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月龄婴幼儿不同频率声导抗测试研究

2015-12-01 00:38孙婧赵正言付勇吴磊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音声共振频率鼓室

孙婧赵正言付勇吴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听力中心(杭州 310000)

0-12月龄婴幼儿不同频率声导抗测试研究

孙婧1赵正言1付勇2吴磊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听力中心(杭州 310000)

目的 分析0~12月龄听力正常婴幼儿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的结果,探讨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在评价该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200例0~12月听力正常婴幼儿分成4组,每组50例:新生儿期(0~28d)、1~3月龄(±3d)、4~6月龄(±7d),7~12月龄(±7d),用GSITympStar 2型中耳分析仪对200例(400耳)均行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分析不同年龄组婴儿、不同频率鼓室探测音声导抗图形的特点。结果 ①226Hz探测音测试时,外耳道容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减小②678Hz和1000Hz探测音测试时,1~3月年龄段组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为最小,其余年龄段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相同年龄段组1000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所得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均大于678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所得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③频率和年龄的因素对鼓室图的导纳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都有显著影响。④中耳共振频率分别为:新生儿期(0~28d)为(284±48)Hz,1~3月龄组为(293±51)Hz,4~6月龄组为(450±152)Hz,7~12月龄组为(650±205)Hz。结论 在评估0~6个月婴幼儿中耳功能时,应使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出现堵塞效应时,可使用678Hz探测音做补充,7-12个月婴幼儿使用226Hz鼓室图探测音时最好同时使用1000Hz探测音做声导抗测试,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应使用不同频率的探测音以及其正常值以便于准确了解婴幼儿的中耳状态。

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婴幼儿;中耳功能

现阶段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广泛开展,转诊进行听力评估的婴幼儿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听力筛查常规方法(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中耳状况的影响。因此,如何尽早对中耳状况作出正确评估,以鉴别中耳与耳蜗及脑干病变并指导后期的干预,已经成为目前广大临床听力师、儿童保健医生以及耳鼻喉科医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常规低频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对于诊断成人和儿童中耳疾病有很好的作用[1],但用来评估婴幼儿中耳功能有较高的假阴性率[2,3]。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期中高频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是判断中耳功能的有效工具,在婴幼儿听力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5]。英国、美国最新发布的婴儿听力诊断指南均推荐对于0~6个月婴儿应使用1000Hz探测音进行鼓室导抗测试[6-8]。而国内以往研究表明,我国婴幼儿鼓室声导抗测试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1],国外的指南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婴幼儿,而在我国婴幼儿中这方面研究数据依然有限,因此目前关于中高频鼓室声导抗测试的适用年龄以及正常判断标准亦有争议。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听力正常0~1岁婴幼儿进行226Hz、678Hz和1000Hz三种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并以年龄为影响因素分组分析所得鼓室图的数据来为确定这三种探测音的适用年龄范围提供依据,另外也为正常值标准提供参考数据。

1 对象和方法

1.1测试对象

2014年3月到2014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听力中心就诊的0~12个月的婴幼儿共200例(400耳,男117例,女83例),所有婴幼儿出生时均为足月生产正常儿。受试者均无遗传性耳聋家族史,无外耳道畸形、耳漏及耳外伤,无耳毒性药物使用史,无上呼吸道感染及腭裂等其他疾病。所有受试者经电耳镜检查鼓膜及外耳道正常,听性脑干反应(click ABR)各波潜伏期均未见延长,反应阈值正常(Ⅴ波反应阈≤35dBnHL),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通过,排除了感音神经性聋。受试者均同时行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分成4组,每组50例:新生儿期(0~28d)、1~3月龄(± 3d)、4~6月龄(±7d),7~12月龄(±7d),均测试双耳。

1.2声导抗测试

使用美国Grason-Stadler公司生产的GSITymp⁃Star 2型中耳分析仪进行探测音为226Hz、678Hz和1000Hz鼓室声导抗测试。选择合适探头密闭置于外耳道,起始压力为+200dapa,终止压力为-400dapa,压力变化速度为50 dapa/s,方向由正到负绘制出鼓室曲线图。然后自动扫描250~2000Hz多频鼓室声导抗测试,外耳道压力调节仍为+200dapa向-400dapa方向变化,压力变化速率为200 dapa/s,记录中耳共振频率。测试开始前按照GSITympStar 2型中耳分析仪产品说明对仪器进行校准。

1.3结果判定

226Hz探测音鼓室图根据Liden/Jerger分型法对鼓室图进行分类,B型和C型为异常,A型曲线判定为正常[9]。根据正峰的数目对图形进行分类,以静态声导抗在0.3~1.60mmho之间、峰压在-100~+50daPa之间为正常判断标准,若图形为双峰,则只计算峰值最大的峰。678Hz和1000Hz探测音鼓室图根据改良Baldwin基线法分型,Baldwin[5]在声导纳Ytm图+ 200~-400daPa之间画基线,将鼓室图分为三类:峰点在基线之上为正峰,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类鼓室图同时归为正峰型;在基线以下为负峰;无法鉴别正负峰的为不确定型。正峰提示中耳正常,负峰和不确定型提示中耳功能异常,见图1。

1.4测试参数

声压峰值TPP(Tympanometric Peak Pressure)表示导纳最大的压力峰值,单位为dapa。耳道容积Ecv (ear canal volume),单位为m l。峰补偿静态声顺值Ymt(Peak compensated static acoustic admittance)是当外耳和中耳压力平衡时导纳的最大峰值,在226Hz探测音给声时测量单位是ml,而678Hz、1000Hz探测音测试时测量单位是mmho。中耳共振频率指顺性声纳和质量声纳相等时的频率[10],单位为Hz。

图1 改良Baldwin基线法分型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病例数使用单个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多个相关样本Friedman检验、秩和检验比较各年龄段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结果。

2 结果

2.1多频探测音声导抗测试(226Hz、678Hz和1000Hz)在0~12月龄听力正常婴幼儿四组不同年龄段的鼓室图形结果分析,见表1。

2.2不同频率鼓室探测音(226Hz、678Hz和1000Hz)对0~12月龄听力正常婴幼儿四组不同年龄段进行声导抗测试,对获得的鼓室图的耳道容积(Ecv)、最大的压力峰值(TPP)、峰补偿静态声顺值(Ymt)进行比较,见表2。

2.3用非参数统计来比较声导抗三个频率探测音226Hz、678Hz和1000Hz的导纳最大的压力峰值(TPP)和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Ymt),这些样本的结果为非正态分布。采用Friedman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考虑到被评估探测音频率在导纳最大的压力峰值TPP和峰补偿静态声导纳Ymt值上有个体差异,在进行比较时,秩和检验只对三个探测音频率检查都正常的受试者进行分析。

在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探测音(226Hz、678Hz和1000Hz)所获得的鼓室图的TPP和Ymt时新生儿期(86耳),1~3月龄组(83耳),4~6月龄组(74耳),7~12月龄组(83耳)四组测试鼓室图数据进行Fried⁃man检验后所得P值均<0.05,有显著差异。相同的频率探测音在四组不同年龄段测试者中所获得鼓室图的TPP和Ymt,进行Friedman检验后所得P值均< 0.05,有显著差异。

2.4.在0~12月龄听力正常婴幼儿四组不同年龄段的中耳共振峰值,见表3。

表1 不同年龄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图分布(耳,%);

表2 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外耳道容积、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比较(x±s)

表3 不同年龄听力正常婴幼儿中耳共振频率(单位:Hz)

3 讨论

声导抗测试对于诊断中耳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常规226Hz低频探测音声导抗评估婴幼儿中耳功能有较高的假阳性率[2,3]。Baldwin[5]则认为21周龄以下婴儿均需要加做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而Meyer[2]提出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使用高频声导抗检测可减少假阴性率,黄丽辉等[11]则认为1岁以内的婴幼儿应该采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中耳功能。商莹莹等[12]认为在0-24月龄婴幼儿中1000Hz鼓室声导抗测试对于诊断婴幼儿中耳功能障碍有意义;在7-24月龄婴幼儿中,226Hz鼓室图导抗诊断中耳功能障碍的准确性较1000Hz鼓室声导抗差。高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手段已经得到公认,例如美国听力学会2012年发表的《婴幼儿听力评估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使用1000Hz探测音进行声导抗测试[8]。

本研究的200例受试者在使用226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在新生儿组(0~28d)双峰比例最高,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双峰比例下降,7~12月龄组单峰引出率为100%,这与商莹莹等的研究相符[4]。有研究表明声导抗测试频率低于外耳道共振频率时,Ya图为单峰。高于共振频率时,Ya图表现为双峰[13]。678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均为在0~1周岁四个年龄组均为单峰。相关报道正常婴幼儿共振频率为(308.7±95.7)Hz[14],而678Hz探测音较正常婴幼儿共振频率高,因此与测试结果相符合。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在4~12月婴儿开始出现双峰,这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外耳道类似鼓膜的运动影响了鼓室图形态[13]。

随年龄增大226Hz、678Hz、1000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异常图形比例增加,678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异常比例在0-6个月年龄组最高。刘宇清等[15]研究发现678Hz鼓室图声导抗图形的稳定性较差,图形表现较226Hz及1000Hz多样,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因此对6个月内的婴幼儿,678Hz不能很好地反映其中耳状态。使用1000Hz声导抗探测音时,0~12个月各个年龄段都存在鼓室图无法引出的现象,比例是1%~2%,Tamyne[16]称之为堵塞效应(Occlusion eff⁃ct),堵塞效应发生时,则无法获得该频率探测音鼓室图及各项参数。Tamyne的研究显示226Hz、678Hz、1000Hz声导抗探测音测试时都可发生堵塞效应,发生在小于4个月的婴儿,2个月内的婴儿发现堵耳现象的比例最高,当婴儿3个月以后发生堵耳现象的比例会下降,这与本研究只出现1000Hz声导抗探测音测试时,并且0-12个月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的结论不符,在可能是由于种族差异导致。在0-12个月的正常婴幼儿人群,226Hz探测音鼓室图的引出率最高,敏感性最高。在0~6月龄正常婴幼儿,1000Hz声导抗探测音的敏感性高于678Hz探测音,而7~12月龄1000Hz声导抗探测音敏感性低于678Hz探测音。

多频探测音声导抗测试(226Hz、678Hz和1000Hz)的参数具体分析如下:226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外耳道容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减小;678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1~3月年龄段组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为最小,其余年龄段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1000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最大的压力峰值在1~3月年龄段组为最小,其余年龄段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虽然1000Hz声导抗对于婴幼儿中耳炎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是由于1000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新进用于临床,有限的报道对于分析方法缺乏一致性,而鲜有对678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的研究报道。目前,各家报道的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的正常标准有所差异,商莹莹等[4]以存在正峰且峰值大于0.1mmho为正常;陈文霞等[17]以存在正峰且峰值大于0.2mmho,峰压大于-150dapa为正常,刘宇清等[15]以存在正峰且峰值范围为0.33~1.01mmho,峰压力为-86~+53dapa为正常。而本文则对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分四个中耳状态变化比较敏感的年龄组进行测试分析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正常婴幼儿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分析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另外在1000Hz探测音声导纳,质量因素和劲度因素同时影响中耳声学特性,峰压所在并非外耳道气压和内耳气压相等处。因此,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负压型并不等于中耳鼓室存在负压,不能提示咽鼓管功能障碍[13],因此1000Hz探测音声导抗的最大的压力峰值可提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显示在比较不同年龄段226Hz、678Hz和1000Hz不同探测音所获得的鼓室图的TPP和Ymt时新生儿期(0~28d)有86名参与者,1~3月龄组有83名参与者、4~6月龄组有74名参与者,7~12月龄组有83名参与者,四组测试数据进行Friedman检验后所得P值均<0.05,有显著差异。相同的频率探测音在四组不同年龄段测试者中所获得鼓室图的TPP和Ymt进行Friedman检验后所得P值均<0.05,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不同频率探测音和不同年龄段都会对鼓室图各项参数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常用的几个频率探测音在不同年龄段时的正常值以便于准确了解婴幼儿的中耳状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组研究对象的中耳共振频率分别为:新生儿期组为(284±48)Hz,1~3月龄组为(293±51)Hz,4~6月龄组为(450±152)Hz,7~12月龄组为(650±205)Hz,在0~6月龄的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共振频率位于低频,接近226Hz。因婴儿中耳腔中存在的羊水和间叶细胞的消失可持续到生后5个月,使6个月以内婴儿中耳的总质量较高,随婴幼儿生长逐渐减少[18]。而共振频率以下时,中耳主要受劲度影响,在共振频率以上时主要受质量影响,而226Hz声导抗主要只能反映劲度影响的中耳特征部分,对质量控制的高频部分检出能力不足[19]。综上所述,在评估0~6个月婴幼儿中耳功能时,226Hz探测音鼓室图虽然正常图形引出率高,但无法准确评估该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功能,应结合和高频探测音鼓室图,因678Hz探测音鼓室图异常图形比例高,因此1000Hz探测音声导抗较678Hz更适合评价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中耳功能,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出现堵塞效应时,可使用678Hz探测音做补充,7~12个月婴幼儿中耳共振频率仍有部分处于中低频处,因此使用226Hz鼓室图探测音时最好同时使用1000Hz探测音做声导抗测试,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应使用不同频率的探测音以及其正常值以便于准确了解婴幼儿的中耳状态。

1Rosenfeld RM,Culpepper L,Doyle KJ,et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 line:otitismediawith effusion.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 130:95-118

2Meyer SE,Jardine CA,Deverson W.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ym⁃panometry:A case study.Br JAudiol,1997,31:189-195

3Hunter LL,Margolis RH,Multifrequency tympanometry:current clinicalapplication.Am JAudiol,1992,1:33-38

4商莹莹,倪道凤,刘世琳.低频和高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在婴儿中耳功能诊断中的作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326-330.

5Baldwin M.Choice of probe ton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race patterns in tympanometry undertaken in early infancy.Int JAudiol,2006,45: 417-427.

6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Year 2007 Position Statement: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Early Hearing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Pediatrics,2007,120:898-921.

7Steven J.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audiological assessment andman⁃agementof babies referred from the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me.NHSPClinicalGroup,2011.

8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Audiological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ofhearing in infantsand young children,2012.

9姜泗长,顾瑞.临床听力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91-232.

10Katz J,韩德民.临床听力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42-155

11黄丽辉,韩德民,刘莎等,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听力追踪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643

12商莹莹,徐春晓.倪道凤.婴幼儿听力评估问题的讨论——阅读美、英等国最新版儿童听力诊断指南的思考.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3):474-456

13Lilly DJ.Multiple frequency,multiple component tympanometry:new approaches to an old diagnostic problem.Ear Hear,1984,5(5): 300-308

14代键,史波宁,许军等.多频鼓室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中耳功能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2):71-74

15刘宇清,王幼勤,叶清.DPOAE全频率通过的正常婴幼儿不同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分析.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4):459-461.

16Tamyne Ferreira Duarte de Moraes,Camila de Cassia Macedo,Mari⁃za Ribeiro Feniman.Multifrequency tympanometry in infants.Int. Arch,Otorhinolaryngol,2012,16(2):186-194.

17陈文霞,许政敏.72例新生儿的声导抗图形分析.中华耳科学杂志,2008,6(2:194~196

18李琰,温瑞金,王小亚等.0~1岁婴儿多频声导抗结果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023-1025

19黄孟捷,郑芸,王恺.宽频声导抗测试.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3:620-622.

M ulti-frequency tym panometry asa diagnostic testofm idd le ear function in infants

SUN Jing1,ZHAO Zhengyan1,FU Yong2,WU Lei2
Hearing Center,Children’sHospital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OZhengyan Email:sunjing8351@163.com

Objective To report tympanometry results at 226,678 and 1000 Hz in infants aged from 0 month to 12months,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multiple frequency tympanometry in diagnosingm iddle ear function in infants.M ethods A sample of 200 infantsw ith normal hearing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y age:i.e.Groups 1(0–28 days),2(1–3 months,±3 days),3(4–6 months,±7 days)and 4(7–12 months,±7 days)(n=50 in each group).Tympanograms from differentage groups including their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wereobtained using a GSⅠTympStar 2M iddle-Ear analyzer.Results1)At226Hz,tympanometry equivalent ear canal volume(Ecv)increased w ith age,while tympanometric peak pressure(TPP)and peak compensated static acoustic admittance(Ym t)decreased.2)TPPand Ym tat678 and 1000Hz increased w ith age,although the lowest TPPand Ym twas seen in infants in Group 2.Within each age group,TPPand Ym t at1000 Hz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at 678 Hz.Probe tone frequency and age showed a remarkable impact on TPPand Ym t.4)Themiddle ear resonance frequency was 284±48 Hz for Group1,293±51 Hz for Group 2,450±152 Hz for Group 3 and 650±205 Hz for Group 4.ConclusionⅠn evaluatingm iddle ear function in infants younger than 6months,the 1000Hz probe tone should be used,while the 678 Hz tone can be a supplementary option in caseswhen 1000 Hz tympanograms indicate an occlusion effect.For infants between7 and 12months,the 226Hz tone should be used for tympanogram,while the 1000Hz tone should be used for impedance tests.Probe tonesof different frequenciesand different reference values should be used for different ages foraccurateevaluation ofmiddleear functions.

multifrequency tympanometry;acoustic impedance tests;infant;middleearstate

R722.19

A

1672-2922(2015)03-428-05

10.3969/j.issn.1672-2922.2015.03.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47068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No:LY14H130001,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B类),No:2014KYB077

孙靖,听力师(中级),研究方向:小儿听力学

赵正言,Email:sunjing8351@163.com

2014-11-13)

猜你喜欢
音声共振频率鼓室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
最具魅力
风洞试验WDPR支撑牵引绳与模型耦合振动研究
大展弦比机翼的有限元模态及谐响应分析
高压电机振动铁芯松动判定方法研究
呼和浩特大召寺音声的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