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文艺批评之三症

2015-11-19 02:30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批评家阵地权威

卷首文艺批评之三症

今日文艺批评气象不够宏阔,差强人意,或有三项主因不可绕过:一曰机制之保证,二曰阵地之匮乏,三曰思想之解放。

先说机制保证。以形而下之例说明:目前国情下,一位根底扎实、见识超群、才情勃发的文艺批评家,能及时得到诸如话剧票、京剧票、舞剧票、音乐剧票吗?他会自己掏钱买票吗?他能买到票吗?答案大抵是:若有主动供给方,基本动机是为“邀捧”,遂殊难保证批评取向;而自掏腰包遍看热剧,目前的批评家几无经济能力,热门票也未必如愿买到。如此情状,由“娱记”代替批评家操持文艺批评,似乎顺理成章。若有这样的机制:诸如艺术基金会之类的第三方权威机构,操持若干热门票子,无偿提供给有节操、有智慧、有才情的批评家群体,批评家与制作方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是捧是骂悉听尊便。此机制酿成良性循环后,蔚成优质批评市场,一流权威批评家从中脱颖而出。发达国家文化界有“某剧能否立身,看某批评家如何置评”的文化氛围,倘若此处亦有如是顶级权威,所谓引导审美取向就不会沦为空谈。

次说阵地匮乏。如今报刊和新媒体不少,而专门的文艺批评权威媒体却明显匮乏。倘有若干精湛媒体,看戏、观影、读画、赏艺,一众文艺之事,何为看点,何为唾点,只需锁定中意的批评家专栏,跟随其好恶,大抵不致迷失。那就何惧口水,不乱阵脚。有朝一日,权威文艺批评家因其思想与才识,赢得广泛口碑,某个文化阵地因其名声和个人品牌大行其道,批评家用稿酬就可过上优渥生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如是,“准鲁迅”“准某某斯基”代有人才前赴后继,又反向促进权威媒体的矗立。机制与人才乃相辅相成之关系,人才匮乏,机制必摆脱不了干系。机制之一,便是批评阵地。有了优质批评阵地,便可造就一批单打独斗的个性批评家。所谓“批评重镇”,是由一个个单打独斗的批评家组成,一个人就是一个品牌,临风而立,独具风采。倘若“重镇”内的商号,出售同一产品,此镇必无人气。此故,培植孕育单打独斗者的土壤,方为上策之选。独木确乎难成林,但无数独木构成林,唯有独木之风姿绰约,才有林之万千气象。在文艺批评领域,抱团也者,合力也者,实无必要。有长枪者使枪,有短刃者使刃,杀伤力之强弱,取决于思想深度与文字魅力。眼下一些研讨会,几为集体表扬之代称,中国之人情社会,鲜有当面商榷空间。单打独斗之批评家,不喜此类场面,情有可原。与其熙然扎堆“表扬”,不如孑然孤军“批评”。优质的批评阵地,乃最好的“研讨会”。

再说思想解放。如何破解“一直在倡导思想解放,一直都不够解放”的顽疾?其要在于真正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创作有所谓主旋律与多样化之和谐共舞,文艺批评亦然。批评风格须多样化个性化,不必独独钟情于某种主流表达。目下的一些主流表达似有文学性不足之弊,若文字缺乏魅力,流于说教,似难担起文艺领域之导向能效。“导”是一种柔软身段,需要释放自身魅力。“批评导向”之谓,一则以扭转媚俗之风,一则以确立崇雅之格,而最有效的扭转,乃是确立渐臻完美的真正高雅与雅俗共赏。有鲜花之美艳,方显杂草之猥琐。要相信受众的整体眼光,真正优秀的艺术,从来不会逃过他们的法眼,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整体是公平的。君不见一味忽悠市场化的所谓艺术作品,到头来总是败于经典之下。此故应有信心,大浪淘沙后的权威批评,必是清醒而中肯的,必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必是具备前瞻引导的。文艺批评家本质上是艺术家,或谓艺术票友,其对艺术的敏感与深思,优于常人。文艺批评不是闭门谢客的幽思产物,而是生命激情和艺术才华的自然喷涌,无感无思,岂有生花妙笔?现今流行跨界之说,而深究之下就会发现,所谓“跨界艺术家”,十之八九兜兜转转于文艺一界。文艺二字之所以亲密结合,盖因两者很难拆分,文艺门类本就相通,跨与不跨,个人才华质素决定之。文艺本无界,谁是谁的界?一个激情四溢的批评家,倘若发烧戏曲,岂有喑哑之理?倘若钟情表演,能不说三道四?倘若酷爱书画,还会熟视无睹?批评大家亦是文艺大家,携内行之言说文艺之事,或旁征博引嬉笑怒骂,或亦庄亦谐诗意哲理,文风各异而见解超群。导向也者,往往为权威引领。权威与否,批评市场自有淘汰自净机制。提倡思想解放,就是在基本底线之上,倡导人性和个性的充分解放,倡导风格各异的文艺批评,让批评人才脱颖而出。假以时日,文艺批评乃至文艺创作之气象,必能宏阔。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批评家阵地权威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微者“微”乎?——渭滨区依托小区微阵地获得城市大和谐
书屋“小阵地”教育“大课堂”
无限追踪(二)
按图索骥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