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互动的概念模型构建

2015-11-27 13:56张健
商业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

[摘 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互动在实践层面、政策层面、观念层面存在可能性。产学研与区域存在互相依存、互助促进的关系。随着产学研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通过产业联系和互动优化了腹地产业结构,也带动了教育、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伴随着区域城市化和现在化的进程加剧,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力的支持政策等反作用于产学研,进一步使产学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于两个区域的互动内容和效应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产学研创新;区域互动;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nd reg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have the possibilityof the practical,policy and ideologylevel. They areinterdependent andpromote one another.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drives the regional flow between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optimizes the interior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industrial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develops the related industries of education and service, increases the local fiscal revenue, and improves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In the meantim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friendly investment environment, complete infrastructure and strongly support policies have further reduced the costs of production and transaction, bringing about scale and scope economy. The interactive content and effect of two areas have built this conceptual model.

Key words: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regional interaction, model building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互动的意义

协同和互动是一个动态概念,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互动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区域发展的一种过程形态,不是孤立、静止的一个时间节点。每个子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与外界环境或其它子系统进行交换;另一方面,一个区域或者区域间的结构和关系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某种条件下,某一种结构或关系是最优的,但随着条件的变化,它可能在新条件下变成次优的、非优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所以,产学研与区域互动存在动态性的关系。

产学研内各个利益相关主体,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展开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合作,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谋求实现经济增值、技术创新以及“双赢”发展的状态和行为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互动的本质上是指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产学研系统自身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正着力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区域发展新棋局,为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广阔空间。在当今中国,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产学研协同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二、产学研协同与区域互动的可能性

(一)实践层面

1.区域合作博弈。区域合作博弈,致使市场失灵。通常情况下产学研和区域包括多个行政层级和机构,这是“诸侯经济”的根源,在产学研和区域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间的竞争和博弈。在现有的行政区划分割下,由于地方行政考核体系以本地发展为主,各市县会尽可能的采用地方保护手段把所有生产要素留在本地,阻止本地生产要素资源外流,而不会考虑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这种各自为政的封闭式发展导致区域整体发展的不经济性和不可持续性。

2.市场体制。市场体制不健全,致使要素市场被分割。目前我国生产要素市场虽已初步建成,但市场封闭、流动性差、运行效率低下等不足仍很明显。如现行户籍制度、人事管理体制、金融体系的宏观控制都限制着劳动力、资金的流动和最佳配置。

3.产业聚集程度。产业聚集程度不够,规划和配套协作欠佳。各区域产学研虽然总体实力逐年增强,但良莠不齐、差距明显。很多园区还在追求小而全的产业构成,缺少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限制了区域企业及产品的做大做强和对外辐射,也抑制了一定量的外来投资。

(二)政策层面

1.互动制度。区域互动制度不完善。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展开,区域间的互动朝着微观化和精细化方向推进,早期提出的区域协同互动政策已不再适用,跨区域产业组织合作和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协同建设都由于合作、补偿、分配、协同等机制体制的不完善而难以很好的实施,急需新的相应政策和制度的出台。endprint

2.法规保障。区域互动缺少法律保障。改善法制环境,提升区域法律地位要增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法制保障意识,大幅提高合同的履约率和违约合同的执行率。要加强区域法律协调,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对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进行梳理,尽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运作的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观念层面

产学研和区域间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念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产学研和区域在渴求发展的同时,思想观念上却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残存着“小农意识”和“短视经济”思想。

1.价值观念。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存有“想赚钱,又不想担风险”、“想人才,又怕人才”等想法,这些思想往往会导致产学研与区域的互动合作存在认识偏差,阻碍二者良性互动行为的展开。产学研与区域应该达成“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的共识,强化风险意识,用科学思想和市场观念影响和改变他们。

2.文化认知。不少区域都在积极申报中国珍贵遗产档案、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世界文化遗产等,并出版相应的画册与书籍,编写大型历史故事剧与民间舞蹈、创作历史文化遗存的歌曲等。无疑,在区域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突出区域文化中的民族、地区特性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区域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确实需要发扬光大。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保持文化的地方特色,区域发展只有与一个地方的文化相协调,才能达成整体鲜明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只有通过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外交流而融合各名族文化的精华,才能建成宏大的全球区域大厦。

三、产学研协同与区域的互动概念模型构建

产学研协同与区域的互动是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功能子系统通过复杂的人员、信息、技术、物质和资金的流通和交互活动,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复杂系统。产学研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多组参与主体已经由单纯经济机构间的互动,发展成为经济机构与行政、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介等多种性质机构间的合作与互动。分工与合作是产学研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基础和纽带,分工主要包括产业分工、部门分工和区域分工,而合作则是产学研与产业、企业、项目、经济要素和政府之间的各种关联。这种分工与合作关系既存在于基础设施、产业、企业、项目等实体之中,又存在于通讯、信息等虚拟空间,如下图所示。

产学研协同与区域互动发展概念模型图

产学研与区域存在互相依存、互助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产学研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通过产业联系和互动优化了腹地产业结构,也带动了教育、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区域城市化和现在化的进程加剧,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力的支持政策等反作用于产学研,进一步使产学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学研与区域之间通过要素互动、企业和项目互动以及产业互动等形式来实现产学研与区域的良性互动发展。

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实质上是区域间所有要素、企业和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过程。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从根本上引发了产学研与区域的互动,体现为产业、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互动,进而增进了产学研与区域各县市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联,促进了区域间局部或全面互动的展开。各经济要素、企业和产业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展开的跨区域相互流动伴随着流量效应的产生。以此同时,由于流动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提高了交通、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共享与对接,从而产生了区域互动的共享效应。流量效应和共享效应构成了产学研和区域互动效应的测度主体。基于两个区域的互动内容和效应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概念模型。

[参 考 文 献]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1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J].中国科技产业,2012(10):62-73

[2]全国两会报道组.双城三地话共赢[N].天津日报,2014-03-05(002)

[3]张健.产学研合作与城市创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1-05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
基于“轻绳、轻弹簧的力学分析”为例探讨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设计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