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耕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2015-11-13 22:43许蕴霞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农耕田园心灵

许蕴霞

当代的小学生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内心所向往的?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本校的环境与实际,积极探索农耕教育在小学的途径。让学生从小在农耕文明的熏陶中成长,走近大自然。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将孩子们所热衷参与的农耕教育作为契机,力促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德育农耕文化收获两年前,我们在学校一角开辟了一块田园,从种子的播种到收获,从农耕教育到德育教育的延伸,可以说成果是远远超出了预期的,在多彩的农耕教育中,孩子们的心灵可谓是芬芳如水,本文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将孩子们所热衷参与的农耕教育作为契机,力促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云在晴天水在瓶:小学生德育现状思考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童年时期,父母自身的素养、素质以及家庭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对于一个孩子终身成长等方面都有着能动的影响。然而有不少家庭中的父母,有的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只是一心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德育素养并没有加以过多的重视。

(二)学校教学方式因素。学校德育教学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起着能动的影响,纵观当前的不少教师,虽然在学校里很强调学生的德育教学,但是基本上这些德育教育的方式,都是从德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出发,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制约学生的德育行为,或者是通过一些说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德育素养。这些陈旧的方式,其实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德育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养成教育,如果心灵没有得到太多的教养,仅仅通过行为上的束缚,也很能产生质的飞跃。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农耕教育力促德育素养提升

(一)教育更接地气,种下一颗田园心。我国著名田园派诗人陶渊明一生心系田园,曾经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这份田园心境使得忘记尘世的烦恼,不再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德育观念的偏差里,我发现在农耕教育中,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接地气,在欣赏每一颗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中,他们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田园心。

端午节之际,孩子们在教室里参与“重回端午”的活动,在这次活动课上,孩子们了解了端午的起源和习俗,认识了艾草、菖蒲、压花制作、学包粽子、手作香囊等课程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浓浓的端午氛围中学习端午的习俗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小朋友通过这些课学会了包粽子等技术活。这样的教育课是比较少见的,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奢侈”,这份“奢侈”在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接地气的课程,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回归田园,农耕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田园心。

(二)勤能改变现状,种下一颗勤奋心。现如今,孩子们的功利心也不自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产生了,我时常想,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幸运和遗憾,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他们的幸运在于有了一切良好的条件,比如丰盈的物质财富,比如信手拈来的各种图书,比如快捷的各类交通通讯设备,但是这样优越的条件之下,学生的惰性却也是越来越强,好多孩子失去了勤奋学习的动力,比如有一次德育课堂上,我谈到以往某个年代里的读书人,为了读书吃尽苦头,要回家帮父母干农活,想要读的书往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辗转才能得到,而正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之下,这样的孩子反而很努力。在农耕教育中,我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去感受古人勤奋读书的情境,在农耕教育中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勤奋心。

(三)播种尊重科学,种下一颗智慧心。无论是德育还是在日常文化课的学习,都需要我们尊重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农耕教育中,我们引导孩子们种下的农作物都要尊重科学自然规律,在农耕教育中,科学规律是很重要的,植物的成长、生长、结果所需要的养分,通过农耕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我们需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在水稻文化课上,孩子们拔出秧苗,同时也有了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要带这么多土秧苗怎样捆才不会死,秧苗放在田埂上晒还会再活过来吗?水位高如何控制插秧?这些问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疑问,然而通过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才有了科学种水稻的方法,孩子们不免感慨,原来种植水稻有这么多的学问呀。进而延伸到孩子的其他领域,孩子们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尊重科学的态度,农耕教育,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智慧心。

(四)心灵回归质朴,种下一颗朴素心。于丹曾经说过:“我们今天已经走得太远,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那种成功也无法代替生命的一种苍凉,就是我们的成功不温暖,因为经常忽略眼前的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而心灵回归质朴,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种下一颗朴素的心。当前来说,学生的物质条件都比较好,然而优越的物质生活没有底线,而回归朴素,质朴的心灵却可以给人永恒的宁静。

有一些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到了周末的时候会要求家长带他去“吃大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铺张浪费等现象,有的孩子觉得有钱去买就可以了,反正粮食也不值钱。去年春天,正值梅雨季节,偶尔有了一个不见雨滴的天气,孩子们就一起跟随教师来到田里插秧,在稻田文化课堂上,小朋友们认识了紫米,将紫米的秧稻插进稻田,孩子们在黑本上写下“米”“禾”等跟这次水稻文化课相关的汉字,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到了粮食成长的不易,也在不自觉中形成以后会珍惜粮食,珍惜生活中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米,形成珍惜当下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五)感恩每次收获,种下一颗感恩心。当前来说,班级的学生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都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跟长辈生活在一起,所以在长期这种有人包办、代办的生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缺失。农耕教育之下,小学生陪伴每一粒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就会逐渐形成感恩的心态,从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到感恩父母对自己成长的付出,这种感恩之心伴随着自己的农耕生活逐渐有了深层次的体会,在平日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形成感恩意识,但是多数仅仅是口头上的宣传而已,学生没有太多的真切的领悟。

三、黄沙吹尽始得金:展望与思索同在

近两年来,在我校农耕教育中,孩子们通过种植、栽培、收成,受到了“真”教育,形成了“真”性格。干国祥先生说:“真正的种花植树者,才知道种植的快乐不全在于得到它的花和果。从一粒种子开始,到萌芽,到成长,到绽放的整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生命的愉悦。”在农耕教育中,孩子们天真、美丽、朴素的心灵在那半亩方园中成长、飞舞。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的德育如不“接地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式的层面,收效不大。只有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学校的德育才能如鱼得水。这就是我们农耕教育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实践才能真正获得丰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景梅.浅谈农耕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2,(7).

[2]王晓春.栗色教育,让生命绚丽多彩——江苏省连云港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环保故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农耕田园心灵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