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途径

2015-11-13 00:58杜朝青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语文

杜朝青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材本质观、教材目标观、教材结构观和教材内容观上都基本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在教材的使用上却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被动性,首先是教师对研读教材的价值与方式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取向失衡,三是教师的教材重组意识淡薄。也许繁琐紧张的教师生活、低效的教材研读活动、无奈的应试教育体制和模糊的“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明确并树立“用教材教人”的教材观;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自由宽容的环境。从而使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有更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教材拓展任教二十年来,在和学校语文教师交流时,我发现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测试成绩明显低于小学阶段其它年级的语文成绩,课堂教学效果也要差一些。通过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一、二、三年级的语文教材要求进行归纳,从中得到一些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年级语文上册包括15节汉语拼音,13篇课文,6个练习;汉语拼音中穿插着认一认(独体字)。课文要求学生能知道课文大意,能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要求能看图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能看图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年级下册主要包括识字,课文,练习。本册课文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和上册相比没有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量的增加和面的增宽。二年级和一年级相比体现了一些变化。教材中的二类字,要在会读的基础上理解意义,在口头表达时会用。课文内容量大了,体现面广了,有了一定的思想性。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开始从说向写转型,但还是简单的涉及,仍然以说话为主,反映的内容则体现出生活性,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相联系。三年级语文教材和一、二年级相比有了很大的跳跃性。课文去掉了拼音,只对个别生词标注了拼音。阅读分析出现词语解释、语句分析及主观性的理解。每个单元一篇习作。8个练习,口语交际仍占有突出地位。语言练习由说话转向书写、仿写,说话与写作并存,教师的指导性贯穿整个三年级教学。

从三个年级的教材内容构成,不难看出: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年级教学内容要求变化不大,但和前一年级相比都有提高,尤以二年级进入三年级变化最为明显:课文学习由带拼音过渡到不带拼音,语句的理解运用,词语解释,命题写作,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摆放在同学们面前,让大家无所适从,老师也感到困难重重。每位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苦衷。尤其学生的阅读量少,词汇、语段积累少,不能满足说话、写作的需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我们可以说是教师能力的问题,不能透彻理解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求;也可以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幼儿阶段、小学阶段不能科学部署,有效衔接;更明显的短板是家庭教育。孔楼小学离城较远,大多家长对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受自身知识结构制约,无法有效跟踪、配合学校教育;绝大多数家长在外务工,白天很少有时间和子女在一块或者沟通,很多学生成为事实上的“留守”儿童,致使教育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倍感吃力也倍感焦心。

有这样一句话评价学校教育:“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可以此自勉。但如果我们一直纠结于这一理论,不思考各个年级教材之间的联系,不在探讨教育教学上思想下功夫,真的会陷入这一“怪论”。提高教学成绩,要求老师们熟悉教材要求,并适当拔高。举个例子:教材中的识字分一类字和二类字,对于常用的二类字不仅要求学生会读,还要会写,因为这些二类字到了下一学期就成了一类字,先期掌握可让学生有了心理预期,更快的进入状态;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说话,也可以适当的训练一下写话,为后期作文作铺垫。三年级的老师任务更重一些,要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并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型。这样,我们三年级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要求不能过高,不能放任,持之以恒。学校语文教育要一体化,年级之间搞好协调,要有前瞻性、可持续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步。关于阅读积累的问题,老师们可从自身、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校内阅读和校外阅读相结合,并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好的读书习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写作方法,注意利用身边资源。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上,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不同花草枝条、叶片的形状、颜色及其区别;让学生分别走上前台,观察其肖像、服饰等不同;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学生写作。打个比方,教师的写作指导就像一根线,学生的材料就像一个个的珍珠,串起来,才是一个精美的项链。说、读、写是贯穿学生能力养成的三姊妹,教师切不可厚此薄彼,需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作为语文老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随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予以创新,了解孩子们的反应,及时应对,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教学予学生。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家长跟踪、配合学校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与家庭沟通、对接,让更多的家长逐步建立家庭教育观,走上学校为主、家校一体的共建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妍妍.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观的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