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2015-12-09 04:06卢兵霞
关键词:文化价值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卢兵霞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卢兵霞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承、文化整合和文化创造。在当今以网络为重要载体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创造等价值的实现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文化价值必须加强网络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抓民族文化的根;提升网络话语权,开文化传播的道;开拓网络创造性实践,找文化创造源。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的文化功能满足人们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这个大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的文化价值主要有哪些表现,其价值实现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以期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思想政治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

(一)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把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相融合,使其与当前文化相统一,并使优良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文化的传承。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政治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网络时代,我们要运用多媒体工具有目的地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影响。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文化的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包括了诚信礼让的社会公德,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上善若水的个人修养,等等。网络为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支持。

(二)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发展,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相一致的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整合。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倡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中还存在多种多样的亚文化,这就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为根本的前提下,对非主流文化采取“扬弃”的办法吸收其合理、科学的部分,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成分。同时,在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要加强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引导,抑制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用亚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实主流文化,用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统领各种亚文化的发展。二是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整合。主流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在辩证的扬弃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创造

文化创造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使既有文化改变其内容和结构,不断超越自身,产生先进文化。[2]”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宣传教育和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知识传播,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整合分析原有文化,从而总结、解释、估价、确定文化的新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造价值表现在持续发展的积累式创新过程中,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摒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过时的思想理念和方式,同时对合理的有价值的理念和方式进行保留。二是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深化和更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从而把新的思想和创造向教育对象传播、渗透,使其融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创造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三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人继承文化,也创造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承和整合已有文化,使受教者不断被‘文化化’,并培养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2]”即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实现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自身多元化和多样性影响了文化的传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意存高远,充满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其阐述的人格修养、人生家庭、社会宇宙等诸多哲理,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然而网络信息多元和网络交往多样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信息多元化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这使其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产生冲突。比如,有些国家对成年人允许色情服务存在,因此,在网上提供这类信息。但这在我国是禁止的,而这类网络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对我国既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极大的冲击。网络信息交流的形式多样,使得人机交往多于人与人之间现实的交流,因而人与人之间面对着一种“近”与“远”的尴尬境地。网络带给我们超越时间空间限制进行交流的“近”。而现实生活中却情感疏远,人与人面对面真情实感的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越发的淡薄。

(二)西方网络的话语霸权削弱了主流文化的认同

“在国际上,网络信息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等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 30%,却拥有世界邮件量的 95%,数据库量的 92%,网络上频频被访问的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站点,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接受信息。”[3]这就使得这些国家在网络话语权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4]然而,我们不难看到,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文化的侵袭越发的频繁、尖锐。近年来美国“棱镜门”事件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的“双重目标”,揭开了美国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背后的阴谋。西方国家使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美化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用话语霸权优势不断向我国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这种网络话语化霸权使人们接触的信息大量的都是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信息,人们在“美化”了的信息中可能会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困惑,从而削弱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认同。正如亨廷顿所说“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意识形态的输入”[5]。

(三)“知己知彼”不够阻碍了文化的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是对以有文化的继承并发挥作用为基础,以对西方文化的充分学习和吸收借鉴为条件。从“知己”来讲,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根源,我们必须要在做好“知己”上下功夫。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深深扎根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这个文化的“宗” 才能打开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全方位无限”,才能创造各种“可能性”。尽管我们看到当前我国的文化有了多方面的成果,也肯定其推动了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如何发掘利用更广袤的资源和价值,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我国人民群众置身于网络文化中的文化创造价值,常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文化创造的“全方位无限”和“可能性”受到制约。从“知彼”来看,包括西方文化的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来源。随着网络的全球化,世界文化交流和冲突不可避免,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向西方宣介了中国文化。但是现在有人说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懂得中国,而很少有人说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懂得西方。因为对西方文化懂得不多,理解不透,在学习和吸收借鉴中难免会出问题。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实现路径

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创新和完善适应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实现提供有利条件。

(一)加强网络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抓民族文化的根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长期积累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我们民族成长和发展的根基,为了使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对优良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首先,在传播的内容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宣扬“仁,义,礼,智,信”,提升人的个体道德修养; 重视传统节日,继承我们的节日遗产;发扬“天人和谐”的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厚德载物、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形成中国特色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土文化体系。其次,在传播形式上,我们利用网络的多种工具和丰富多彩的传播途径,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利用多种网络媒体教学工具和形象生动的形式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具有优良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二是加强网络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舆论宣传,比如通过反映真实历史的影视剧作,有关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讲座,用手机这个大众普遍接触的信息传播工具等,宣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使大众在这些媒体的运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网络媒体自身开放性的特点,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有助于外界了解我国民族伟大的文化魄力,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我国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形成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文化。

(二)提升网络话语权,开文化传播的道

“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是掌握意识形态建立的主动权。”[6]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应当大力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打造网络传播文化的主阵地。第一,优化网络技术条件。网络话语权的提升是以网络自身的技术条件为基础的,美国凭借自己网络技术优势垄断了网络话语权,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的侵袭。为此,我们要了解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加大技术投入,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网络系统的更新,对网络技术进行升级,及时发现各种漏洞,提高对有害信息的管制。同时,要不断进行对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掌握先进的安全技术,提升应对突发网络攻击的能力,能够迅速解决网络突发问题,及时修复网络系统,使损失减小到最少。第二,建好文化网络站点,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一要树立主动传播话语的意识。传播正确的、先进的网络思想文化话语是抵制西方网络话语霸权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战略重点。二要加强网站建立与维护,利用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势,集中打造主流文化的网络传播体系。第三,参与网络话语主动对话。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严重的威胁,使我国民众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我国的政策、路线、方针为依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主动参与网络思想文化话语对话,对于西方分化我国的言论给予有力的回击,主动揭露他们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阴谋,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话语对我国的政治图谋,才能引导网络话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我们传播主流文化的主阵地。

(三)开拓网络创造性实践,找文化创造的源

文化创造是“人化”和“化人”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人化”是人不断创造文化,更新原有文化体系,使文化的思想观念形式适应时代的要求,合乎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对内来说,这就要求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着眼当代我国社会发展受网络影响的实际,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照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创新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深入现实,深入实际,了解人民的需求,倾听人民的心声,抓住时代的脚步,始终保持同人民大众的鱼水关系,文化的创新才能从根源上得意实现。对外来说,当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把我国传统文化推进全球化的挑战之中,我们要实现文化创新,就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借鉴,离不开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流对话。正如萧伯纳所说:“当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的时候,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的时候,得到的是两种思想”。因此我们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先进成果,学习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经验,使我国文化适应时代的潮流,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次,“化人”是指对具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实践的作用,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是人的内在知识外化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创造性的人才要求迫在眉睫,因此对具有创造性人才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全方位的可能,为具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环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健全网络管理法制建设,对于网络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式及时进行相关网络行为的立法,明确网络法律责任,为具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安全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包括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兼职人员,提高应对网络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家关注的、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信息能够及时作出解释和回应。为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提供信息安全保证。

四、结束语

在网络信息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以及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其价值,这是促进我国文化事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然而,根据文献查找和相关资料的搜索可以看到,当前学术界直接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甚少,可以借鉴的资源也不多。同时,由于个人学术和能力水平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有些问题没能很好地说明和解决。比如,我国优良传统文化通过网络渠道得到发扬和传承的具体操作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人才的文化价值如何通过网络来实现的问题,以及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面临的挑战分析不全面的问题等。因此,关于网络这个角度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共同去发现和解决,以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月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9):3-5.

[3]胡泳.互联网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三个维度 [J],对外传播,2012(11):35-37.

[4]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看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0.

[5]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73-77.

[7]习近平.宣传文化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N].光明日报,2013-08-20.

The Cultur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Age and Its Realization Way

LU Bingxia

(Institute of Marxism,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inly manifests as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cre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owadays is in the age of taking the network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ulture are faced with various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net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peaking right of network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practice of network creativity should be promo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network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value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5-0084-04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5.017

作者简介:卢兵霞(1991—),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04修回日期:2015-08-26网络出版时间:2015-09-2517:1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925.1714.034.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9(5):84-87,112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网络时代做有智慧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