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蔬菜示范园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5-12-09 08:35师建华李燕张铁石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示范园园区设施

文 | 师建华 李燕 张铁石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冀中南蔬菜示范园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文 | 师建华 李燕 张铁石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诱导下,工商资本大量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各地农业生产示范园迅猛发展,园区小则上百亩,大则上千亩,农业设施生产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大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成为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

纵观此类园区,其建设思路,一般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而园区的功能与作用,则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目前园区基本类型是以农业生产、科技示范、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是建立在设施农业产业基础上的农业园区。

快速发展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中,设施生产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缺乏合理的现代农艺、信息技术规划;园区管理成本高,收益低导致亏损;设施棚室设计土地利用率低等。为此,笔者走访了石家庄市109个主要设施果菜生产示范园,占2013年底石家庄百亩以上蔬菜园78%。调研园区总规模约6.3万余亩,其中走访了温室5223座,大棚4460座。找出了目前示范园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梳理、讨论,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农业科技示范园主要生产现状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近年来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主要设施生产为日光温室和大拱棚生产。调研数据显示,二者约占园区总占地面积的5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和大拱棚的单茬生产面积分别约占该设施占地面积的39%和95%以上。其中,日光温室的设计多采用山东寿光五代模式,后墙底座和棚间距离均达6~7米,棚间绝大多数闲置,大量的土地浪费在温室后墙占地和棚间距(极少能利用)上,但是建造者还是多选用此模式,关键在于此种设计形式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从设计、整体施工到辅助栽培,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可操作性强,适合机械操作。而传统的冀优系列温室,虽然占地面积小,却因为后墙建造需要砖土结构,高人工、高成本,建造时间长,造成推广上有一定难度。

园区以设施特色蔬菜生产为主,约占总体的65%以上,西甜瓜占总量的20%,设施水果栽培约占15%,主要品种为草莓、葡萄、桃、樱桃、无花果、火龙果等。设施水果因为用工成本少、上市早、价格好,发展趋势迅猛。

园区农业生产专业技能。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园区的专业技术进行了多种多样提升培训,譬如:阳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不可预见性和多样性,往往不能通过短时培训达到规范生产目标。此外,由于新建园区经营者多数是来自外行业的管理者,大都通过外聘专业技术人员来保障生产。调研园区中,约64%的园区外聘了生产技术人员,其中55~65岁农把式(农把式为有过生产经验的操作能手,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约90%来自设施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94%;中级职称以下技术员占技术人员总

数的6%。

图1 园区主要设施生产对比

黄板不配合防虫网使用。

有机肥直接冲施。

园区设施生产中主要农艺技术应用。在各级政府及科研部门大力支持和倡导下,生产农艺技术得到了很大地推广和应用。调研发现,目前设施生产中,安全生产已经得到较高的重视。这表现在:在各个生产园区均张贴了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及农药准许使用名录,农药暂时仓储、使用符合使用名录,合格率98%以上,只有个别叶面肥产品存在含量标注不全面现象。黄板诱导防治技术、防虫网使用技术均超出80%;生产上冬季覆盖生产占100%,节水生产约占40%;工厂化优质种苗、嫁接种苗使用率约占45%以上,草莓雄蜂授粉率达到100%;微生物菌肥使用越来越得到种植户认可;物联网管理正在大力推广,单个设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现实中也存在技术落实不到位和具体操作不规范现象,比如:黄板防治、防虫网使用、肥料合理使用等,不规范操作不仅使得新技术得不到应用效果,而且造成浪费,适得其反。

园区经营模式及效益。被调查农业园区多采用集体雇工分类操作的管理模式,但雇工劳动存在工作效率低、生产进度延迟等问题,造成产出率只占农户自己操作的60%左右。调研发现,园区集体经营中,生产成本主要是由劳动力、肥料和地租成本构成,三者占总生产成本的85%以上,分别占整体生产成本的59%~63%、10%~15%和9%~14%。农户自己种植的设施生产,除去人工费用和地租,比集体经营的园区可以降低约70%的生产成本。

由表1可以看出:单个日光温室年利润在1.4万~1.8万元,实际亩利润0.4万~0.5万元。日光温室的利润由于占地面积的稀释,目前并没有做到高效;单个大棚生产年利润在1.1万~1.4万元,实

际亩利润约0.3万元。

表1 两种主要设施类型经济效益对比

以上数据为单纯生产成本的核算,如果加上园区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非生产费用,园区经营利润微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许多园区选择了将设施一次性出租给农户种植,一个长100米、宽10~12米,建造成本约15万元的温室,年租金1万元。公司集体管理的园区只占所调研园区数8.9%。

园区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盲目的建设制约园区的持续发展。多数示范园区由于在建造之前没有进行详细调研,建造者就投入了资金,并争取了各级政府大量的扶持资金,迅速形成“设施群”示范园。这些建设者们有热情,有资金,但缺乏相配套的农艺知识,由于工程与农艺技术结合不紧密,多数农业示范园在未明确生产目标的前提下,盲目效仿他人,花费大量资金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开始基地基础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建好了才想到规划生产,造成了“重建设、轻管理”,运作效率低的局面,不能有效地按照建立现代化农业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行管理,从而生产效益低下,甚至亏损,致使部分园区经营困难,形成设施严重浪费。目前,一些园区由于运营艰难,多数选择了将设施一次性出租给农户种植,收取租金。更有甚者,园区荒废、转产、乃至倒闭。农业科技示范园,不但起不到示范推广作用,反而成为当地负担。究其原因,对园区的宏观管理滞后,比如项目建设中缺乏专业技术论证和监督,建成后缺乏管理和跟踪评价。而园区建设的标准、指标等缺乏工程与农艺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多种滞后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园区的规范化发展。

行业管理人员缺乏,不能合理指导生产。由于建设者对设施农业生产缺乏经验,忽视农业生产,觉得农业简单、粗放,造成生产不规范,建设无标准。比如栾城某园区开始设计的是全钢无立柱温室,于是简单引进外地建造技术,缺乏适应本地的有效技术监管和改造,从而施工中所用钢材不达标,导致温室被雪压变形,不得不全部增加立柱支撑,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又如,大多数园区几乎没有排水规划,造成温室在雨季生产中常常发生倒灌,严重者温室倾斜倒塌。此外,一些基地缺乏农用物资循环转化、生产垃圾处理利用的设计规划,造成园区生产垃圾堆积、病害传播加快。

调研发现,示范园区还存在无力聘请技术人员,普遍延用旧有的生产方式的现象,有些基地管理人员对新技术理解、接受能力较差,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不能准确掌握设施蔬菜栽培要领和操作规范。外聘技术人员的基地虽然占到64%,但外聘“农把式”学历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即使有一定生产经验,也不能根据生产状况和气候类型,灵活改变,技术上直接引入外地生产管理模式,实行“拿来主义”,一旦发生突发状况,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此外,一些外聘技术人员为了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技术不公开,农资产品要求从其地购买,并且多数产品到达前被撕毁标签,质量、价格无从考证,为体现其自身价值,超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求短时产量,不仅造成生产成本急速增加,而且形成巨大生产乱象,如产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壤盐渍化系列次生问题等。

调研发现,肥料使用数量在各生产基地间差别较大,特别是老菜区和新建棚区之间,技术人员囿于技术水平或使用习惯;本地技术与外来技术人员等对基肥的使用上差别巨大。如表2所示,与河北省设施番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中基肥的施用标准对比,本地技术人员指导的基地基肥施用量与标准相当,外来技术员指导的基地基肥施用量是标准量的3~5倍。过量的基肥施用一方面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易诱发生长过程中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土地利用率低加剧生产成本。日光温室是近年来新建园区主要的设施生产模式,也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重要生产模式之一。目前新建的日光温室,单茬种植面积只占实际占地面积的39%,大量的土地浪费在温室后墙和棚间距上,园区只能通过不足40%的土地来取得效益,使得栽培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必须是原来的3倍以上才能维持平衡,因此造成一部分土壤的超量摄取,另一部分闲置荒废。再加上设施栽培中,单位面积相对的缩小,不适合原有大型机械的使用,变相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由于在设计规划环节缺乏完善整体的规划,那么要使40%土地产出高产值,就得高投入,高人工,造成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农艺技术应用有待细化规范。调研中发现,园区无害化生产规程落实基本普及,主要生产区还有政府专业的规范明示,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技术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冬季生产中,“覆盖栽培”是一项基本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种植者往往只是将薄膜覆盖在栽培畦上,没有使地膜与地表形成有效空间,在浇水时不能形成有效的膜下沟灌,导致浇水后仍然是满地有水,不仅不能有效达到节水、降湿目的,而且容易引起棚室真菌性病害的大发生,浪费水资源,加大了杀菌剂和劳动力成本,为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实验证明,规范落实“覆盖栽培技术”可以使得冬季设施生产中真菌性病害的发生降低至少50%。以番茄为例,现代设施生产中生理性病害的发生造成的产值损失约占50%,并且有逐步加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营养元素不均衡缘故。

近年来,虽然配方施肥有了很大的推进,但具体落实到每个栽培单元,差异却很大。调研中显示:不同栽培区域基肥施用量相差1~4倍。操作者没有基本底数,凭经验种植,致使土地盐渍化普遍发生,土传性病害的大发生就是显著的例证。农艺技术的不规范应用,一方面,起不到应有效果,使操作者对新技术产生不信任倾向,另一方面造成浪费、环境污染、加大生产成本、影响持续发展。

部分劳动力操作急需专业机械化替代。据调研,劳动力成本占总体生产成本的60%以上(不含管理者费用),由于农户种植温室的利润点主要在劳动力和地租不计为直接成本,从而农户种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益。但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单纯的农户栽培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农业发展。而作为企业运作的园区生产来说,劳动力成本将是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面临着从业人员的人数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另一方面还面对的是单位个体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以机械操作代替部分劳动力是最直接的降耗、增效措施,特别是规模化的生产,更需要将“经验管理”更新为以理论为依据的科学管理。

表2 设施番茄生产中基肥施用量与技术员来源对比

发展农业园区的建议

规范农业园区建设标准,保障持续发展。农业示范园区应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要目标明确,遵循先定生产目标、再规划、最后建设的整体思路,做到“建能所用、用就最佳”,突出主体产业,明确主要生产目标。设施农业园区应从设施建造标准、排水、节水标准、能源循环处理标准、非生产用地面积等方面制定建设基本标准。确保一要有生产技术规范;二要有专业生产管理人才;三要严把产品质量,加强农资规范使用,全面推行产品市场准入、基地准出和质量溯源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优化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园区建设土地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设施日光温室的建设使用上,对已经建成的现有温室,要广泛综合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在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基础上,适当改造后墙。利用后坡温度低、见光少特点,可以在后墙上搭建“荫棚”,利用其天然梯形状,改造为“小梯田模式”栽培,冬季发展耐低温、寡光照的食用菌生产;夏季发展叶菜生产。如此改造后,一方面在冬季可以使食用菌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效的供应日光温室阳面的蔬菜生产,另一方面由于阴面加盖了薄膜等覆盖物,增加了温室的保温性。此措施的推进可以使得土地利用率成倍增加。

培育新型经济结构模式,稳定生产基础。调研发现,园区运行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60%以上,因此,要想使园区正常运转,就要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理念,一方面加大与从业者多方面的联合,减小从业人员的流动性,积极为从业者进行综合技术培训,鼓励其用劳动力入股生产,建立起园区建设者统一管理下的规范化生产模式,减少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对立情绪,努力形成园区管理者与从业工人“同效益、共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纽带模式;培育从业者主人翁意识,减少生产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园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现代化物联网与设施机械的研发和推进。用标准化管理替代经验管理,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和误差带给农业生产的损失,发展精准农艺,将传统农业变为工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和科技化农业。

实用性配套技术落地普及,鼓励发展优质生产。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实用技术“夹生”现象,鼓励科研人员抽一定时间,迈出实验室,走向老百姓,针对不同栽培区域和品种茬口,规范栽培实用技术,并有序推进;赋予基层研究院所及农技部门与生产园区实现技术对接帮扶职能,以生产需求为依据,研发优质、安全精准生产配套农艺技术,实现安全、优质、有序生产。

猜你喜欢
示范园园区设施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东苕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民生设施非“摆设”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园区的开放样本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