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声学教程的选择

2015-12-08 07:16田文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程声学和弦

田文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浅谈和声学教程的选择

田文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声学教程数量日益增多,形成了多样化的和声教学体系。通过对六本和声学教程的比较,可以找出各派和声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看到各本教科书的“共性”与“个性”,对和声教学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和声学;和声教程

和声学包含理论性与实用性两方面的内容。理论性方面涉及其他例如数学、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实用性主要包括在音乐创作、和声教学以及应用中所体现的和声处理不同方法的研究。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尽相同,却又紧密联系。

和声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声理论与应用知识,提高和声写作技能;了解和认识作品中使用的和声手法,理解作品中的和声语言,进一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和声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不需要把创作中的所有手法加以罗列,也不需要把和声理论的各种成果和问题都加以阐述,应当将应用与理论相结合并加以概括,抽象化和规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将教学内容作循序渐进、由简及繁、由易及难的安排,根据教学对象、目的、要求等作相应的、具体的、特别的安排。

和声学是经历漫长历史发展时期而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基础作曲技术理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由于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创作风格以及听众审美标准的不同,使得各时期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和声学也随之进行创新发展。关于和声教程的分析选择,就如将互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分析对比,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把握其优势与劣势,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确定使用时取舍。

本文试图对六本和声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它们从整体到各部分具体内容的处理方法及各自特点,为和声教学与实践运用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这六本和声教科书分别是:《和声学》(美国,该丘斯著,陈宝译)、《传统和声学》(德国,亨德米特著,罗忠熔译)、《和声学教程》(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著,朱世民译)、《和声学教程》(桑桐著)、《和声学新编》(沈一鸣著)、《和声学教程》(吴世锴著)。

该丘斯在《和声学》中灵活而科学地使用了多种律制:以“五度相生法”为理论基础,认为音阶、各和弦与主和弦的远近关系是根据五度相生体系而构成的;等音转调的内容用平均律来进行阐述;三和弦的构成上运用纯律进行分析说明等。律制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了解各种律制的同时,更便于清晰把握各章节的内容以及处理手法。

亨德米特在《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中提出和声教学的主要原则是:简明扼要地把学生所需要的材料交给他们,着重于历史的根据和较有代表意义的和声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和声方法。因此,作者将该教程中的和声规则减少到最小限度,力求简明。

在《和声学教程》中,斯波所宾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阐述得合理透彻;讲述循序渐进,法则严格、明确,是初学者极好的向导。但是,该书中有些规则过于机械刻板,虽然易于掌握,但若处理不好会导致和声学习缺少灵活性。有些和声手法在某个音乐历史阶段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和声的发展,如今的实用价值已大幅减小。因此在使用该教材时,要注意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

桑桐的《和声学教程》,内容包括了大、小调传统和声、二十世纪现代和声、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部与我国音乐创作及音乐理论研究实际状况和需要相适应,集我国和声研究之大成的优秀教材。其对和声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条理清晰,例证准确,有利于学生基础夯实。作者注重技法拓展,将现代和声做了全面的介绍。同时,为使

和声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该书还特别注重各种和声材料的广泛性和兼容性以及和声材料的处理方法和应用原则的总结等,使教程更具实用性。

吴世锴在《和声学教程》中,从我国音乐创作实际出发,在整体上力求体现与和声基本原理的密切结合。在和声理论部分,相对于其它同类书,不局限于技法的讲述,而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到对和声功能色彩、连接性质、旋律等方面的理解。该教材第一章为我国民族调式及旋律简述,可见作者对我国民族风格的调式类型及其旋律特性的重视,并且使学生对和声配置的对象—旋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各个章节内容的选定与技术处理的细节,除了传统规范的内容和技法外,还包括我国音乐创作实践中的某些特殊的和声用法。教材中所举的和声图示,注重在高声部采用带有一定民族音调的旋律,并力求音乐的完整性。

沈一鸣的《和声学新编》与其它教材体系截然不同的,是将自然音和弦与变音和弦同步进行。从和声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自然音和弦与变音和弦是互相交织共同发展非单独存在,在和声教材中把它们分为两部分进行讲述,是人为归纳的结果。本书采取的内容编排方式,是沿着和声发展的轨迹所走的另一条路子。变音和弦本是自然音和弦的变化形态,因此在和弦结构、和弦功能、和弦连接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一致性与相似性。降二级变音和弦与自然音二级和弦之间,除了根音相差半音外,其它在和弦的结构、功能、和声处理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因此,为了避免自然音体系与变音体系完全分离容易产生的不良影响,把一个和弦的基本形态及其变化形态放在一起进行讲述,既合乎逻辑,也是完全可行的。

六本和声学教材在各部分内容的处理不尽相同,和弦外音的大量使用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特点,本文仅以和弦外音为例进行其内容的比较。

该丘斯的《和声学》以五度相生法为理论的基础,对和弦音与弦外音作了简单界定:和弦音是以根音为基础,连续三度叠置至五个音,五个音以上的则归入和弦外音;在和弦外音的分类上,把所有的和弦外音都归入“邻音”,这种划分方式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

亨德米特的《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在和弦外音章节提出了“自由音”的说法,是一种与前后声部均为跳进关系的和弦外音。此外,他在和弦外音处理上的要求较宽,比如平行五度如果发生在和弦外音与和弦音之间是可以使用的。

斯波所宾在《和声学教程》中,将不协和音分为和弦内的不协和音与和弦外的不协和音,把延留音、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的各种形式分别讲述其形成、种类以及解决方法。

桑桐在《和声学教程》一书,认为在一定的和声基础上,将声部作音型化的处理中,所使用的一些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的出现,称为和弦外音,并将和弦外音进行了更条理、细致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这种更为系统、清晰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沈一鸣在《和声学新编》中将和弦外音分为六种:留音、倚音、经过音、助音、先现音及换音,并按照它们所处的节拍与音节强弱位置分为强、弱两类和弦外音进行讲述。另外,该书就和弦外音的作用有着独到讲解:和弦外音可以避免和弦转换的慌乱,从而突出旋律的主导作用;是对旋律进行装饰,使旋律进行的线条流畅;能带来新的和声色彩。

吴世锴在《和声学教程》中着重讲述了单声部的和弦外音。在讲述和弦外音的种类时,除了将大家所熟悉的和弦外音按照强、弱进行分类讲述外,还提及在我国五声性旋律中所使用的和弦外因的情况,大量列举中国传统音乐片段进行讲解,体现了和声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音乐创作实际相结合的精神。

在音乐的学习中,和声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的形成是通过音乐长期发展积累形成,它随着历史发展、音乐审美、创作风格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多样化的和声教学体系,是作者在理论观点、教学要求、具体处理技术手法的不同形成。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六本和声学教程的分析比较,找寻不同和声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得出它们之中的“共性”与“个性”,以期对和声教学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实际的和声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而有效处理教程之间的关系,力求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艳如)

J614.1

A

2095—7416(2015)06—0137—02

2015-06-11

田文(1979-),女,山东淄博人,艺术学硕士,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教程声学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挽碧制作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