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思考

2015-11-16 16:06许之民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

许之民

摘 要:为应对信息技术课程师资的缺乏,近十年来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科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文献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要破解困扰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瓶颈,还需要加强基础、优化高校办学环境、健全信息技术教师保障制度、教育信息化岗位职责与分工、凝心聚力落实专业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9-03

21世纪初,为实现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变,国家推进了“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战略规划,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引导与鼓励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以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科积极响应,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建设上做了较早的尝试,在取得相关成就的同时,正遭遇专业改革缓慢、信息技术专业办学“名不副实”的现实困境。笔者通过对近十几年文献的研究,重点梳理教育技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以求探寻办学对策。

一、教育技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

1.明确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办学愿景,但改革步伐仍较缓慢

2001年以来,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地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之一;[1][2]2004年《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列为教育技术职业人员之一,规定了相应的工作要求;自2005年成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历届年会一直将“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议题,有力地推动着全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建设的进度与覆盖面。然而, “截至2008年,根据调查224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网页,可以发现只有6所学校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3]尽管有不少高师院校的教育技术学在信息技术教育办学实践上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截至2012年,仅有15篇文献对办学的理念与经验进行了共享,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后,其中有5篇文献为2位作者不同时间撰写,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孙沛(2009)从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所具备的能力角度分析认为,如果不尽快加快专业改革,“也许短时间内这样做还能充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学专业必将失去这个发展领域。”[4]

2.专业师资培养体系远未跟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形势

缴洪勋(2008)对全国23个省市及自治区43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还普遍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计划;主干课程资源不足;教材方面问题严重;师资力量薄弱”。[5]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高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还仅简单停留在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课程(学科教学论) 等课程”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职业技能,当前课程体系“和计算机教育专业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充其量只能算作原专业课程的简单翻版”,[6]“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迫在眉睫。” [7]

3.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定位模糊

依据2004年《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的工作职责界定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这明显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的角色部分重合,也正是“师范性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在中小学胜任教育信息化方面几乎所有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基本缩影,从中折射出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定位并不明朗,或许这就是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培养体系改革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4.信息技术教师知识能力构成还仍未达成共识

信息技术教师知识能力的研究直接反映着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专业)素养的准确把握,决定着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架构,最终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质量。一方面,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学者借鉴多学科研究成果,从多维度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行剖析,包含了“专业知识架构、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多重角色定位、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教学胜任力”等方面,初步认识到构建体现信息技术学科人才知识能力构成的复杂度与难度,但在其具体构成部分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明显分歧。另一方面,构建的能力素质没有突显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质,其核心能力是什么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有些研究将本属于一般教师的能力素质,如普通文化知识、交际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看作是信息技术教师特有的能力素质;有些研究则直接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套用在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结构上,而且有些研究对能力素质项的划分比较模糊,很难看出其划分的依据。

5.社会对教育技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认可度还较低

当前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办学主要集中在与信息技术教育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陈梅等(2007)认为,“从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更适合培养信息技术教师。” [8]但陈一明[9](2008) 通过社会调查后认为,“对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应该由‘计算机专业承担,或由‘教育技术专业承担的问题,到现在似乎也没形成共识,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存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以及对高校信息技术各相关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的知识结构缺乏了解,基础一线对专职教师的需求不规范、热情不高、选聘人才盲目性很大。”[10][11]

二、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展望

1.优化办学外部环境,健全信息技术教师保障制度endprint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今天,如何才能放开手脚让高校加快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培养?优化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办学的外部环境,健全基础一线对专职教师的制度保障,这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12](2010)指出,“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队伍作为教师或教学辅助人员的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制度化的解决,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被边缘化倾向,使得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与稳定难度加大。”“各级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始终缺乏挽留优秀人才的机制,需要从政策上重视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信息化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战斗力的信息化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队伍。”笔者收集的71篇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教师角色定位”文献显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普遍超载——多重角色,工作范围广,承担着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工作内容,“超级打杂工”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代号,使其难以完成真正的历史使命。因此,基础一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规范、完善的师资任用体系将是未来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办学不断发展的源泉,否则,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培养将永远处于供大于求、不被认可的怪圈!

从国家层面来说,加快顶层设计的师资战略政策的制定,诸如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格任用规范、师资保障机制、监督体系等;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使高校办学有的放矢; 深入探究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各自分工,解放信息技术教师,使其回归本职教学工作;加强论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设置一个对口专业的必要性,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跨学科专业共建办学等,特别是加强在基础一线的政策宣传,使高校信息技术师资培养名副其实,这些将是未来信息技术师资专业化培养的关键。

2.准确定位,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当前办学与一线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始终带着原有专业的影子——培养目标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基础一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培养必须首先要解答的,因此,准确定位、彻底变革是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关键,教育技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摒弃学科成见,真正打破原有学科办学定势,立足一线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加快实现按方向办学,探索新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探索职前与职后培养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挖掘出信息科学内涵,提炼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出合理的课程方案,真正提升办学质量。

这其中,尤为要加强对基础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与分工的审视与反思。信息技术教师多角色超载是否合理?以信息技术教师一个岗位顶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所有岗位是否合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有的地位与角色是什么?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师知识能力构建方面,许多研究直接采纳已有信息技术教师多重角色现实来架构其知识能力,这是否存在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超载的忽视,无形之中认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事打杂工角色(而实际上一线的诸多反思其实并不赞同),由此是不是会给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埋下障碍:过多的知识与能力根本无法由一个专业办学来实现,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从而新瓶装旧酒,专业办学继续成为一个大杂烩,难以形成体现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格局,更不能实现系统、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

3.领悟专业规范精神,凝心聚力落实专业办学

2010年国家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包含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办学规范,从宏观层面给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提供了引导。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联合举办“《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高级研修班”,根据笔者了解,时过两年,该质量标准在许多学校仍不被人知。因此,如何从国家层面建立办学督促机制,让不同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点深入学习专业规范精神,从而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地域的特点,切实落实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的具体化,是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所在。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5-11.

[2]徐福荫.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关键思路[R].2008年东南地区教育技术系年会(贵州),2008-8-23.

[3]徐福荫.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关键思路[R].2009年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2009-8-19.

[4]孙沛.对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2):107-109.

[5]缴洪勋.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兰鸿涛,孟亚玲,魏继宗.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25.

[7]马翠平.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8]陈梅,田振清.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7(1):69-72.

[9]陈一明.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33-36.

[10]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研究[R].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8(1).

[11]陈群.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探析—校校通和农远工程给师范学院校带来的发展契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53-57.

[12]“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0.

(编辑:鲁利瑞)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