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造就英雄—评《三国演义》开场词

2015-10-25 07:38郝贵生
中华魂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观人生观三国演义

文/郝贵生

浪花造就英雄—评《三国演义》开场词

文/郝贵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这是《三国演义》开头一段著名的开场词,它不是罗贯中所作,而是其约晚150多年的后人杨慎为其《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后来清初的毛宗冈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人们大多对该词评价较高,称“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还有的说:“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首《临江仙》,将人之生命形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大气磅礴!这时,生命已付诸于流水,付诸于浊酒。一切的功利或者其它都失重、失去意义!只有‘笑谈’,才臻至于生命的‘本真’。”

笔者以往也读过该词,但当时对于有关诗词知识几乎等于零,因而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准未独立思考过,只是简单接受他人的评价。近日对诗词有关知识发生兴趣,读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想到这段词。再认真阅读,发现其思想内容上折射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是错误的。就世界观来说,其把整个世界看作静止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没有前进上升的循环往复运动。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历史观来说,其从自然界永恒不变推导到人类社会历史也是如此,由此再否认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是非、善恶、美丑对立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更否定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英雄人物的历史价值,如“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该词从错误的世界观、历史观必然导出错误的人生观。其赞扬“白发渔樵”,实质是赞扬其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斗争之外,是非、美丑、善恶不分,以纯粹所谓客观态度“惯看”之,正如鲁迅所说的那种现实生活中的“看客”角色。无论外界如何“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我自超然处之,“一壶浊酒喜相逢”,甚至把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业绩当作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话佐料嘲笑之。如果按照这种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选择做人的标准,当外来侵略者铁蹄踏进国土大门烧杀抢掠同胞时,当强权者、统治者和各种恶势力把刀子架在人民群众的脖子上时,当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猖獗、泛滥之时,当匪徒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时……其采取的不就是袖手旁观、明哲保身、避而远之、追求个人或家庭苟安生活的态度吗?这与鲁迅所描绘的那种当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绞杀时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态度有区别吗?与《药》中拿烈士的鲜血蘸馒头做药引子的华老栓有区别吗?同时这不也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一切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且作出巨大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亵渎和根本否定吗?应该说,不仅历史上存在这种人物,即使今天也大有人在。

因此,笔者今天的结论是,该词绝不是什么“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悲壮”“宁静”“将人之生命形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大气磅礴!”而是以表面的豪放和大处落笔,宣扬的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所谓的“富哲理”“意境深邃”“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过是眼光短浅、狭隘、偏执、逃避任何社会责任的小私有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仅和中国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辛弃疾、陆游、顾炎武等人差之十万八千里,而且与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曹操、刘关张、诸葛亮、周瑜等人的人生观也绝不相配。在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宋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歌颂的不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大英雄周瑜吗?如果按照该词的逻辑,周瑜以及三国其他杰出人物也是应该被历史的“浪花淘尽”“转头空”,灰飞烟灭而应该被后人彻底遗忘吗?而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苏轼写这首词,恰恰就是怀念周瑜这些人的英雄业绩,表达自身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同时周瑜等三国中的群体英雄人物不仅通过民间多种方式流传到几百年后的明代,且被罗贯中整理和再创造,写出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甚至一直延续到已经进入21世纪的社会主义时代。不仅三国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凡是在中国历史思想、政治、文化、科学各个方面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留下了实实在在的极其深刻的历史烙印,都是为后人所敬仰的伟大英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尤其是在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帝国主义入侵、推翻三座大山、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历史阶段作出杰出贡献的各种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永远铭刻在今天每一个人的心目中,他们没有被历史的“浪花淘尽”,而是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当今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的大大小小的英雄纪念碑就是对“浪花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最有力的批判。如果把他们当作“转头空”,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资料,就是忘记和否定他们,忘记和否定历史。如列宁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时应该永远以他们为榜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积极投身到今天的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正确识别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是非、美丑、善恶的对立,去同各种腐败、倒退、反动的社会势力和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今天正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人、普通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大有作为的“六亿神州尽舜尧”、天下英雄我辈出的时势造英雄的时代。

杨慎之所以做出这种内容的词来,可能与他的经历有直接关系。他年少有为,诗赋过人,23岁时曾殿试第一。同时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36岁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作此词时已72岁,人至七十古来稀,年纪大了,难免会感慨自己一生事业未成、功名未就、碌碌无为,想象中,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不觉悲从中来。但转念一想,即使那些已经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成功了又如何?到头来也会同自己一样,变老和死去,也都是空空如也。既然如此,自己何必为之而自寻烦恼、自我悲伤呢?为什么就不能从人生的是非成败中超脱出来,自寻乐趣,自我享受呢?于是就有了“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词句。显然包含着对成功者,对英雄人物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包含着看破红尘的消极心理,也还包含着鲁迅所描写的那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我精神胜利法的心理。为了掩盖自己人生的失意或无所作为,于是就一勺烩,把古今所有有所作为和有较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及思想、事迹全面否定、抹杀掉。这不典型地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吗?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那个具体时代、条件下的是非、美丑、善恶观念和行为的对立。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真善美不断战胜假恶丑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具体观念一定不会逃脱那个时代的是非、美丑、善恶观念行为的对立,其所作所为或是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或是自觉不自觉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即使有所成就,也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其作用大小也不同。当一个人有较大成就、较大作为,且获得各种社会报酬和许多荣誉时,为此而骄傲、自豪,这完全是人的正常心理和情感,但绝不能轻视那些普通人物。但当一个人成就较小,且几乎无所作为时,是否就应该自我轻视、自暴自弃、甚至悲观厌世呢?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其实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但这种社会作用再小,只要没有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情,就一定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和起到促进作用,哪怕这种贡献、作用极其微小,也应该值得自豪、骄傲。看待自己如此,看待他人也是如此,也要为他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而高兴。三国时的诸葛亮显然是个大英雄,但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生就是个农民。但在陆游看来,仍然是个英雄,“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陆游自己一生也坎坷不平,其最大的志愿就是希望收复中原,但也“壮志未酬”。但他并没有如杨慎那样,否定是非成败,仍然通过其大量诗词歌颂古今英雄,歌颂平民百姓,鞭笞朝廷的腐败无能。他虽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仍然要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按照杨慎的人生态度,既然知道自己早晚也是死,也是空,何必“但悲不见九州同”呢?何必“家祭无忘告乃翁”呢?如此尖锐对立的人生态度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大家都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名言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毛泽东也说过,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每一个人也应该有新的目标,永远崇拜英雄,永远学习英雄,为理想、事业奋斗终身,其乐无穷。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么一种人,经常感慨、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坎坷不平、碌碌无为,于是就模仿杨慎的人生态度,抹杀现实社会中的是非成败功绩,逃避现实中的社会矛盾,瞧不起一切人,单纯自我追求和陶醉于个人或家庭的安乐生活。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但不是积极的态度,而是消极的态度。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有害的态度。

正因为自己对该词有了新的认识,突发奇想,何不反其意而改之,阐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呢?于是稍做改动,有了以下《临江仙·浪花造就英雄》的新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造就英雄。是非成败烙心中。青山依旧在,人世换新容。

今日渔樵心有力,置身秋月春风。衣宽憔悴喜相逢。古今多伟业,谈笑创峥嵘。

新词一是强调整个世界包括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二是强调社会历史始终存在是非、美丑、善恶的对立斗争,其对立斗争推动历史发展前进。三是时势造英雄,这种对立斗争的具体的实践中一定会不断涌现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新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永远埋没不了,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中。四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当代人民群众真正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并投身到现实的斗争实践中。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享受其成功的快乐、幸福。五是人民群众要认真学习、总结、汲取古今中外一切英雄人物伟业、思想、经验及教训,最大程度地创造新的更伟大的事业,推动历史新的发展。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是错误的。士兵的价值不是追逐权力,而是能否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敢于冲锋陷阵。这句话应该改为:不想当英雄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今国际国内仍处于两个阶级、两种势力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激烈大搏斗中,时势造英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需要和涌现一大批诸如革命战争年代刘胡兰、董存瑞、江姐、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勇敢战斗在反复辟斗争捍卫社会主义江山第一线。但愿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都能够成为这样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人物越多,越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观人生观三国演义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