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教育区域合作经验推动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2015-12-07 19:41李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李哲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实施,三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区域教育合作做法基础上,总结分析其主要经验,提出河北省融入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外区域教育合作;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001-03

国外教育区域合作起步较早、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探索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科学路径。

一、国外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主要经验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很多国家进入经济恢复回升和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跨区域教育合作愈发紧密,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一,政府主导,积极推动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将教育的跨国、跨区域合作提上议事日程,政府出面协调推进实施。早在197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欧共体六国就召开教育部长会议,研究探讨教育合作问题;1974年,欧共体理事会通过决议,强调各成员国之间应当相互承认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1999年,欧洲29国教育部长签订《博洛尼亚宣言》,提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目标,包括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相互承认学位、建立学分互换制度、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之后又召开多次部长级圆桌会议,细化、拓展合作内容,逐步建立起相对统一、协调的欧洲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可以看到,这一体系的成功建立,应当首先归功于欧洲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他们在法律、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推进联合办学、课程开发、科研合作,将教育的跨欧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搭建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合作计划。跨区域教育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设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1976年,欧共体推出“联合学习计划”,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学术研究合作,改善文凭认证制度,推动教师、学生跨国交流学习;1987年之后,欧共体密集出台实施了一批教育行动计划,包括“可米特计划”(推动高等教育与工业界合作)、“林瓜语言”计划(在共同体内加强外语教学交流)等,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苏格拉底”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教育合作区”。以“苏格拉底”计划的子计划——“伊拉斯莫计划”为例,其涵盖了促进教师、学生跨国交流、建立大学合作网络、研究资金资助等内容,相关数据显示,仅在这一计划实施初期的三年多时间里,资金投入就达到8500万,跨国进修人数达到4.3万人,1500所大学研究开发了共通课程。正是诸多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成功地将跨欧教育合作由理论层面推向了实际操作阶段,对于提升成员国整体教育水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三,产学结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合作。发达国家推动教育合作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在支持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德国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教学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教育培训,联邦各州工商联合会、手工业协会统筹管理,鼓励不同行政区域教育资源交流互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联盟”由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康涅狄克州的耶鲁大学、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罗德岛的布朗大学、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所知名院校组成,他们定期开会研究讨论相关事宜,互相承认学分,学生、教师可以转学、流动,在推动地区发展的合作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新加坡推行“教学工厂”职教模式,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学,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技能;同时,开展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培训合作,与法国合作建立新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建立德新技术培训中心,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

二、国外教育区域合作对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启示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可以充分参考国外教育区域合作的有效做法,研究探讨协作发展之路。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政府扮演好“规划师”角色。纵观国外教育区域合作发展历程,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是决定因素。推动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政府应当做好“规划师”,做好顶层设计。首先,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不同行政区域合作,关键是破除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可以考虑由国务院牵头,相关部委和三地行政主官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重点难点问题,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体把握、统一规划、有序运作。其次,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政府要发挥居中协调作用,主动为三地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引导他们围绕课程开发、科研技研、学历认证、人才流动等,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再次,强化政策支撑。国家层面应研究出台关于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设定路线图、时间表和具体负责单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拿出切合本地实际、含金量高的针对性措施,合力推动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第二,制定推进计划,选准合作发展“突破口”。国外区域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合作计划,无论是“联合学习计划”,还是“伊拉斯莫计划”,都是十分成功的典范。京津冀三地也应当设计实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合作计划,作为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教师资源优化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库,推动实施“高层次专家学者互聘”计划,鼓励优质教师资源相互流动、创造更高价值。针对学生培养问题,可以建立推行“学分学历认证计划”,同等层次高职院校间互派学生交流学习,毕业生不止可以获得所在院校的毕业、学位证书,还可以同时获得派驻学校的学分、学历证明。针对产学研结合问题,可以探索实行“京津冀高校-企业联盟计划”,鼓励高校在区域内甚至跨区域选择企业合作,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开展“订单式”科研项目研究、学生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高职教育纵深发展。endprint

第三,注重合理布局,建立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互融发展体系。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这恰恰是国外教育区域合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也应当按照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布局。一方面,统筹考虑高职教育资源布局的重点和方向。针对京津知识技术密集、外贸活跃的产业发展特点,可考虑依托廊坊大学城,率先建立“京-津-廊高新技术、外贸产业教育走廊”,推动高职院校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河北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现代农业和环保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可考虑将京津优质职教资源转移到河北,在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邢台等工业密集地区,构筑“工业高职教育高地”,在北部燕山、西部太行山以及中部平原地区,打造节能环保、旅游休闲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高职教育隆起带”。另一方面,合理设定高职教育资源布局的时间和步骤。近期,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转移要求,统筹三地高职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布局;中期,根据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合理调整存量教育资源,积极共享增量教育资源,确保高职教育始终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远期,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学校、社会发展的同步性,构建多层次的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网络。

三、河北省融入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省应选好策略、找准定位、主动对接、加快融入,推进全省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为导向,加快优化专业结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打造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我省高职教育应以此为导向,建立专业设置动态机制,广泛听取行业企业意见,抓紧开展用工需求前瞻性调研,有针对性地调整已有专业、开设新专业。具体讲,就是要瞄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石油化工、新能源开发、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加快调整、优化、发展相关专业,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群,推动我省高职教育实现新突破。

第二,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培养体系。政府要发挥信息沟通、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投入,积极搭建平台载体,鼓励支持校企合作,联动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要主动“走进校园”,为高校提供实训和岗位培训基地,选拔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作为“校外导师”,广泛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工作。高校要主动谋求与企业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场地等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职业氛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进修,参照企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优化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第三,以健全合作机制为保障,力促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有序推进。我省主动谋求合作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建立健全顺畅有序的合作机制。一是着力推动建立行政合作机制。要谋求从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合作协调机制,打破地区政府的行政阻隔,杜绝“分灶吃饭”,形成“三地一家、步调一致”的协调发展合作模式。二是着力推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区域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加快区域信息化建设,通过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重构,逐步建立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京津冀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推动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要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科研成果转化、参谋决策咨询等关键因素,合理设置三地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合作重点,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许长青,阚阅.高等教育国际化:欧洲案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01):12-18.

[2]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5-37.

[3]郭秀晶,桑锦龙,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J].高教发展研究,2010,(1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