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2015-12-15 13:20区艳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多元解读中学语文

区艳霞

摘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适当介绍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掘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从而提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212-02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鲁迅的作品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在他的一篇篇风格独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最深刻、最犀利的剖析、反思和抨击,对20世纪中国人的灵魂最独特、最痛苦的发现与感悟,以及自我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审视与借鉴。鲁迅作品已经成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其作品巨大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提升了整整几代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

历来语文教育者都非常重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遴选篇目时鲁迅作品就不断地入选,其数量之多是其他现代作家无法相比的。多年以来,由于广大语文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众多鲁迅研究学者的积极关注,鲁迅作品的教学以及教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在阅读、学习和了解鲁迅作品当中,发展和健全了独立的个性,培养了自由、创造的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语文整体教学的水平。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与学却是问题重重:学生觉得难学、怕学;教师感到难教、怕教。而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鲁迅作品的篇目不断在缩减,由此引起了社会的一片争论。在众声喧哗中,反对者当然不乏其人,但赞同叫好者也大有人在。但不管是赞同抑或是反对的声音,其实都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的确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深层的原因使得鲁迅作品的“难教”、“难学”成为了中学师生的一个“共识”呢?问题到底出在鲁迅的作品本身上,还是我们解读与阐释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本文试图对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探究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当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鲁迅作品的政治化解读,割裂了作品思想性与文学形式的统一。毛泽东在其《新民主主义论》里高度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基本上都围绕着这样的社会政治评价模式来展开: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脊梁”,是“革命斗士”。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往往只强调作品的社会政治作用,却忽略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这样的解读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根本无法领略到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鲁迅被政治符号化了,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拿着匕首、手枪,金刚怒目式的鲁迅,而非有血有肉、丰富复杂的鲁迅。因此,尽管学生心中的鲁迅是伟大的,但往往是敬而远之的,无法真正地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政治化的解读是导致今天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鲁迅作品的标准化解读,过于呆板绝对。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将教学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释作为分析评价作品的唯一尺度,往往按教参来进行照本宣科,导致对鲁迅作品的分析过于绝对化,过于死板。教师往往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设置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模式操作,充满人文性、审美性的文学作品被教师简单化为了一种应试训练。这往往让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枯燥无味,甚至产生了厌烦的感觉,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3.鲁迅作品思想深奥,语言艰涩,时代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自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鲁迅以他独特的艺术洞察力和感悟力,对20世纪现代中国的文化现实和现代国人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其作品思想的精深与博大是中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把握的;同时,鲁迅及其作品毕竟与今天的中学生相隔较远,鲁迅的一些作品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学习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高鲁迅作品教学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愿意了解鲁迅,走进鲁迅,首先得找到鲁迅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点,构建他们之间的精神通道,这是提高鲁迅作品教学效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在教学中适当介绍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由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距离感,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中,对学生要适当地介绍作家的生平,加强作品时代背景教育,加深学生对作者鲁迅的理解,努力找寻鲁迅与中学生精神上的契合点,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鲁迅,热爱鲁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2.充分发掘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语言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鲁迅作品所蕴含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让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首先,鲁迅是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其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鲁迅作品语言风格简约、凝练,犹如绘画中的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往往寥寥几笔就取得了强烈的效果。最令人称道的是《故乡》里那副“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与西瓜地里少年闰土那“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的活泼、勇敢的形象相映生辉,色彩鲜艳明丽,画面生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鲁迅作品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作品语言特有的美丽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鲁迅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立人”思想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这正是鲁迅作品的精神价值所在。《药》揭示了革命先驱者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深重悲哀,批判了群众作为“看客”的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犀利批判了“现代中国人灵魂”中的种种痼疾,希望由此引起国人的觉醒与反省。充分挖掘鲁迅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感悟鲁迅,从而让学生真正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这是鲁迅作品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要让学生亲近鲁迅,还必须注意鲁迅温情的一面,这往往是鲁迅及其作品与今天的中学生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社戏》中,“我”的美好的回忆是农村纯朴的风俗,是少年伙伴真挚的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位方正、质朴的私塾老师在“瞪眼”与“怒色”之后隐藏着的是温情……这里,展现了鲁迅心灵世界中柔和、温情、充满着人情味的一面。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要遮蔽了作品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使得极富有人情味的作品在中学生的眼里失去了可感性。

3.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著名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曾经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1]。”因此,文学作品所独具的魅力可以说是在读者的接受过程形成的。当然,由于接受者自身文学素养、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也是不尽一致的。文学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一个多元、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术界关于鲁迅研究的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并丧失了[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个人精彩到位的文字品读,学生个人的感悟与体会,或赞同,或质疑,作品由此获得了多元开放的阐释空间,学生也能从中领略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

4.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当今时代是以数字化媒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时代,年轻的学生更喜欢直观、生动的图像,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适当辅助利用影像、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技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鲁迅之前,可以给学生观看《鲁迅》、《鲁迅先生》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讲述《阿Q正传》时,可以播放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阿Q革命”等片断,让学生在视觉形象上首先对作品有一个感知,从而进入对作品的深入分析;等等。适当运用精彩的影像片段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及其作品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改变当下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鲁迅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语言魅力,密切关注研究界关于鲁迅研究的前沿动态,在教学中注意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同时适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热情,从而提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2]谭邦和.多元解读: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策略选择——兼及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06,(Z1).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多元解读中学语文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