况也出现在除了规划业的其他行业之中。当然,不得不承认文化的发展在于它不仅能够留下旧的东西,还在于它能够容纳新的东西,一个城市的灵魂就是它的文化,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城市文化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是人们对历史记忆的抽象集合,但它同时也影响者人们的现在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断裂的文化注定是文化发展的失败。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同时又是相通的,可以表达于语言,可以表达于艺术,可以表达于物质也可以表达于精神,它可以是一句古诗,也可以是一段残桥,可以是一幢建筑,也可以是一首音乐。城市规划对于文化的理解就是从空间到形态,从风格到品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个历史的延续,他可以容纳新的东西,但绝不得丢弃传统的东西。中国历来求天人合一,同时又是师天法地,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生活方式是文化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体现,而建筑规划行业的设计基本出发点也应尊重这一点才能真正焕发真正的文化活力,也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建筑特色,这是那种肤浅的建筑形式模仿所难以比拟的。日本建筑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正是不论建筑造型千变,其空间始终都是在迎合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传统的日本生活方式,恰似现在日本依然流行的传统茶室,没有门,只有一个矮矮的门洞,人要进去只能弯腰爬进去,内部空间也是狭小灰暗,采光效果并不是很好,然而在日本这种茶室却是很受欢迎,而人也就是通过这种狭小却安静的环境来体验生活、体味人生,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的延续,更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纪念,这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也只有这种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建筑才能真正的能都打动我们,也才真正能够发挥建筑的文化意义。

也许是受近现代屈辱历史的影响,中国一直执着于求变,这种强大的思想诉求一直使我们更倾向于新鲜事物,而对于曾经拥有的却因为所受的打击而相当不自信,虽然我们对于这一点已经有了清楚认识,但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在惯性的发挥着影响,猎奇取巧成为城市设计中博得甲方青睐的一个手段,怪异的造型,奇特的景观,一会摹洋,一会仿古,在孤芳自赏的沉浸中呈现城市形象的一片混乱,更不要说城市特色了,越是想与众不同越是陷于平庸。当试图回归传统时又变成北方城市全是明清街,江南全是小桥流水,这种断裂的文化重拾只能会是千城一面,不知道这究竟是我们的民族性格还是现代价值取向迷失的结果,但不管怎样,这种局面一直在持续着,并且带有一种悲观的色彩。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进行着激烈的物质和信息交换,然而,特别是在现在,城市这种交换必然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就如现存的许多古镇中许多都是早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生存状态比较稳定的城镇保留下来的,而那些物质信息交换更为便捷的城镇却慢慢脱离了原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也改变了整个城镇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也改变了城市的精神气。当然我们不可回避城市文化的交流,有交流才有进步,但抛根忘本的去崇拜于某种文化可能就大大损伤了城市内在的气质,就像一夜之間全国冒出的"东方威尼斯"一样,这种跟风的口号不仅是在污染大众的审美观,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毁灭。

城市文化就是一个城市标签,而城市建筑也是城市文化的表现,朴实、厚重的建筑代表的是一种乡村文化,大气、宣灿的建筑又是一种城市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特色,而对于文化的尊重也带来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规划早已超出了物质层面的范畴,也已经关注城市非物质方面,但是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宏观的精神产物很难通过一种"预览"的方式来进行规划,更不用谈那种流水线似的工作方式,何来能取得一个美好愿景。如果非要做一个规划,我想什么传统的建筑形式、风格,什么空间格局、机理,什么城市空间形态、结构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紧紧围绕人的生活方式展开规划才是对文化一种尊重,文化衍生于生活,生活也影响着文化,规划者在做规划之前往往游离与当地生活之外,所以抓住当地居民生活特征才是对当地文化的最好把握,建筑本质是空间,而空间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演变的实体形态,虽然我们不能一篇盖全,但是至少这方面的努力必然能够带来积极地效果。

城市文化就是人的文化,不是规划的虚拟表现,更不是强加的名头标签,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实践。城市文化建设就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精神环境,就是创造一个文明的信仰面貌,物质空间只是城市文化的映射,我们可以引导,但却不能决定。回归中国传统伦理,开敞国外民主文明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真正之道。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反思新形势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