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相关探讨

2015-11-13 15:04杨小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公平

杨小勇

教育公平,指的是国家在配置教育资源时所依据的规范性、合理性的原则,其主要包括补偿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及平等性原则。当前,我国教育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之,信息技术已经被纳入到小学及中学的必修课程之中。就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而言,其纳入高考科目已经成为必然。针对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课程中的必要性及相问题考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解决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与教育公平之间产生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程高考教育公平一、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到社会每个角落。而小学与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信息意识、全面普及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物质的必要途径之一。就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而言,信息技术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早在2001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用5年到10年在全国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工程,当前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逐渐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各中小学中普及开来,但不可否是的是,其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不仅是政策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很多学校的师生在面对信息技术教育时并没有一起足够重视,这也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为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高考科目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是对传统基础知识教育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为学生学会适应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前期准备。

二、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冲突分析

(一)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

一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分布较不均衡,多数学校都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我国多数城镇学校教育资源明显比农村学校丰富,数量也较农村学校多。在有关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当地政府会将政策或多或少倾向于城镇学校。此外,在一些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乡镇缺乏足够的财政能力,导致乡际、县际之间发展十分不平衡。在很多大中城市的一些重点中学,其现代化的机房与计算机设备一应俱全,而很多山村学校的老师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二者之间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显然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教师资源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从数量与质量上进行分析,城镇学校的师资力量比农村师资力量要雄厚得多。此外,还有很多学校虽然配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但这些教师中有的原本专业都是体育、物理、数学等,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培训而上台给学生讲课,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导致教育公平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城乡教材一体化,导致农村实际情况被忽略

教材一体化现象,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其他课程方面也普遍存在这一类问题。当前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主要是依据城市教育的进程,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到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时内容乏味,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三)家庭差异造成的影响较大

由于不同的家庭父母的职业与经济收入都存在差别,这导致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也存在不同的差异。然而,由于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理论课程,其能够自由支配网络的时间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难以有条件为孩子配备学习所用的计算机设备,这就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这方面的权利被剥夺。

三、应对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与教育公平冲突的相关策略

(一)推行全面科学的教育政策改革措施

一方面,国家应当对当前的教育分配制度及投资策略进行优化与完善。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出科学的教育执法制度,为义务教育的顺利实现提供助力。对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除了要坚持推行基础教育下放政策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扩大该类地区教育资金渠道。政府在进行教育拨款时可以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从而帮助这些地区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政策倾斜只能够发挥表面上的作用,要想真正实现落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只有通过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科学完善的教育执法制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相关部门应当确保国家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的资金使用到位,将教育资金的来源与具体的拨款明细公布给社会,从而避免发生资金被层层克扣的现象。杜绝与预防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对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有深远的意义。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长久发展

要想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冲突问题,不仅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进行解决,还可以呼吁社会上提供更多的资助与支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来说,可以将这些城市学校中已经淘汰的机器设备提供给落后地区,着一些解决问题的一条办法。此外,城镇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到落后的学校进行支援执教,对这些落后地区的中小学生开展系统而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培训,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落后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窘迫局面。

(三)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生产力不发达,多数的落后地区之所以难以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全面拓展开来,主要根源就在于经济落后。为此,国家需要有重点地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产业,以经济带动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推广与普及,并且将其纳入高考科目已经成为未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一大趋势。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较为突出,教育资源与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差异较大。为此,国家与政府都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广德,郭芳,樊磊,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结果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01):50-55.

[2]杨洋,刘建国.信息技术课程论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09):67-70.

[3]李卫华.信息技术不止是技术,高考应有其一席之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01):61-63+66.

[4]许坦,石长征,尹志会.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2,(21):100-101.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公平比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