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尊严”地虚掷生命和“世俗”地投入生活

2015-11-13 22:43金志娟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尊严侍者海明威

金志娟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作品中的主旋律是彷徨,通过对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解读,使我们了解作品及人物的情感色彩。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了解海明威,介绍海明威,通过对海明威作品的教学,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同样意义深远。

海明威迷惘简介虚无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的主旋律是彷徨。

无论如何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迷惘、空虚和幻灭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而对这个主题比较集中的体现就是在他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中。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被作者隐去了姓名,用以代表人物的是他们的年龄和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他们分别代表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代人,而这三代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用幻想、破灭和绝望来概括。这种生活态度既是不同年代的人面对生活所发出的感叹,也是一个个体在生命的流逝过程中从青年到暮年对待生活态度的转变。借人物之口,海明威发出对生活无奈的叹息:“在一个混沌、虚无的世界上连一个干净、明亮,得以暂时安身的地方也是靠不住的。”

全文不过寥寥的三千余字,对话也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电报”语言,小说的文体风格简洁明了,用字甚至达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但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和思考在这三千余字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故事发表于1993年,故事背景是战后的马德里。深夜,一位年近八旬的孤独老人在一个露天小餐馆里喝酒买醉,两个侍者倚门而坐,既是观望,又随时准备应老人之召为他换盏添酒。但是年轻的侍者有些不耐烦,因为现在已经是凌晨两点半了,早已过了打烊时间,他想回家睡觉。他说:“我从来没有在三点前睡过觉。”而年长一些的侍者并不着急,他问年轻的侍者:“你干嘛不让他呆在这里喝酒?还不到两点半呢。”中年侍者是故事的核心人物,通过他,靠醉酒打发余生的耳聋老人和对生活世俗般迷恋的年轻侍者联系在了一起。这两个人在人生的两端:一个对生活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热度,之所以生命还在继续是因为一次失败的自杀:他侄女把他从上吊的绳子中救了下来。生活不得不缓缓向前流动,但是生命的惊魂已经飘散,不能自主地选择死,只好无奈地活,所以老人每晚在小餐馆逗留到月影西斜,晨光乍现,才摇摇晃晃地离去。

很多读者从这篇故事中读到了海明威一如既往的“尊严”的主题,而这种“尊严”是故事中的中年侍者十分重视的品质。在他眼里,“这老头挺干净。他喝酒从不乱酒。甚至现在醉了也不洒”。而这种对男人的“尊严”超乎寻常地强调一直贯穿着海明威的作品直至他在《老人与海》中直接将勇气定义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而该故事中的老人“年纪太大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但不失尊严”。

然而,这种用尊严表现出来的优雅风度却充满了灰色和消沉的底色。老人曾经追逐过死亡,但死亡就像虚幻的远景,可望而不可及;他企图放弃生活,但生活就像孤独,和他如影随形。故事并没有明确交代老人曾经自杀的原因是什么,但通过两个侍者的对话得知,其实老人并没有明确的自杀理由,非但如此,他还有很多钱,自杀仅仅是因为毫无理由的绝望,而对生活的绝望来自“虚无”。中年侍者从老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将来的影子:衰老,孤独,寂寞,绝望,所以他对老人的理解出自于和将来老年的自己的惺惺相惜。在这两个人眼中,这个小餐馆是唯一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除此之外,放眼望去都是虚无。“一切都是虚无,人也是一样……有些人生活在其中并无感觉,可他知道万事皆飘渺、虚无,虚无复虚无。我们的虚无之处于飘渺之中,虚无就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虚无,你的向往落空,有如虚无在飘渺之中。”这绕口令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的“虚无”也许会让读者惶惑:生活是令人不堪忍受的虚无吗?那着急慌忙地要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的年轻侍者是怎么回事?比较煞有其事地念叨着“虚无”的中年侍者,年轻侍者急于投身生活的态度显得非常真实,非常可贵。这个年轻人就像斜照入窗口里阳光的浮尘,热热闹闹地把两个满心觉得生活就像是虚无的人赖以寄托灵魂的小餐馆点缀的不再冷清,虽然世俗,但却真实、可亲,正如他坦率地承认的那样:“他寂寞,我可不寂寞,我老婆在床上等我呢。”

这篇小说充满着虚无主义的情调。故事中的老人和中年侍者无疑是痛苦的,可他们的痛苦却看似无所依托;现实生活在他们眼中是阴郁的,所以故事读来令人觉得沮丧。幸而年轻的侍者给读者带来一团亮色,他是这篇故事的光明。虽然海明威意在通过该小说传达一种对生命感到迷惘的痛苦情绪,可他也在用年轻侍者这一任务给读者留下对生活的热情幻想和热烈追逐。年轻的侍者急于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里,回到生活中去,经过充分睡眠的洗礼,让生命的活力重回到身上,所以他那么急于表白自己要赶紧下班回家睡觉的热切愿望。生活在他眼中是具体实在的,是工作,是休息,生活就是踏实地活着。在中年侍者眼中,这个年轻人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年轻,有把握,有职业,样样齐备”,而他自己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而且一向对什么都没把握。可是他的解释似乎并不能让读者对他的痛苦和虚无情绪多一些理解,而且他的痛苦也并没有落在实处,因为他只是“觉得”生活很痛苦所以才痛苦。这听上去有点似是而非,可是夜夜辗转反侧,痛苦地思考生活的意义,让自己在失眠中等待曙光照临,这无异于把生命丢弃在沙漠中,让焦灼的阳光一点一点榨干它的水分,直至停止最后的悸动。源于此,故事中的年轻侍者才更真实可爱,可亲可敬。

对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格楚特斯坦在《爱丽丝·B·托克勒斯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指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学自格楚特斯坦自己及舍伍德·安德森”。旅美学者夏志清亦有评论过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他认为海明威的文章具记者风格,“一清如水,多读没有余味”。

海明威已经去世55年了,然而,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极具权威,他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海明威简洁、直接的写作风格亦是影响后世作者最大的地方,他很少用装饰性的字眼,而是以简明的句子讲诉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勇气、力量和尊严的故事。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了解海明威,介绍海明威,通过对海明威作品的教学,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同样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钱兆明.二十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2]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Smith Paul.Hemingways Short Ficti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4]ToMing.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jing:Yilin Press,2002.

猜你喜欢
尊严侍者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早已提前死去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各有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