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在古运河畔演绎

2015-11-11 13:48时刚时春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学生

时刚+时春丽

大凡成功者,皆在修身、铸业、益世中,完成人生的价值追求。

——采访手记

引子

始凿于春秋时期,1,794公里,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溯源而行,我驻足其北端——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

漕运古镇,已伴随着岁月沧桑,告别了千帆竞泊、桅樯林立的盛景,取而代之的是楼厦争空、车水马龙的繁华。

千年古镇,远去了桨声渔火、笙歌曼舞,迎纳着河清海宴、万紫千红。

抚今追昔,怎能不怅然若失、扼腕而叹?又怎能不为日月轮回、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击节而歌?

历史总是有所摒弃有所生成,留下无尽的缺憾,也延伸着无限的荣光。

是的,厚重、璀璨而多元的运河文化,即是勤劳、智慧的运河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创造并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无与伦比,千古不泯。

毋庸置疑,优秀的运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明的一簇奇葩。

乙未仲夏,在古运河畔的张家湾中学,我欣喜地看到,运河文化在这里的濡染与滋养,在这里的承传与光大,因为,它已与“厚德、勤勉、求是、执著”的张中精神相融相系,共生共荣。

“在东方古老的运河旁/有一座圣殿般的学堂/九月/我快乐地走进这里/就像鱼儿游进海洋/老师用知识的甘泉/将我的心灵洗亮/在你的目光里我刻苦钻研/今天和昨天不一样。在京东广袤的大地上/有一座花园式的学堂/清晨/我微笑着走进这里/就像花儿沐浴阳光/老师用不倦的教诲/使我的生命绽放/在你的期待中我茁壮成长/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啊/立志成才/是我们不变的梦想/啊/报效祖国/是我们永恒的志向。”

聆听,令人遐思;吟哦,令人亢奋。圣殿一样的楼宇、花园一般的校园里,我触摸、徜徉、吮吸,深深陶醉了!

上篇

志宏致远,懿德生辉。教师,学校生命的支撑。“373”课堂教学模式匠心独运。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谁说一腔爱,未润百花开?

2010年5月3日,临危受命的高原是迈着并非轻松的脚步走进张家湾中学的。因为,作为新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他要带领一班人,重肃校风、重整教风、重树学风,让这所已拥有半个多世纪校龄的乡村完全中学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人们记得:5月8日,在学校报告厅里,面对全校近200名教职工,高原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没有官场的客套,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自恃与傲慢,有的只是那源自心底的承诺:

“张家湾中学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要改变学校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力争在二、三年内使我校进入通州农村中学的先进行列。如果我做不到,我会自动辞职。”

为了这份庄严的承诺,高原付出了许多许多,也收获了预想的硕果。在2012年的中、高考中,张家湾中学的中考以其显著的成绩,跨入通州区农村中学的先进行列;高考成绩则为多年来最佳,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北京市百所德育优秀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先进单位”、“通州区文明标兵行业优秀校”、“通州区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亦为张家湾中学所获得。

一时间,张家湾中学声名鹊起,掌声和鲜花一齐拥来。

然而,高原并未陶醉,他很清醒,张家湾中学只是在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眼前的山峰仍须勇敢而执着地攀登。

是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经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高原,焉能不知?

于是,人们得知,校领导班子会议上,高原提出了张家湾中学新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所谓凝心聚力,就是干部、教师这两支队伍同心同德,形成合力,攻坚克难,超越自我;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则是张家湾中学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办成让学生、教师、社会满意的学校。

于是,人们得知,校领导班子会议上,高原提出的“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向科学化管理要效益、向常态化管理要素质”的“三要”、“从严治校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严肃纪律和耐心教导相结合、严整校风和自我规范相结合”的“三结合”、“领导干部不准以权谋私、不准懒政怠政、不准揽功推过”的“三不准”和“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的“九思”之治校方略与行为准则得到一致通过并付诸实施。

于是,人们得知,校领导班子会议上,高原明确提出: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思想理念,胜任本职工作,情系师生,竭诚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干部队伍。与此同时,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大胆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并委以重任,使学校各职能部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于是,人们看到:从我做起的校领导,成为干部队伍中的表率,展示其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

校长高原,以校为家。他住在学校,吃饭没规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休一次周末,对他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高原说,一天不在学校,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至于暑假,自2010年调至张家湾中学后,他都是在学校度过。因为学校只有利用暑假期间搞基本建设,平时会影响学生上课。同事放假了,他不能走。为抢工期、保质量,高原不能不亲自督战;为防止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纰漏,他不能不身临其境,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度的劳累、长期无规律的生活,使他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那是2014年11月学校教职工统一体检时才发现。此前,身体不适,时常眩晕,但他从未对同事说起,也从未去过医院,只是偷偷服用止痛、安眠之类的药,他舍不得时间去看病啊!办公室放着的一台血压表,测量着高原的血压,也测量了他对事业的忠诚与坚守。

副校长徐有田,分管学校德育工作,早晨6点多钟到校,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副校长,他当了20年,总是独当一面。他善创意,重有形,把全校德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他的人生格言是“马的美在奔跑中,人的美在工作中。我愿勤奋工作,体现人生之美。”他做到了,年近六旬,依然用婴儿般的眼睛看世界。可以说,如何做人与做事,在他的身上近乎完美地体现。因而,全校师生“注重修身养德、塑造心灵之美”得以生动展示。

副校长孙翠松,分管学校教学工作,199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她从一线教师做起,历任教务处副主任、主任,直至2008年担任副校长一职。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使孙翠松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不凡的领导艺术。她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每学期百余节)、研讨、示范,指导老师进行教书育人,勇于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径。她善于保护和发挥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注重新教师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骨干教师她扬其所长,鼓励他们不断创新与超越;对默默无闻的教师,则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质,引导他们勇于进取,渐入佳境。从而,使全校178名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圆满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孙翠松是独生女,上有年逾古稀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儿子,丈夫的工作又忙,但她从未因此而影响工作,相反,20年了,风里来雨里去,孙翠松不知有多少个周末是在学校度过的,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赶赴外地学习进修的旅途中,亦不知有多少个午夜是在台灯下秉笔疾书……

副校长李丽,分管学校党务、人事、工会工作,林林总总又纤毫毕见的工作,总是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直面教职工、离退休教师的合法权益、切身利益的工作,总是被她处理得入情入理。2014年暑假期间,家在黑龙江安达市的李丽,突然接到学校的通知,让她返校提交一份学校所需的材料。李丽什么也没说,即刻起程,从千里之外赶回学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的爱人此时正患病住院。情与理,她摆正位置;私与公,她选择了后者,也践行着她“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

副校长王瑞晶,分管学校总务工作。他任副校长已10年,十年磨一剑,展现着他的成熟与老练。为使近几年学校的甬路翻新、食堂和宿舍的管道维修、供暖设施更换等得以完成,他努力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精打细算控制支出,从而为学校节省大笔资金。对本职工作,王瑞晶尽心尽力,可谓无愧;对亲情,他却有内疚之感。那是2012年暑假,本应放松一下的王瑞晶,却因父亲病重而在医院守护。作为独生子,理应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可他因心里放不下学校的工程,还是紧张地往返于学校与医院之间。斯年8月1日父亲与世长辞,王瑞晶跪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

高原欣慰,这是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领导集体,这是一个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团队,谁说这不是张家湾中学实现飞跃的根本保证呢?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倾情倾力,打造一支思想先进、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教师队伍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张家湾中学现有教职工186名,其中教师178名,32个教学班(初中18个、高中14个),学生1,000多名。“教师,一校之本;教师,学校的生命所在。没有众多优秀教师,学校什么事也做不好,也做不成。”通晓教育之道、深谙教师之重的高原如是说,可谓言简意赅。“没有教师教学质量、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的举足轻重,由此可见一斑。让我们通过几项举措窥见张家湾中学如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吧。

举措之一:职业培训,提高素质。新教师进校,接受为期两周的师资培训,由校领导和老教师传授教学之经、育人之方,使其轻松、自信上岗,有责、有爱执教。同时,与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学促教。

举措之二:骨干示范、教师竞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定期举办校级、各年级、各学科示范课活动。初中部、高中部每学期分别举办一次校级公开课,由骨干教师主讲,而后集体研讨,互鉴互学,扩大战果。而每三年一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申报评选活动,则使教师人人争先、各个竞优,推动教改持续、有序进行。

举措之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价值追求,化为自觉行为。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为期3天的师德师风教育;每两周用两节课时间对班主任进行师德师风训诲;每学期进行两次师德师风专项检查与总结,旨在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生而为师的荣誉感、为国家培育有用之才的使命感和“学子前程系吾身”的责任感,使其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以满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高度负责、对后辈甘为人梯的精神,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与此同时,争做学生心中学习的楷模,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努力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园圃的耕耘者和道德的引导者、精神的塑造者。而通过检查与总结,学校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敦品力学的先进典型予以宣传表彰,对表现一般的予以帮助,促使其自省自重,迎头赶上。从而,营造崇尚师德、敬慕师表的良好氛围,确保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

举措之四: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教有目标,学有依循。走出去,即校领导带领教师分期分批到联谊学校运河中学、通州三中学习交流,到房山二中、北京16中、北京154中、河北省威县赵庄人才学校等校学习取经,以采百家之蕊,酿自家之蜜;请进来,即邀请中国教育协会会长于新北教授、北京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万福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辅导。同时,邀请北京一些区县的优秀教师、知名教研员来校评课、指导,以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举措之五:评优选秀。秉持“榜样引领,群星竞辉”的理念,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连年开展教师节评优活动、班主任评优活动、学科带头人选拔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弘扬先进,凝聚正气,并在校报《扬帆》开辟“烛光闪耀”专栏,宣传教师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对本校教师在市、区级参赛胜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推动教师群体沿着奋发有为的轨道行进。而“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则从另一个侧面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助燃他们不甘平庸、有所作为的进取心。

举措之六:重视教科研工作。为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亦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淀、凝结的教研成果得以充分展示与交流,学校一方面在校刊《求知》(双月刊)“教学教研”栏目专门刊发教师们的教学论文,一方面将优秀论文汇编成书,以利传扬与互鉴。2014年1月,张家湾中学系列教学论文集《撷华》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本即将付梓。与此同时,李晓彤、马洪志、李建新、宋瑞玲等一线教师的数十篇教研论文在国家、市、区级学刊上相继发表,其中多篇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而近几年张家湾中学承担的多项市、区级教科研重点课题已通过验收并推广,其中《农村高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获第三届通州区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载入《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优秀成果集》。同时,在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推广活动中,张家湾中学做了题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大会发言,发挥了优秀教育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源于生活,思于实践、书于教改的一篇篇教研论文,使张家湾中学的教育教学向科学化、专业化、精品化纵深发展,亦使教师的教研理论迈向中高端水平。

举措之七: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水平决定层次,人才决定未来。为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也使师资水平大幅度提升,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学校对在职进修的教师给予充裕时间、营造宽松环境,使其潜心深造,学有所成。与此同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激励与促进他们在积极进取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举措之八:注重家长反馈,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征求、认真倾听家长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这些源自学生之口而传递过来的声音,成了考核、督查教师的重要依凭。同时,定期邀请家长来校听课,定期邀请社会各阶层代表来校座谈,以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教学,共促教学相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9月,旨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帮助教师的教与学,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和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的张家湾中学“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以17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数名校级优秀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践行着“强师兴校”的战略构想,体现着名师价值,发挥着名师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头雁领飞,群雁竞翔”平台的创建,将使张家湾中学的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抵达一个新的高度,将使教师队伍优质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亘古未变的金科玉律。教师,顾名思义,教者为师。无论是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抑或仁爱为教,都离不开一个“教”字。对此,无可非议。但如何“教”、怎样“学”,却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话题,亦为国人聚焦的热点。显而易见,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为时代所不容,必须更改了。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中国教学方式的革故鼎新还在艰难地探索中,中国的教育改革还在大浪淘沙中游走。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谁也未能毕其功于一役,谁也未能一剑封喉,一统天下。不过,有一点可为共识,那就是努力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新路,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的人才。

张家湾中学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373”课堂教学模式,既应运而生,又匠心独运;既博采众长,又独领风骚。

那是2012年10月的一天深夜,孙翠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浮现的尽是新学期开学后师生中呈现的种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她忧心忡忡,怎能入睡呢?

谁也不能否认,2012年张家湾中学的中、高考成绩令人欣悦,是学校自1996年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其中中考成绩尤佳,被通州区教委评为“中考优秀校”,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赞许。学生呢?自然深受鼓舞,信心倍增。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成绩的取得是时间加汗水换来的,即老师为使学生取得好成绩,满堂讲、满堂灌,还增加课时,多留作业,教得很累;学生使劲儿听,被动地学,课后还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学得挺苦。因而,厌学、厌教情绪滋生、蔓延,有的班级甚至出现学生逃课现象。这种疲劳战术,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背离了教学初衷。如果持续下去,学校已有成绩也是昙花一现,学校也会让家长失望、社会指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口号听了多年,也喊了多年,却未真正落实,浅尝辄止之后,依然墨守成规,这不是老师的过错,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领导者的失职啊!想到这里,孙翠松猛地起身,披上衣服,拧亮台灯,书写着《关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构想》。

校领导班子会议上,孙翠松直言不讳,和盘托出,得到班子成员的一致认同,高原校长则当即拍板: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力求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并再次重申张家湾中学“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原则。他激动地说:“学校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把教学工作搞好,那就要误人子弟,那不是分管领导的责任,那是我这个当校长的罪过啊!”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改革自此拉开了帷幕。

从初中班开始,再在高中班尝试;从相对容易把握的学科开始,再在难度较大的学科探索。实践出真知,模式渐生成,一个名为“373”课堂教学模式在张家湾中学叫开了,成为师生中的流行语。

一个学期过去了,师生们高兴地看到:“373”有效课堂教学已形成规模;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指导精讲的“373”课堂教学模式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所赞同。

“373”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摆正、转换师生位置、角色为前提,以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为载体,凸显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互助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接纳、消化新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对“373”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我翻阅了一本家长座谈会的会议记录,从中摘录如下:

初一(4)班学生陈玉的家长王旭红说:“现在孩子放学后,不用催促,主动学习了。同时,感觉孩子轻松多了,也有了笑模样,不像以前那样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写就是小半夜。”

初一(3)班学生邓笠筠的家长邓心说:“‘373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孩子按老师发给的‘导学案预习可认真了,也很有兴趣,有时还给我们家长讲呢!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来了,也比以前懂事了。”

高二(2)班学生王洁的家长周丽萍的发言似乎多些理性,她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掌握知识本身还重要。因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373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这一趋势,是深化教改的必然,也必将在不断改进与创新中展现其不竭的生命力。”

“373”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是课前三步曲:教师个人备课、准备学案→学科组集体再备、形成学案→教师个人复备;课上七乐章: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助→提问展示→精讲点评→巩固训练→总结评价;课后三步曲:学生整理学案→小组互助理清问题、完成作业→教师检查作业并反思教学。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张家湾中学的“373”课堂教学模式,可是对这一结论的阐述与论证?

还是通过两个导学案(教案)加以展示与诠释吧。

案例之一:初三语文教师段立娟《学写一段感谢的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情境作文。

2、按照情境要求,能够条理清楚并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

【重难点】

按照情境要求,能够条理清楚并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情境作文?

2、写一段感谢的话一般都包括哪些内容?

(二)明确目标

1、了解什么是情境作文。

2、按照情境要求,能够条理清楚并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

(三)预热衔接

1、写一段感谢的话一般都包括哪些内容?(ppt出示一段感谢的话)

2、归纳:称谓、感谢的原因、表达感激之情、落款。

3、学生活动:各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找一个小组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纠错或补充,并整理、书写在学案(学生版)上。

(四)问题引领

思考:按同学们预习的方法,我们能否按照情境要求,条理清楚并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呢?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

(五)自主学习

出示情境:李蕊自幼和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经济一直拮据。2013年8月,她接到对外经贸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却没有能力为她凑齐学费。昌盛公司经理王永利知道了这件事,主动承担起李蕊上大学的全部费用。请你以李蕊的名义,给王永利写一段感谢的话。(要写明感谢的内容,表达感谢的心意,语言准确得体,不超过200字)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审清题目要求,在学案上完成小作文。(学生初次实践,有的会提出写文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六)交流互助 学生展示

1、巡视学生写作情况,重点指导多位组长写作,纠正他们文章中明显的错误,接下来他们要履行学师的职责,指导学友的写作。

2、请两组师友进行作文展示,把小作文抄在黑板上。(学生问题预设:学生可能称谓不得体、感谢的原因叙述不清或根本不写、没有写落款或格式不对、表达感谢的话不通顺等)

学生活动:完成写作任务后,学友(同桌两生,一为学友,一为学师)展示,学师主要从称谓是否得体、感谢的内容是否完整、落款的格式和语言是否正确、通顺角度做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用彩粉笔在黑板上做出修改,然后请其他组长点评,提出别组的修改意见,集思广益,帮学友修改作文。

(七)质疑探究

通过这次实践,大家又遇到了什么问题?交流一下。(学生问题预设: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写作字数上犯难;写够200字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意思重复的话;少数学生表达感激之情的思路比较狭窄、语言单调)

学生活动:各小组长征询组员意见,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问。

(八)范文引路 精讲点评

尊敬的王叔叔:

您好!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欣喜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伤心甚至绝望,因为高额的大学学费使我原本贫困的家庭不堪重负。您慷慨地帮我支付了上大学的全部费用,真是雪中送炭!是您帮我渡过了难关,是您让我又点燃了希望之火,是您圆了我的大学梦。您的鼓励与支持给我勇气,给我力量,催我前行。您放心,我一定会珍惜您给予我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立志成才,以此回报您的善举。再次感谢您!祝您身体健康!

李蕊

2013年9月1日

1、分析范文内容,给范文分层。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总结归纳“问题引领”中的问题,细化每个环节的具体写法,重点学习范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表达谢意的方法。(归纳:写感谢的原因部分时要求写清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对方为我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表达感激之情时可以使用排比句,从对方的帮助解决了我哪些难题,避免了哪些后果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添加“传承美德”、“美好祝愿”等内容,来丰富文章内容,解决字数不够和语句重复的难题)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九)学生展示

1、挑选三个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作文抄在黑板上。

2、首先由本组学师或组长来点评,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到黑板上修改作文,再请其他组的同学来点评,可以纠错,也可以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

【当堂训练】(检测)

1、出示情境:

张志斌先生来京看病,不慎将装有钱款、证件的提包丢失。光明中学的学生李莉拾到后,几经周折,将提包及包内钱物完好无损地交到了张志斌手中。请你以张志斌的名义给李莉写一封感谢信。(要写明感谢的内容,表达感谢的心意,语言准确得体,不超过200字)

2、完成作文,首先组内初评、修改,然后每组推荐好的展示,最后评选出前三名加分。

【课堂总结】

组织同学发言。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的?有什么切实体会?

2、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或同学)是?我要向他们学习什么?

【布置作业】

1、修正、完善自己的学案。

2、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如与同学、老师、亲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写一、两段感谢的话。

【板书设计】

学写一段感谢的话

称谓——须得体

感谢的内容——要全面

表达谢意——要真诚,可排比

落款——名字在上,时间在下

课后反思

1、《学写一段感谢的话》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内容,属情境作文范畴(分值10分)。具体要求是,写明感谢的内容,表达感谢的心意,语言准确得体,不超过200字。以前中学阶段没有这个知识点,因而考前的讲授与辅导尤显迫切和重要了。集体备课时,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马洪志给予悉心指导,指出:“预热衔接部分中什么是情境作文放在预习部分即可,集中精力解决好本节课的难点。”其他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我对导学案做了修改和调整。整节课下来,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再次验证了学案导学,足可为一部交响乐成功演奏的序曲。

2、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师帮助下修改不足,学友在不断完善答案中进步。虽然这节课是一节写作课,很多学生都不太擅长,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整节课因设计合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师在教师的点拨下首先在较容易的教学点上过关,用于指导学友修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对一”的热情细致的辅导,再加上加分环节的激励,学友们怎能不努力修改以备展示,给小组加分呢?学生质疑的环节更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点一点的接近所达的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热情。整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对学、组学、群学环节的作用,通过不断地修改、补充与完善,最终达到理想的标准。

3、评价方式方面,首先我选择了安置性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后就尝试写一段感谢的话,用以确定教学前学生的水平;然后我使用了形成性评价,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领会写作要求,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我使用了诊断性评价,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困难,引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了当堂练习,相当于后测,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用于评价教学成果,从而,使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真切感受到明显的收获,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又增强了学习自信和行为自觉。

4、情境作文旨在考查、检验学生因具体事件而生发的情感与思想表达,是因触碰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而迸发的话语,这些都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体现与凝结,因而,平时的语言积累和掌握至关重要。从课后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的语言比较贫乏,所述内容表达得不充分、不生动。这就说明“多读、多记”依然是增强写作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阅读积累,储备语言尤为重要,这是今后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和强调的。

案例之二:高二物理教师李玉香《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导学案

一、课前自主学习 复习回顾

1、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的现象

2、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3、初中学过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闭合回路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陶昌宏先生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本节课,教师先用一个实物手摇发电机作为引入,同时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会亮?电是哪来的?有磁就一定有电吗?磁在什么情况下能生电呢?进而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根据学生展示课前复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加以点评,同时重现初中的实验:明确电流表的作用,产生电流回路的确定,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磁生电是不是只有切割磁感线这一种方式呢?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并画出关键词。

【学习目标】

1、通过思考和动手实验,我能够知道本探究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对实验电路和步骤进行设计;

2、通过对实验进行细致分析和比较,我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我能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来分析具体实例。

【学习重点】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老师指出:我们首先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同时设置问题台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实现磁生电,首先得有什么?我们如何知道是否产生了电?而后,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实现磁生电,并将想法付诸行动;记录实验结果,并猜想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器材的提供:

三、小组合作 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一:

方案设计:

实验情况: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表针是否摆动)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表针是否摆动)

插入磁铁 是 磁铁不动,线圈向下运动 是

拔出磁铁 是 磁铁不动,线圈向上运动 是

插入磁铁后静止 否 …… ……

猜想: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学生可能回答:磁铁与线圈发生相对运动

小组派代表展示,要求:边操作边说明。老师总结实验方法与结果,“同学们所说的原因对不对呢?”我们再用实验来检验一下:重新给定一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学生活动:首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画出电路设计图,然后派代表到侧黑板进行展示。

老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展示,点评总结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2、实验探究二

方案设计:

实验情况: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表针是否摆动)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表针是否摆动)

插入线圈A 是 移动滑动变阻器 是

拔出线圈A 是 开关断开(闭合)瞬间 是

线圈插入不动 否 闭合电路稳定后 否

学生代表展示,老师总结,问题引领: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更多的方式可以产生感应电流,我们初中所学的切割磁感线仅仅是产生感应电流的一种方式而已,那么这么多方式都能产生感应电流,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分析这些实验,分析共性,看看能不能找到它们隐含的共同的规律。

学生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学生展示;老师总结。

四、小组讨论

结合三个实验,寻找这些实验的共性,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闭合回路。

2、磁通量发生变化。

归纳生成: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五、课堂检测:做两个题目来检测一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师巡视,适时点评,问题突出的地方集中讲评)

1、如图所示,一个金属薄圆盘水平放置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下列做法中能使圆盘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BD)

A.圆盘绕过圆心的竖直轴匀速转动

B.圆盘以某一水平直径为轴匀速转动

C.圆盘在磁场中向右匀速平移

D.匀强磁场均匀增加

解析:A、C选项闭合回路的磁通量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没有感应电流产生;B选项通过转动线圈,改变线圈面积和磁感应强度的夹角,进而改变磁通量,故有感应电流产生;D选项,通过改变磁场改变磁通量,也有感应电流产生,故本题选BD。

2、如图所示,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与电源、滑动变阻器和电键组成闭合回路,在铁芯的右端套有一个表面绝缘的铜环A,下列各种情况中铜A中没有感应电流的是(A)

A.线圈中通以恒定的电流

B.通电时,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匀速移动

C.通电时,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加速移动

D.将电键突然断开的瞬间

解析:对比A、B、C、D,只有线圈中通恒定电流时,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才是稳定的,铜环A中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没有感应电流,故选A。

课堂小结:总结一下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总结并回答,学师学友互评。

结束语:

善于观察,对我们物理学科来说很重要,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观察到更多的实验现象?有的时候指针向左偏,有的时候指针向右偏,说明感应电流有方向;有的时候指针偏转的角度较大,有的时候指针偏转的角度较小,说明感应电流还有大小。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大小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课后体会与思考:

1、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因其呆板、僵滞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淘汰,“373”有效课堂教学恰如一股春风,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课前的导学案(学生版)自主学习(预习),思考问题,按照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制定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师友互助,尝试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说,学生由以往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课堂也由“现成”变“生成”、由“讲堂”变“学堂”,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在此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

例如,本节课我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在初中磁生电的基础上,给同学们提供新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实现磁生电。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用所给器材实现磁生电的方案。学生很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倍增。接着老师继续提高实验的难度,给了更加复杂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方案实现磁生电。结果是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画出了标准的电路设计图,这超出了我的预想。这节课,作为教师的我只是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着学生,偶尔点拨着学生,核心内容,包括重、难点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突破了。由此可见,“373”有效课堂教学着实行之有效。

2、精心备课,优化学案

“373”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老师备课,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把知识讲清楚,现在不光要考虑自己,更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课程的实施。(1)备学习目标:“373”有效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学习目标”,这让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重视这一环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所选择的途径;(2)备物理情景的创设: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情景能够大大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情景的成功创设往往能够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因此,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备课组在这方面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3)备“问题”:设置恰当的问题台阶,帮助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对于每一个目标的达成,教师都要精心分解知识点、斟酌每个问题的设置,以期为学生铺设适中的问题台阶;(4)备当堂练习:对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归纳的方法、总结的规律,以及形成的知识网络,要在练习中巩固提升,实现通过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而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有基础题,要有稍有难度的题目和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使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373”有效课堂教学的迅疾推行,使张家湾中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活泼、勤奋、求是、互助”的学风、“谦和、笃学、严谨、务实”的教风、“端正、文明、和谐、创新”的校风,使张家湾中学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跨入一个崭新的境域。

与此同时,张家湾中学开展美术特色教育,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几年的深入探索与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爱好美术的学生在学校聘请的优秀美术教师的讲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由美术理论的掌握到绘画技巧的运用,由单一景物的临摹到复杂人物肖像的勾描,最终完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美术特色课程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明显的进步和良好的成绩。近几年历届高三美术班的学生100%通过北京市统一艺术测试,从而使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顺利考入侧重于美术特长生录取的高等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而伴随着张家湾中学个性化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的形成,其美术特长生的升学率逐年递增,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实现了特色办学、多元发展的美好初衷。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继2012年张家湾中学中、高考榜上有名后,2013年、2014年的中、高考再创佳绩。2014年,张家湾中学被通州区教委评为中考优秀校、高考优秀校,成为通州区农村中学一所同时被评为中、高考优秀学校。

张家湾中学,可以这样雕琢!

下篇

德育,诸教之首。烈士墓前,誓言铿锵。爱即教育。校园文化润心扉。凝结深情的生日蛋糕。聆听花开的声音。谁说师者梦,未化满天星?

“德不孤,必有邻。”这是2500多年前孔子对“德”的热情推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释迦牟尼对人之品行的谆谆告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是老子对道德的深刻阐释。谁也不能否认,德乃心灵之光、立身之基、处世之本。纵观古今,哪一个朝代不是倡导以德兴国、善行天下?哪一个社会不是崇尚德行为贵、仁德为尊?谦谦君子,素为世人所钦佩;德才兼备者,总为社稷所倚重。而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则为恒久的至理名言。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圣地,肩负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使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之重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继承者和开拓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首先思考与着手的问题。从毛泽东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邓小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江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到胡锦涛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再到习近平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和国的历届最高决策层,都把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格教育,即德育置于诸教之首。2015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习近平说:“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是的,做人与做事,是生而为人穷其一生探寻与实践的,既分而为之,又高度统一。要想做事,必先做人,且在谋事中修身,在修身中成事。圣人凡人,概莫能外。

努力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是这个时代所奉行与恪守的教育方针。无论教育改革如何深入、社会怎样变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张家湾中学一向重视德育,将“明德做人、立德树人”奉为圭臬,把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引导与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教育的核心,且一以贯之。由此可见,张家湾中学既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又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无须诠释,那醒目的“勤思、博学、净心、养德”校训,已将其办学理念昭示无遗。

以高原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自2010年以来,进一步梳理、调整德育工作思路,修订、完善德育工作举措,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从而使张家湾中学的德育工作呈现崭新面貌。

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真实记录,来感受与领略该校的精心策划和有效实施。

片段之一: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学习雷锋精神,做一个有道德、有追求、有品位、有作为的人”,这是张家湾中学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宗旨。为使这一活动深入、持久、有效进行,消除“学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阵风弊端,学校特意在教学楼大厅里安放着一代楷模雷锋同志的塑像,以时时提醒广大师生雷锋就在身边。同时,采取设专栏、主题演讲、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扩大雷锋精神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学校定期举办“学雷锋,做好事”评选活动。活动中,通过层层推举、评选,从全校师生中遴选出“校园道德模范”、“品德之星”“守纪活雷锋”、“勤学活雷锋”、“礼仪活雷锋”、“环保活雷锋”、“感恩活雷锋”等,从而,激励教师尊德乐教,诲人不倦;引导学生助人为乐,净化自我。“德随量进,量由识长。”几年来,学校“学雷锋做好事”已蔚然成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学雷锋模范人物。仅2014年便评选出杜琳丹、史致峰等18名道德模范教师和王思佳、李子牧等24名道德模范学生,其中王思佳、马梦媛、汪雅雯、杨露、李子牧、张震6名同学,被通州区教委分别授予“孝心少年”、“爱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节约少年”称号。因“孝心少年”王思佳事迹突出,以其为原型的话剧《逆境中的微笑》在颁奖仪式上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片段之二:天安门前看升旗。2015年4月17日,学校组织刚入学的初一学生300余人去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即日凌晨2时许,家离学校或近或远的学生,便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学校,继而分乘6辆大巴车,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赶赴天安门广场,列队守候。同学们的心情由喜悦到急切,期待那一刻的激动与震撼。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迎着东方的朝阳徐徐升起时,同学们神情凝重,庄严敬礼。此刻,他们的脑海里掠过一个又一个英勇无畏、慷慨悲壮的画面,耳畔回荡着一曲又一曲血洒疆场、气吞山河的壮歌。“岁月的风云带走了你的消息/我在五星红旗上捕捉你的笑意/这样的颜色/映衬太阳的美丽/这样的美丽/挟裹多少枪林弹雨……”同学们落泪了,高举的右手落下来,又握成拳头举起:“先烈们,请放心,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万里江山我们会浓墨重彩,你们用信仰与忠诚铸就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会代代相传!”同学们在默诵在发誓。而归来后的一篇篇《升旗观后感》,则洗亮他们的心灵,彰显他们远大的抱负,抒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片段之三:烈士陵园慰忠魂。2013年4月12日,张家湾中学1000多名初、高中学生去平西抗日烈士陵园,进行一年一度的祭扫烈士墓活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位于北京房山区十渡镇十渡村,距离张家湾中学约130公里。20多辆大巴车,满载着脸上虽稚气未脱,内心却涌动着对革命先辈无限崇敬与缅怀之情的青少年疾速行驶。3个多小时后,他们肃立烈士墓前,用洁净的手帕轻轻地擦拭墓碑上的浮尘,弯腰捡起墓旁飘落的树叶,献上花圈和花束,也安放着自己那份沉甸甸的情愫。而后,师生们默哀,鞠躬,集体宣誓。那源自心灵深处的话语,在热血中奔涌,在春风中流荡,在天地间回旋:“清明,我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为了祖国和人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今天的我们,继承遗志;今天的我们,发奋读书;今天的我们,立志成才。用高尚的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优异的成绩,告慰英魂。先烈们,安息吧!”

这是心灵的洗礼,这是情感的迸发,这是思想的升华,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最好的课堂。这一课,老师没有留作业,然而,同学们似乎一致解答了对于别样生命的叩问和感恩的命题:“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你的足迹/我在华夏丰碑前追溯你的传奇/这样的故事/熔铸钢铁的坚毅/这样的坚毅/书写多少丰功伟绩/啊/英雄/英雄/仰望你/我的力量就会积聚/啊/英雄/英雄/仰望你/我就感念幸福来之不易。”

片段之四:参观中国航空博物馆。2013年5月25日,学校组织初、高中835名学生参观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

中国航空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昌平区小汤山脚下,是我国首座展示中国航空航天历史、科技、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以飞机文物为主体的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数的航空珍品荟萃地,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在“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中走廊”4个展区,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问询,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记笔记。在博物馆广场的“天魂”碑前,同学们默念着“纪念为中华民族航空航天事业献身的先人、同仁和朋友”的碑文,同时坠入深深的思考……在世界第一架飞机——莱特兄弟研制的“飞行者1号”的复制品旁,同学们思绪纷飞,仿佛看到了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在北卡罗莱纳州上空驾机飞翔的英姿。诚然,那是人类文明一次历史性飞腾。

眼界决定境界。中国航空博物馆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祖国航空航天史的天窗,也铺设着一条“志在蓝天”的天路。“点燃理想,志在兴国;坚定信念,复兴民族”,这是同学们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诚挚留言。

片段之五:走进运河瓷画艺术馆。2013年10月19日、20日、27日,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分时分批来到运河瓷画艺术馆,进行参观学习和瓷画制作,以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瓷画文化艺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运河瓷画艺术馆位于大运河森林公园附近,是目前北京瓷板画(即瓷画)艺术及陶瓷艺术制作、展示的最大场馆,是通州青少年瓷画艺术校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观运河瓷画艺术馆展厅品类繁多、流光溢彩的瓷画作品,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而惊叹,为瓷画繁复的工艺流程而感慨,亦为古老的瓷画艺术的传承而沉思……

在瓷画艺术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指导下,同学们拿起画笔在瓷盘上画出自己熟知与喜爱的图案,如山川草木、飞羽游鳞、花虫雨雪、日月星辰等,千姿百态,跃然盘上,而后亲手进行陶艺制作,创作属于自己的瓷画作品。几天后,经过烧制的瓷画艺术品回到同学们的手中,他们欣赏着,传阅着,谈论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从中体验了劳动的价值与创作的乐趣。高二(6)班梁蕊同学在她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置身运河瓷画艺术馆,感受艺术的魅力,领略文化的璀璨,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当我拿到自己亲手捏制、绘画的瓷画作品时,我激动的心简直要跳出来。啊,劳动真美,生活真好!”

片段之六:观览文物古迹。悠悠古镇,绵绵历史,张家湾留存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如何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探寻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感知家乡的美丽与荣光,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学校在开展“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三爱”活动中,连年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去接受历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励志读书。

在京杭大运河源头,五河(温榆河、通惠河、运潮减河、小中河、潮白河)交汇处古朴、典雅的七孔石拱桥上,同学们举目宽阔的河面、奔流的河水,几只水鸟掠过粼粼碧波,却不见当年船舶如织、帆起帆落的壮观景象,禁不住心生感叹。然而,细思量,又觉释然。数百年前,中国的南北运输,只有水运或车载马驮。而今,除航运外,还有更便捷的客运、货运、空运、铁路运输。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的运输功能自然减弱了。而彼消此长、新陈代谢,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抚今追昔,同学们赞叹先人的勤劳与智慧,更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萧太后河边,同学们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思接千载——辽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萧绰(即萧太后)临朝摄政期间,与北宋交战。为解决出征兵马的粮草问题,萧太后命人开凿了此河道(后人故称其为萧太后河),从而巩固了张家湾地区的战略地位,也促进了两岸农村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并奠定了张家湾大型码头形成的基础。同学们从中洞悉:中国北宋时期的南北抗衡,逐鹿中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社会文明。

在通运桥,同学们伫立在这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明神宗(朱翊钧)赐名,长43.5米、宽10米的造型精美的石桥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数百年前,漕运重镇张家湾作为京东水陆要塞,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封建王朝的更迭到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日寇的入侵到解放战争的炮火,这座大运河畔,与雄伟的古城墙紧邻的桥梁,不知走过多少征战的将士,不知踏过多少嘶鸣的战马,也不知留下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桥上两侧望柱头上雕刻的36尊神态各异的石狮可作证,桥下奔流不息的萧太后河水可作证: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历史总是垂青强者。风雨无惧的石桥,一头系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敕建通运桥碑记”、“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记”已不复存在,但明天的“通运桥碑文”自有后人续写。同学们纵步于桥,怀古惜今;抚栏眺望,豪情激荡。

在皇木厂,一株拥有600余年树龄,依然苍劲挺拔、生机勃勃的槐树傲立村中。同学们走近树旁,得见槐下立有“皇木厂古槐”石碑,碑文云:“这株古槐位于明代朝廷所设皇木厂的东南角外,胸径1.6米,铁干虬劲,童枝拂地,为特色景观。永乐四年(1406)至嘉靖七年(1528),北京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此存储,管理官吏在木厂周围植槐百余株,今仅余此株,是建设北京的历史见证。”藉此,同学们方知民间流传的“先有皇木厂,后有北京城”、“北京是漂来的城市”之说并非空穴来风,从而,不仅为历经沧桑的古槐顽强的生命力而称奇,且为家乡历史性的贡献而骄傲。“愿做一棵参天树,迎来祖国春意浓。”同学们在《我爱家乡》的作文里泼墨抒怀。

在清真寺,同学们浏览了这座既保留了伊斯兰的建筑特色,又具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寺院,从中感受建筑文化的宏博、精致与深奥,了解我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体悟民族团结、互鉴共兴的真谛。清真寺位于张家湾镇西街,始建于明代,主体建筑礼拜殿,勾连搭四卷,硬山简瓦。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沉穆古雅。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曾攻打通县(今通州),张家湾清真寺作为义和团的集合地,汇聚起回、汉、蒙等民族的民众英勇抵抗,血洒运河,书写了清真寺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阿迷乃”,同学们双手掬捧,举过头顶,虔诚礼拜,接受真主安拉所赐的慈悯。

在曹雪芹碑石(墓石)前,同学们先是沉默,继而沉思,清代伟大文学家留下了不朽之作,也留下了他“披阅十载,数易其稿”的认真、勤苦与严谨的创作精神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贵品格。尽管,中国红学界对1968年在张家湾镇张家湾村西曹家坟出土的刻有“曹公讳霑墓”(条石下角刻有“壬午”两字)的墓碑(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具没有棺椁的骸骨),即此处是否为曹雪芹之墓存有争议,但无可辩驳的是,曹雪芹着实随父母在张家湾居住过,且时间较长。从《红楼梦》里的一些情境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在张家湾生活的痕迹,由此推测《红楼梦》的部分内容即取材于张家湾,如“花枝巷”(张家湾南门内的第一条胡同)、林黛玉在张家湾码头“登舟回扬州”等。而“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洋墓观桥帆蔽水,曹宅去铺帔成流。”一诗中的“曹宅”即曹雪芹的故居。遗憾的是无论祖宅的四合院,还是曹雪芹穷困潦倒时栖身的三间老屋皆已荡然无存,只能在史书残缺的记载中捕捉与想象了。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世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吟诵曹雪芹的自题诗句,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寻访与追怀,增强不倦读书的决心;景仰与叹服,集聚奋发向上的力量。同学们顿悟:那迈向成才之路,需要的是信念与勤奋;那攀援成功之峰,需要的是才智与执着。

片段之七:新生军训。每年新生入学和新高一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军训,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砺坚韧不拔的意志、树立集体意识,同时,锻炼体魄、增强体质,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从北京驻军请来的教官,严格按照军营训练新兵的方式与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和考评。训练的科目有队列、军体拳等10余项。白天,烈日下,同学们摸爬滚打,汗流浃背,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晚上,灯光下,听报告,记笔记,写心得,却不知疲倦。“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学生自发的口号,也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他们做到了,皮肤晒黑了,胳膊磨破了,双脚起泡了,体重下降了。然而,苦中有乐,累中有笑,他们收获了。那一年一度出版的一本厚厚的《军训感言集》,便是同学们向学校也向自己递交的一份份满分答卷。

片段之八:举行成人仪式。每年6月,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高三学生成人仪式,使他们在步入十八岁时,既领略成为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与自豪,也感知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庄严的国旗、闪耀的国徽,他们郑重承诺;面对师长的祝福与冀望,他们抒发情怀,信心百倍;而回溯父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和期盼儿女成人成才的拳拳之心,他们满怀的是感恩和涌动的誓言。

片段之九:走进校史馆。2012年投建的张家湾中学校史馆,记载着张家湾中学五十六年(1956—2012)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伴随着共和国的教育进程所走过的漫长、曲折与崭新之路。

新生入学和建校纪念日,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了解母校由初建时的简朴、滞后到文革时的脱轨、荒芜,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振兴与创新的史实,以回首昨天、审视今天、瞻望明天。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照不泯的影像,折射事物的流变,给人以警醒以借鉴以启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学们在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前伫立、默诵、思索……

“我学故我新、我思故我在”,这是莘莘学子依循与固守的成长方式。“学”与“思”,如同凌空的双翼,让他们在自主、自信、自励、自强中飞向广阔的思想苍穹、无垠的知识世界;“实施特色教学,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张家湾中学近年来拓宽教学渠道,探索多元发展的结晶。个性成长,总体攀升,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与平台的同时,学校也在强壮自身、丰腴自我中跃上新峰;“今天我以张中为光荣、明天张中以我为骄傲”,则澎湃着同学们的心海,使之扬起时代的风帆,荡起智慧的双桨,沿着理想的航线,驶向成功的彼岸。

走出校史馆,同学们还沉浸在母校数十年的风雨与彩虹中,而高原校长那虽文字简短却寓意深刻的“校长寄语”,则令他们铭记于心,久久回味——

“五十六个春秋,风雨兼程;五十六载流年,桃李芳馨。追怀学堂初立,筚路蓝缕,秉烛于风。然师者苦耕,育才兴校,名播京东。几度沉浮,几多拼搏。欣逢改革,破浪疾行。举目望去,‘勤思、博学、净心、养德八字校训熠熠生辉;漫步校园,诵读之声、花开之音不绝于耳。来者,驻足流连。‘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是张家湾中学不变的办学方针;‘让学生学会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是张家湾中学不改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则是张家湾中学不渝的办学方向。因而,我们夙兴夜寐,精心治校;我们满怀挚爱,教书育人;我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走出通州,问鼎一流,乃张家湾中学几代人的梦想,亦是张家湾中学向时代的盟誓。我们没有理由迟疑,没有理由懈怠,也没有理由不为之追求与奉献。张家湾中学,必将托起明天崭新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这大气而深情的寄语说得好哇!它阐释了办学的初衷,表明了育人的决心,展示着“历尽天华成此锦”的美好愿望,因此,也让人们对这所学校充满期待与热望。

“言必信,行必果。”“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是高原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基石。几十年了,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风雨袭来;无论是手执教鞭,还是贵为一校之长,他始终坚持自我,信守不渝,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信赖。他,不会让那承诺褪色的。那么,实践中张家湾中学是如何朝着这一目标行进的呢?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来探寻与感知他们的作为吧。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语)对渴求知识,希冀成才的学子来说,师者,将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实为天职。然而,如何在传授中施爱、在施爱中传授,却是对师者“爱”的检测与衡量,尤其是对困难生和所谓“有问题”的学生。

沈卫东,初二(3)班学生,父母离异,双方均弃,无人照看,连吃住都成了问题。于是,他没有心情学习了,经常旷课,后来干脆不到校了,流入社会。沈卫东不上学了,班主任老师很着急,遂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学校,学校领导当即表示,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与沈卫东所在的张家湾镇里二泗村领导协商,村里解决其住宿问题,一日三餐则由学校免费提供,校服也由学校免费发给。在校领导的关怀和老师的劝导下,沈卫东重新回到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翻开散发着墨香的课本,摩挲着老师买来的作业本,沈卫东的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阳光。

王伟奇,初三(2)班学生,家境挺好,父母对他的期待值也挺高,但他性格内敛,不爱跟同学交流;学习上比较懒惰,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完不成。老师的批评和督促,他烦了,曾几次想弃学。2014年5月,临近中考了,王伟奇却不上学了,家长规劝无效,很焦急也很苦恼。学校得知后,政教处主任鲁刚、副主任赵曼江和班主任李建新老师一起去王伟奇家,这已是李建新老师第三次去他家家访了。他们苦口婆心地对王伟奇讲道理,设身处地地谈前途,旁征博引地论人生,说到动情处李老师将孩子搂在怀里,眼含热泪地说:“孩子,跟我们回去吧,老师都挺喜欢你的,同学也都在等着你呢!”王伟奇深受感动,无语凝噎。自此,他幡然醒悟,刻苦学习。2014年6月,王伟奇考入北京市应用技术学校。

苗人友,高二(6)班学生,学习成绩居中,但顽皮,不听话,多次触犯校规,虽接受批评教育,却边改边犯,让老师头疼不已。放弃,他也许会破罐破摔,走下坡路;说教,老师似乎失去了耐心,班主任周书究老师的心里很矛盾。下班了,他还坐在办公室里琢磨着,反复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蓦然,他的眼前一亮,一个“爱”字,点燃了他的思绪,使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爱学生,应胜过爱自己、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对苗人友,一味地批评教育,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动辄叫家长来,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结果弄巧成拙。而从情感入手,将使他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爱,体味着爱,进而在爱中成长成熟,在爱中成人成才。爱,是一把打开所谓“问题生”的金钥匙啊!那一天是周末,周老师在班级教室里与苗人友促膝谈心,谈了很多很多,末了,周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母亲多不容易呀,她种地供你念书,可你却屡犯错误,害得她一趟一趟往学校跑,来接受学校当面对她的责怪,她多么难为情啊!如果她来学校听到的是老师对你的表扬,你想想,她有多高兴呀,即使她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听说你很心疼你的母亲,那就遵守纪律,好好读书,别再让她为你操心了。”苗人友的头低下了,眼泪流出来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苗人友变了,变得守纪律,爱学习,班级活动也积极参加,还常起带头作用。周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为了培养和增强苗人友的自信心,发挥他的潜能,周老师在一次高二年级组织的演讲比赛前不仅鼓励苗人友报名参加,还帮他润色演讲稿。比赛结果,苗人友取得了好名次,捧回了他中学期间第一个奖状。不久,苗人友的母亲又来学校了,不过,这次她听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又犯错的消息,而是家长会上老师对苗人友的夸赞。她高兴了,激动了,她使劲儿地握着老师的手,连声说“谢谢”。2011年高考,苗人友以理想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电子职业学院。

辛久旭,高三(6)班学生,初中时因贪玩、散漫、不用心学习,成绩一般;进入高中后,依然放任自己,在宿舍想当老大,抽烟、喝酒;在班级,常与同学打架,且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屡次违反学校纪律,经多次批评教育,未见收敛,不思悔改。班主任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无奈之下,将其上报学校,建议开除。家长闻讯,找到校领导,央求高抬贵手,再给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别让他混迹社会,免得误入歧途。政教处认真分析了该生的现状,认为开除容易,但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如果从挽救的角度考虑,可以暂缓除名,留校察看。不过,需与家长签份类似保证书的协议,以共同努力,促其转变。家长千恩万谢,辛久旭也表示要痛改前非,好好读书。然而,对这样不良行为已成习惯的学生来说,不是签个协议、表个决心就可以一蹴而就了,非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于是,政教处副主任杨辛忠开始跟踪负责。他定期与班主任老师沟通该生学习、生活情况,商讨助其转化的方法。与此同时,杨辛忠副主任定期去辛久旭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变化,了解学生校外活动情况。除此之外,杨辛忠副主任还多次给家长写信,告知学生在学校的点滴进步与成长,让家长予以更多的鼓励与温暖。

春风化雨,催柳拂绿。高二时,辛久旭明显进步了,无论是学习还是遵守纪律,抑或和同学之间的团结。而老师和同学也惊喜地发现辛久旭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如走在校园的甬路上主动捡拾垃圾、协助班主任老师把教室卫生管得干干净净等。而抽烟、喝酒等坏毛病,则早已改掉了。高三时,辛久旭已是一名专心致志学习、经常做好事的优秀生了。2015年高考,又是杨辛忠副主任和老师为其把脉,参加了单考单招,结果,辛久旭以其良好的成绩为北京市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所录取,迎纳他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校园和宽广的成才之路。

离校那天,辛久旭在校门口徘徊良久,尽管他已与老师和同学说过告别话了,但他还是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他轻轻地抚摸着校门右侧镶嵌的“张家湾中学”校牌,心情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泪花在眼里涌起,他退后几步,面向亲爱的母校深深地鞠了一躬……

……

对学生,一掬爱心,倾注深情,对教职工呢?张家湾中学又是如何施爱,以致整座校园都弥漫着浓浓爱意呢?

镜头之一:2015年始,每位教职工的生日那天,都会收到学校的生日祝福——生日蛋糕。点上蜡烛,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顿时,欢快悦耳的旋律伴着蛋糕的浓香在老师的心中流淌……

镜头之二:每年教师节、元旦佳节,邀请离退休教师返校,送上祝愿与慰问。

镜头之三:高二生物教师任志强、杨应丽夫妇,育有一女任育之(2010年11月出生)。2013年秋,任育之突患重病,经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急性脊髓炎。尔后,转入北京博爱医院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面对巨额医疗费,任志强夫妇显得束手无措,陷入焦虑与悲叹之中。学校党总支在党员、干部、教师中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共捐款4万余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镜头之四:2014年11月21日,政教处副主任杨辛忠上班期间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潞河医院,当晚做心脏支架手术。高原等校领导前往医院探视,之后又到家中看望。

镜头之五:初中数学教师李春芳,2014年12月身患重病,在协和医院手术。副校长兼工会主席李丽、副校长孙翠松、教务处主任曹建明和办公室主任王卫强带着慰问品去家中看望。

镜头之六:高中语文教师张春江,2015年4月其父去世,副校长兼工会主席李丽和办公室主任王卫强赶去家里安慰,并送去500元抚慰金。

……

爱,是一个多么美好而纯洁的字眼儿!因为爱,人们萌生与交流着情感;因为爱,人间充满温暖与和谐;因为爱,人类社会才得以演进与延伸。在张家湾中学,我无时不被爱所感染,无处不被爱所裹挟。正是有了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同事之爱,张家湾中学才凝心聚力,兴校铸业,才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文至此,不能不将我的笔投向张家湾中学的校园文化,不仅因为这是此次采访中的耳闻目睹,是我按捺不住的兴奋点,也是该校奋发进取的重要标识。还因为,2015年4月,张家湾中学获得“北京市中学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殊荣。

未入校园,便已被学校西、北两面围墙镶嵌的162块规格较大、五光十色的展板所深深吸引。那一幅幅“漕运古镇张家湾”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熠熠生辉。运河上穿梭的船舶、通运桥头威凛的石狮、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驱辇巡游、曹雪芹的持卷漫步等,足以使师生们沿墙而行,仿佛穿越时空,与远古衔接,与先贤会晤,与良善相融;足以使路上行人,忍不住止步浏览,梦回千载;即便是匆匆过客,偶尔一瞥,也会凭直觉断言:此乃一座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书卷气浓厚的学堂。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傲然而立的学校标志性雕塑——希望之星。同时,也会瞥见那标准的旗台和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抬头仰视的是恢宏的教学楼赫悬的“勤思、博学、净心、养德”八字校训,显现着该校独具内涵的办学理念;环视围墙内里,则看到一幅幅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的喷绘彩画,其容载的内容丰赡、涵古纳今,如儒家文化的精髓忠孝、仁爱、礼义、智谋、诚信和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之思之,令人受益匪浅。

再往东看,综合楼上写有“脚踏实地、务本求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前者彰显张家湾中学应具有的踏实的工作态度与务实的工作作风,后者则展示一代伟人邓小平对中国教育的高瞻远瞩与宏伟构想。西侧体育馆上写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教学楼东门两侧分别书写着“为事业更加辉煌而努力工作”、“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表明教师、学生的奋斗目标与积极作为;教学楼南门上方书写着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昭示莘莘学子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而积累知识、掌握本领的坚定信念和远大志向。

行至教学楼北大厅,迎接你的是雷锋同志微笑的半身汉白玉塑像,底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1963年3月5日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确立与指明了国人尤其是时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新坐标。雷锋身后映衬的则是毛泽东的巨幅草书:“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毛泽东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讲的一段话,至今,仍激励与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负韶华,有所建树。

在教学楼南大厅,双手抚胸、蔼然而立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令人肃然起敬。儒学、佛学、道学,这三大文化体系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支撑与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绵延与拓展着古老的东方文明,而儒学居其首。孔子,当为中国教育界所崇敬所尊奉。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教学楼每层楼道,都是按教育主题和格局设计的。一层的主题是“做人”,二层是“做事”,三层是“立志”,四层是“成才”。数百块精致装潢的规格不一、着色不同,但排列有序,交相辉映的中外教育家的名言、古今名人警句、本校领导和教师的人生格言等悬挂在楼道两侧,将其化为知识的长廊、文化的海洋,洋洋大观,引人入胜。行走在这样一座宛若姹紫嫣红的花园,置身于这样一座书声琅琅的楼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师生自然会接受知识的熏陶和灵魂的洗礼,即便再浮躁的心也会沉静下来,滤思净意,回归自我。有谁不在一片澄碧、洁净的天地间下意识地抖落身上的浮尘呢?

采访中,我随手记下几段隽语箴言,不妨抄录于此,权作重温。

“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爱默生语);“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我们应以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去热爱这个事业。”(高原语);“生命不息,追寻不止。只要相信美好的风景总在前方,脚步就会充满力量。”(梁佳音语);“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辛勤学。”(刘春宇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用和蔼的态度温暖学生,春泥护花,教书育人。”(吴海波语);“我们不能左右风的方向,但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调整风帆。”(王岭语);“志趣,决定你的生活品位;作为,决定你的生命价值。”(杨新革语)。

读之,怎能不如饮醍醐、心明眼亮?怎能不含英咀华、坠入沉思?又怎能不启迪心智、催人奋进?

漫步校园,举目可见甬路两旁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造型迥然、规格有异的花坛,绽放着千娇百媚的花朵,彩蝶在花间起舞,鸟儿在树上啁啾,好一个雅丽溢香之地!体育场南侧,荷花池的金鱼在畅然游动,出水的芙蓉在恣意吐蕊,竞相媲美。此时,恰逢仲夏六月天,可谓巧合,不禁想起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眼前,莫不是诗人笔下的花魂又转生重现?

净心亭、明志亭、省身亭、养德亭,构筑着校园一道恬静、幽雅的风景。在那里,你可以淡却名利、气定神闲;在那里,你可以宠辱皆忘,心境若水;在那里,你可以纵情吟咏、邀日约月。净心亭的一副“吾曹半世植白藕,周子一生爱青莲”楹联,讲述了古人酷爱莲花且不辍栽植的志趣和对清雅高洁、生不流俗的追求,警示后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廉洁自律,清白做人;明志亭“春风不待书生梦,秋水犹怜赤子心”的楹联,道出了年少当立鸿鹄志,莫负韶光枉此生的真谛;省身亭题写的“格物致知学为本,正心诚意教是根”,阐明了真知善学、诚心诲人的要义;而养德亭上“大计树人德为正,宏功修己业在勤”的篆书,则诠释着造就人才须注重品德的培养,欲建功业须时刻修炼自身的哲理。静思良久,倏然张目,似从梦中醒来;把卷临风,思绪缤纷,脱口而出的竟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环境改变人,人改变环境。虽说这是一句寻常之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张家湾中学苦心孤诣地营造这样一个利教益学的校园环境,愉悦师生的心情,扮靓师生的世界,增添工作、学习情趣,提升其生活品质,使教与学皆乐在其中。毫无疑问,由楼道文化、亭廊文化、管理文化、班级文化等建构的校园文化,无时不在陶冶师生情操,开启师生心智,培植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而,提升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抵达高远的人生境界。

是的,当你看到校园操场上停下脚步的学生,俯身捡拾一团废纸时,当你看到学生快步走到洗手间,将尚在滴水的水龙头轻轻地拧紧时,当你看到食堂里学生将碗里的最后一粒饭、一叶菜吃下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孩子们,正以涓水汇江河、正以杯土垒高台、正积跬步至千里,正以纯洁的心灵、无声的举止修身致美、养德致尊。

是的,当你得知马娟老师护送发病的学生,转换医院,满怀挚爱,不辞辛苦时,当你得知宫洪梅老师术后未愈便站在讲台上,默默付出时,当你得知于玲老师隐瞒丈夫猝然病逝的实情,将悲痛埋在心底,不误授课时,你会深切地感悟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根教鞭,导引学子的航程;一块黑板,化作知识的海洋;一支粉笔,写下未知的世界;一盏孤灯,伴随苦乐的人生。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九死其犹未悔”。

春华秋实。在张家湾中学,我听到花开的声音,也看到了丰硕的成果:

2012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节约型示范学校”;

2013年3月,被国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评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4年9月,被通州区教委评为“通州区综合考核优秀标杆学校”;

2014年9月,被通州区教委评为“通州区创城示范校”;

2014年12月,张家湾中学工会被评为“北京市先进职工之家”;

……

美,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延续。

尾声

一支队伍,若有一位胸怀韬略的指挥官,可以兵强马壮,所向无敌;一个民族,若有一位智勇双全的首领,可以移山倒海,众志成城;一个国家若有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可以国强民富,天下太平。依此推导,一所学校,若有一位治校有方的校长,可以人才辈出,桃李芳菲。高原,就是这样的人:胆识过人,善谋善为。2014年9月17日,高原被通州区教委授予“通州区首届优秀校长”称号。

这是高原从教36年、担任校长职务14年以来荣获的最高荣誉,尽管此前曾受过许多表彰。

接过红彤彤的获奖证书,站在新闻媒体闪光灯下,高原来不及多想,在那一刻脑海里只有这样一闪念:这荣誉,不仅仅是自己的,还应属于各司其职的副校长、属于那些恪尽职守的管理干部、属于那些辛勤工作的教师们。

高原的脸颊微微泛红,且透着几分羞赧,张家湾中学的许多师生那晚通过通州电视台的荧屏,看到了他们引以为荣的一幕。

然而,高原并未沉醉于此,他深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做的事情不仅很多,而且标准更高了。案头摆放的《追求特色,打造精品,实现超越》的张家湾中学三年(2014—2016)发展规划,清晰地写着张家湾中学在2016年要实现“走出通州,问鼎一流”的战略目标,成为通州区乡村中学的一面旗帜。

掷地有声,一诺千金。为此,高原丝毫不敢懈怠,片刻不敢停留,他能做的只有厉兵秣马,乘势而进;只有斩关夺隘,奋力搏击。

高原的高血压病时轻时重,他毫不在意;头发花白稀疏了,他用手捋了捋,苦笑了一下。他点燃一支烟,随即摇摇头,用力掐灭了。他走出办公室,走在盛夏的惠风中……

2015年9月,张家湾中学新校舍投入使用整整10年了,而由中学变为完全中学也恰好十年。征得通州区教委和张家湾镇党委、镇政府的赞同与支持,隆重纪念张家湾(完全)中学10周年校庆活动,正紧锣密鼓地策划、筹备,以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即使张家湾中学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空前增强,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升,开门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让张家湾中学真正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此,高原今天再次主持召开校领导班子会议,进一步研究、布署10周年校庆相关事宜。可以断言: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校庆活动,是扬帆远航的誓师会,是张家湾中学新的里程碑,人们当然会积极参与并热切期待着。

骄阳下、和风中的高原在快步行走……

而此时,刚刚结束采访的我也走在校园的林荫小路上。蓦然,一阵清脆悦耳的诵读声透过绿林,伴着暖风传到我的耳畔,令我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

“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美好的青春/在追寻中闪光/啊/张家湾中学/亲爱的母校/在你的怀抱里/我们茁壮成长。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构筑心中的梦想/报效祖国/复兴民族/多彩的人生/在超越中辉煌/啊/张家湾中学/亲爱的的母校/在你的目光里/我们展翅飞翔。”

凭感觉,那是该校某班同学在进行集体活动,至于是什么主题的活动,我不得而知,也不便去打扰。然而,那情真意切、抑扬顿挫的优美诗句却拨动心弦,引起共鸣:张家湾中学,不正在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展翅飞翔吗?

当这篇报告文学快要杀青的时候,我欣闻张家湾中学中、高考再创佳绩的喜讯。继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71%之后,2015年高达81.6%,其中美术艺考上线率为95%;初三优秀率44.2%,及格率96.2%;全科及格率78.8%,平均分468.9,中考成绩跃居通州区乡村中学第一名,再次刷新张家湾中学的中、高考历史纪录,写下了张家湾中学光辉的一页,在通州乡村中学史上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啊,传奇,在古运河畔演绎!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