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气”

2015-10-26 21:34朱国良
浙江经济 2015年23期
关键词:气度所求文人

朱国良

说“气”

朱国良

人颠发颠发地活在世上,仅一口气维系,没有这丁点儿游丝出出进进,便不会有喉长气短的事了。“人争一口气”,铁定了是活人们的事。

人要不要气?废话。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还得有广博的、精义的气,诸如浩然正气、淳朴之气、勃勃生气、慈仁和气。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氧气,缺不得的,不然就会发慌发闷,甚至变成混帐人儿一个了。对此,读书人该与社会生活中的大众同呼吸。不然,被人送上一句“读书读到哪儿去了”,这大约比骂一声“他妈的”都还厉害呢!除了具备这些“精”气,面对隅角墙边的市侩之气、市井浊气、乌烟瘴气,有识之人还当视为二氧化碳,驱之为好。

说起来,作为人好书读多了,明理就应该明在这种地方。至于高看自己、自以为是,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架式,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骨气,间或生出些狂气,冒出点傲气,我看倒是好的,至少做到了洁身自好。尽管是书生意气,但不去弄松人,面对社会世俗,“白眼看鸡虫”,也不见得妨碍了别人,道不同不与相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就是了!

对于追求高有理想的人来说,现今要求也不妨严一点。如果是做学问之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乞愿明月照书窗,又是“只要今生认定了她”的,那就是甘于落寞。当然,有点钱最好,买书也不必缩手缩脚;也不必如贾平凹所说的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好读书就别当官、好读书就得受穷那样。我辈读书人只是感到读书好读书乐,可添人之气质,可拓人之气度,使人有气概、有气宇。

有人说,人生已渐趋物化,生活也干燥粗鄙了。这使我想起袁中郎那句“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的话来。这位自潮“做令备极丑态”的文人,一身虽尝尽人间恶趣,“然尚有酒可醉,茶可饮,太湖一勺水可游,洞庭一块石可登”,便觉“不太落寞”,写出了一篇篇清丽的小品文来。先生所“寄”者,书也!是的,如今看书写点文章,不说旁人,连文人同行也会自己作践自己,以为是“脑膜炎”后遗症:还乐七乐八,傻头傻脑弄这劳什。在这躁气蒸腾下,写点东西也似乎去干一件不光彩的事。

诚然,文人不要把读书写文章看得天高地厚,海阔洋洋。但这总比挖空心思搞歪门邪道好百倍吧,多多少少也是在宣传精神文明呀!再说这是乐趣,作为爱好,视若追求,对那种絮絮叨叨的说法,完全可当秋虫叫唤。在有些地方,有种环境,清醒的“阿Q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境界,它可以让人平衡、使人平静。如果按别人的说法甚至眼色行事,气短心躁,则会一事无成,即使写点文章,也会霸气十足、火气蛮旺,不是“雨细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人们才不爱看呢!

如果说,躁气当扫,那么沾染在有的人身上的痞气就更应驱除了。看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知道了这位作家将做人分为三个境界。其一凡气,人是凡人,讲求实在。天上的云雀,不如手中的麻雀,抓住眼前最好。二是圣气,人又不甘平凡,总想超凡入圣。三为痞气,这类人善装假正经,看似直爽实是手法,见利乌珠突出,青皮样摆出,痞子气十足。本来,钱谁都喜欢,要赚,就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去赚去,却学得虫行鼠窃之道,效得鸡鸣狗盗之法,还说是读生活之书,打掉酸气和迂气呢!

打躁气,扫痞气,说来说去恐怕也迂了。想来人生不是梦么!认得人生如幻,故无所求,但无所求不是无为。人生固然不过一梦,大气叹出即牺牲,但一生只有一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西汉刘安说过:“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此论是很精妙。今日处世,如何在五光十色中做到不忧、不惧、不惑;无论治世乱世都做到人格之健全,性情之达观,使之从从容容,平平淡淡,闲适、淡雅、旷达、本真。我看还得走进书的熔炉治炼,因为读书的解惑和启智,使人变得聪明和高尚,具备正气和勇气,增添气质,拓展气度,使之精神上气概非凡,气宇轩昂,这才是人类真善美的浩然之气!

猜你喜欢
气度所求文人
无所求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气度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气度影响你的高度
推敲文本,把握有“度”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