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5-12-07 19:42孙京新王宝维王淑玲刘璐皮桂玲周丹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启示模式

孙京新+王宝维+王淑玲+刘璐+皮桂玲+周丹丹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地方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科学、灵活的培养思路及方法。基于这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在建立国际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当中所做的一些尝试,进行创新改革。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机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009-03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社会各个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应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根据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所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其特征可通过以下三点概括说明:一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二是教育市场面向世界开放,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三是对培养的人才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国际合作意识,同时还要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

一方面,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首先发达国家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国内有助于先进知识的传播和推广,进而提升国内人才的质量;其次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促进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快教学结构的调整,改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国内教育市场的优化和竞争。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外大学和著名的企业申请来华合作办学的将会越来越多,他们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及方法无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构成威胁。面对以上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合理分析其利弊,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机制,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也不断加强,北美、西欧、澳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2]。因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所以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对我国而言还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一)以德国为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

德国将高等教育视为树立其优良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推进本国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快本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德国政府和各个高等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可行的办法,也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政府和高校针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的转变,将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得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其次,德国政府和高校也十分注重在海外的合作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培养,互换留学生,并为吸引更多留学生设立多种类的奖学金,其中包括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奖学金项目,用以资助优秀学生来德留学,如世界大学服务(WUS)德国委员会奖学金、进修课程奖学金等。第三,在扩大留学生数量的同时,政府和高校也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使与国际间的合作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德国高校专业设置有一套完善的认证体系,整个认证过程包括选择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实地考查、认证机构发布评估报告、做出评估决定等环节,并且每过五年还必须重新认证。在这严密的认证体系下,德国高校设立任何一个国际专业都经过充分准备,系统论证。而且,每五年德国高校还必须进行教学评估,所有的评估过程由专业机构完成,其评估内容涉及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就业机会、专业特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正是有了良好的质量保证,德国新设立的国际专业及国际课程才赢得了外国留学生的青睐[3]。

(二)以新加坡为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的城市国、美丽舒适的环境和高素质的公民一直为世人称道。近些年,新加坡政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新加坡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并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其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开展:

1.丰富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有规模庞大的交换学生制度,有近20%的学生能赴国外大学进修,开阔视野。

2.加强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鼓励本地教师到国外攻读研究生课程或参加人员交换计划,积极支持并定期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同时,也会不定期邀请海外学者参与专门的讨论会,促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4]。

3.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新加坡高校和国外著名学府在合作开办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和合作进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4.推进分校制度的建立。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在新加坡开办国际分校,并期望通过这些大学聚集一流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使新加坡成为“地区教育中心”,以培养本科生独立创业的精神,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经验。

5.积极加入国际联盟。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新加坡高校纷纷加入不同的国际大学联盟,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以及提升自身的国际知名度。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起步较晚,且模式与机制也不是很完善,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相信结合发达国家的优势并借鉴其经验,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也会更上一层楼。因此建议:endprint

1.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国际化需求。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社会的很大一部分岗位都亟需综合知识较强,思维方式更加开阔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应避免故步自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脚步,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5]。

2.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要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应建立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我国高校应结合当前国际化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增设更多适合国外学生需求的国际课程,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在教学上,有实力的高校应大力推进对外国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工作。为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各个高校引进国际化教材和课程、发展双语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6]。

3.鼓励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所以我国各高校不仅要主动走向国际市场,努力去开拓海外留学生市场,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就读,还应支持和鼓励我国学生去争取资助名额,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7]。

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国际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各高校应积极参加与各国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培养的发展。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国外培训进修和访问考察的机会,大力支持教师与境外高校建立广泛的科研与教学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换留学生的工作,使我国的大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留学经历,培养国际化人才。

四、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实例研究

1.河南工业大学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实践。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大学,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协议,正在实施的项目10余项,合作培养覆盖专科到硕士各层次,学历教育合作项目已拓展到欧美多个发达国家。

以与英国瑞丁大学联合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项目为例,项目采用4+1或3+2学习模式,即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或4年,在国内学习,大部分专业课由英方教师用英语教学;第二阶段1或2年,学生可选择在英国瑞丁大学学习,教学语言为英语。凡被河南工业大学录取的食品类学生,入学后均可报名参加英语选拔考试,合格者可转入中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学生修完该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者,颁发河南工业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按照中英联合培养的教学计划学习3或4年后,成绩合格,可赴国外学习1~2年,修满英方规定的学分,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对方硕士学位;通过考试,可获得英国工程师证书[8]。英方每年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2.山东农业大学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实践。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实践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成功典型。2007年,该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英国皇家农学院的“国际食品商务管理”专业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化的食品专业人才,学制四年,全部在中国国内完成。山东省是农产品出口的大省,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1/3,对这类人才需求量极大。同时,近几年频频发生“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等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大量国际纠纷,将“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大大提高。因此这次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项目不仅提高了该校食品专业的水平,使之更加趋于国际化,更为我国培养了目前亟需的食品专业国际化人才,更加有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经过中、英双方教师三年多的共同努力,现已将这两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工科和商科)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既掌握食品检疫检验、食品加工及研究方面的技能,又懂商务、会管理、了解市场,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9]。

五、总结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条艰巨而又漫长的道路。它涉及不同的国家、学校及部门,这就不仅意味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协作,而且意味着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的竞争。我国高校要在这种合作与竞争中,注意扬长避短,形成“合作—竞争—再合作—再竞争”的良性循环,加快学校的发展[10]。另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不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必须是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前提下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42-43.

[2]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8-22.

[3]赖炳根,周谊.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6):140-141.

[4]范燏.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13):22-27.

[5]张捷,曹静.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6.

[6]程顺昌,冯叙桥.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10):58-60.

[7]倪莉,刘志彬,张雯.国际化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福建轻纺,2014,(2):43-45.

[8]王优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个体差异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以河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2-133.

[9]张丽敏,吕建设.山东农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1-222.

[10]韩秀明,何丽.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利用国际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卫生人才,2012,(6):84-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启示模式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